“無所謂,都行!”這句話會讓領導認為你感情冷漠,不懂禮節。
“您不清楚!”這句話就是對熟悉的朋友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對領導說這樣的話,後果更加嚴重。
“有勞了!”這句話本來應該是上級對下級表示慰問或犒勞時說的,下級如果對上級這樣說,後果似乎不太妙。不小心說錯了話如何補救呢?在領導麵前說錯了話,一旦反應過來,要立即就此打住,馬上道歉。不要因害怕而回避,應麵對事實,盡量避免傷害對方的人格和麵子,必要時可以再進行說明,而不必要的辯解隻會越描越黑。
不經意地說:“太晚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嫌領導動作太慢,以至於快要誤事了。
在領導聽來,肯定有“幹嗎不早點”的責備意味,你看這話能說嗎?
“這事不好辦!”領導分配工作任務下來,而下級卻說“不好辦”,這樣直接地讓領導下不了台,一方麵說明自己在推卸責任,另一方麵也顯得領導沒遠見,讓領導沒有麵子。
“您真讓我感動!”其實,“感動”一詞是領導對下級的用法。例如:“你們工作認真負責不怕吃苦,我很感動!”而晚輩對長輩或下級對上級用“感動”一詞,就不太恰當了。尊重領導,應該說“佩服”。如:“經理,我們都很佩服您的果斷!”這樣才算比較恰當。
另外,過度客氣有時反而會招致誤解。和領導說話應該小心謹慎,顧全大體。但顧慮過多則適得其反,容易遭受誤解。所以應該善於妥善處理,以平常心去應付,習慣成自然,對這類情況就可以應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膽小怕事的心態,有時越是謹慎小心,反而越容易出錯,而一旦被上司誤認為沒有魅力,自然就得不到重用。
第6節怎樣處理尷尬
在交際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尷尬的事情,讓氣氛驟然緊張、難堪,學會給對方一個“台階”下,不僅緩和了對方的緊張心理,讓事情得以順利發展,而且還會讓彼此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增進。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不妨學習使用以下的三種技巧。
變換談話的氣氛
在一個嚴肅的場合,在場者常常會被一兩件突發事件搞得哄堂大笑。這嚴重破壞了嚴肅場合的莊重氣氛,不利於活動的繼續推進。麵對這類突發事件,我們應當表現出較強的自製能力,盡量不受其影響,然後拿出一如正常狀態下的嚴肅態度來應付此事,使之成為正常環節中的普通一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國將軍舉辦了一次祝捷酒會。
除上層人士之外,將軍還特意邀請了一批作戰勇敢的士兵。酒會熱烈隆重。
沒料想一位從鄉下入伍的士兵不懂席上的規矩,捧著麵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頓時引來達官貴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譏笑聲。那位士兵一下子麵紅耳赤,無地自容。此時,將軍慢慢地站起來,端著自己麵前的那碗洗手水,麵向全場貴賓,充滿激情地說道:“我提議,為我們這些英勇殺敵、拚死為國的士兵們幹了這一碗。”言罷,一飲而盡,全場為之肅然,氣氛一下變了過來。
稍頃,人人均仰脖而幹。此時,士兵們已是淚流滿麵。
變換話題的角度
在許多情況下,麵對尷尬下不來台是因為思維框定在正常的狀態之中。這對事態的發展毫無作用。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對其尷尬的舉動做出巧妙、新穎的解釋,便可使原本的消極舉動具有了另外的內涵和價值,成為符合常理的行動。
有一次全校語文老師來聽王老師講課,校長也光臨“指導”。這下可使小王犯難了。他既怕課講得不好,又擔心有的學生回答時成績不佳,有失麵子。
課上,他重點講解了詞的感情色彩問題。在提問了兩位同學取得良好效果後,接著提問校長公子:“請你說出一個形容×××的美麗的詞或句子。”
或許是課堂氣氛緊張,或許是嚴父在場,也可能兼而有之,這位公子一時為難,隻是站著。
空氣凝固。王老師和校長都現出了尷尬的臉色。很快,這位老師便恢複正常,隨機應變地講道:“好,請你坐下。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的答案是最完美的。他的意思是一個人的美麗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形容的。”聽課者都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變換對方的處境
突然間發現別人的失誤或錯誤行為,但當這些失誤或錯誤行為不會導致重大的損失出現時,我們應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以平靜如常的表情和態度裝作不解對方舉動的實際意圖和現實後果,並且給對方找到一個善意的動機,變換對方的處境,讓事態的發展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進,以免把對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汪老師路過學校後操場時,發現前兩天幫助搬運實驗器材的幾位同學正拿著一枚實驗室特有的凸透鏡在陽光下做“聚焦”實驗。他想:他們哪來的透鏡?難道是在搬運時趁人不備拿了一枚?實驗室正丟了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