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險
股市發展到2007年越來越有娛樂圈的味道了,不斷有新資訊愉悅或者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一名副教授的調查顯示,當年有80%的大四學生都在炒股;西安臥龍寺和尚釋常興一不留神成了股市第一僧……
在這樣沸騰的形勢下,心如止水需要莫大的定力,於是眼見得身邊最後幾個堅守者,今天有兩個忍不住跳進了股海,明天又撲騰下去三個。
“我今天去開戶了!”記得某天,公司司機老馬說,其時他正在擁擠的馬路上開車送職工下班。
“你前幾天還在說沒有永遠的牛市,漲得越高風險越大,將來總有一批人會虧得哭不出眼淚……”我提醒老馬複習他的那些警句。
“是啊!我現在依然覺得有漲必有跌,可是跌了還會漲。看著看著,我們鄰居二傻這樣沒出息的家夥都誤打誤撞賺了不少,我們怎麼看得下去?不如硬著頭皮去試一把。賺著了,改善一下生活,跟上大部隊。虧了,相信也不是虧我一個,大家虧不算虧。”老馬分析道。
看來如同老馬這樣的“股盲”級新股民並不糊塗,他們不是不知道股市有風險,他們也知道越是牛市背景下風險積攢得越來越大。可是他們卻寧可選擇“醒著尿炕”,股盲炒股其實不再是一種經濟現象,而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一個外科大夫靠動手術賺了大錢,周圍的人固然會有些嫉妒,可是沒有多少人會去跟風模仿,因為人家有學問有技術,這種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練就的。可身邊不斷有什麼都不懂的家夥,在股市裏跟著感覺買股票居然發財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有危險也隻能衝進股市拚一把了。“和尚動得,俺就動不得”,當年阿Q兄企{L-End}圖對小尼姑耍流氓時曾經說出這樣的名言,此話其實深刻反映出一種國民心態。和尚被認為是最沒有資格耍流氓的,所以和尚“動得”就意味著其他人都動得,耍流氓也就找到了充分的社會學依據,說出來居然就可以理直氣壯了。依此類推,什麼都不懂,平日特別不起眼的家夥炒股賺錢了,其他人沒有去炒股,心裏會覺得格外“媽媽的”。
當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並不像某些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愚昧,他們大多數知道股市風險莫測。不過在看待風險問題上,心理學總是比經濟學占上風。如果不炒股,固然無風險,可是得眼睜睜看著二傻之流拿著賺到的錢吃香喝辣拉臭,這種煎熬太難受了;炒股或許有一天會虧得傷心得如喪考妣,可是既然這麼多人都下了股海,淹死的自然也是一大片,有教授、有上司、有自己仰視的某某……這麼多人互相陪著倒黴,這種失敗也就變得可以承受。
“長久而言,股市會持續上漲……”這些年,不斷有人在身邊鼓噪著,大多是些新入市的股民,他們內心其實並不認可某些持相同觀點股評家的看法。在中國,股評家和經濟學家一樣,名聲曆來不好。他們之所以要這樣鼓噪,隻是出於爭取自我利益的本能。鼓噪著、鼓噪著,難免又有一批新股盲“下海”了。
在一個擠滿了股盲的股市裏,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所謂的經濟學預測常常會讓人覺得是狗戴嚼子——胡勒。因為不可預測,風險自然越來越大。不過從心理學角度看,正因為一旦熊市出現,套住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心裏反而越來越踏實了。
天下無險!
評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句話很高尚,可惜出自某廣告,公信力不足。“大家都差就不算差!”這倒是市井之中普遍認同的觀點。如今倡導跨學科複合型人才,股評家不學點心理學是會落伍的。
投資之難
可能因為回報率低,且沒有技術含量,現代人說的“理財”通常不是指儲蓄和買國債,國人接觸到第一類比較複雜的理財方式是買保險。從保險小範圍地進入百姓人家,到如今保險觀念已經十分普及,保險業應該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可是依然有些關鍵問題阻擾著個人保險的進一步發展。
“聽說我們繳的保費有40%是業務員的提成,難怪他們有精神三天兩頭來磨,好話說盡百折不撓……”一天,幾個已經買了壽險的同事議論道。
業務提成究竟有多少?許多保險客戶非常關心,卻隻能從小道消息中得到答案。大家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除了心理平衡方麵的原因,也是為了了解自己將來的收益是否有保障。保險公司靠什麼獲得高額利潤維持良性運轉?不會是靠收年輕人的錢去補退休人的空吧?如果這樣,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今後勢必越來越困難。
擔心人人有,能夠了解到詳細信息的卻寥寥無幾,這種情況客觀上影響了一部分潛在保險用戶的決心。
怎樣保值、增值是理財者最關心的問題。就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看,金銀等貴重金屬頗受青睞,但這類投資需要很大資本金。而且金銀隻有在亂世才能體現出投資價值,平常年景,它們並沒有多少升值空間。
通過收藏品投資理財近年來逐漸熱了起來,從各大電視台“鑒寶”欄目越來越多就可見一斑。然而鑒別收藏品的能力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好的收藏家幾乎都是專業人士。另一方麵,我們大多數城市並沒有規範的收藏品交易市場,怎樣進貨?如何出貨?怎麼保障買賣雙方資金安全?一係列至關緊要的問題都找不到答案。
物價的變化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理財的必要性,儲蓄是不能阻止手頭資金貶值的,最終大家的閑置資金大多流向了房市、股市。投資房地產需要大量資金,一般人玩不起。即便部分高收入者有能力買第二套房,將來資金變現較難,畢竟不是可以隨時“吐出”,隨時買入的。而且在現階段許多人沒有基本自住房的情況下,炒房多少有悖社會道德。
篩掉所有備選品種,股市成了最簡便的投資渠道。於是中國股市的間歇性“瘋牛病”和“打擺子”就成了一種頑疾。許多專家例舉美國股市的成長,預計中國股市即將走向理性成熟期。這些洋務人士顯然是忽略了中國國情,在理財品種稀少,無法分流百姓閑散資金的前提下,股市不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自我理性起來。
投機的人多了,股市中的理性投資者也難免被投機漩渦卷得身不由己。讓理財信息得到有效傳播,使老百姓能通過了解公共信息成為某一方麵的理財準專家,這是破解理財之難首先要做的事情。
評點:雖然名聲不太好,可是股評家這些多年來一直是個很穩定的職業,這得益於其他理財渠道的匱乏。看著網上股評家言論後麵往往一大堆股民在拍磚,很讓人同情,顯然信息渠道令他們很不滿意,可是他們又不得不看,因為沒有別的選擇。
小馬的選擇
利率又漲了一點點,雖然漲的幅度非常小,在粗線條人士看來差不多等於沒漲,可還是成為了輿論議論的焦點。世上大多數事情是習慣成自然,在利率問題上卻並非如此。每次利率微漲,房奴們都會有些慌張起來,還款問題上何去何從成了一次哈姆雷特式的困難選擇。
“我準備找親戚朋友借一點,再加上手頭積蓄,提前還款……”已經當了三年房奴的小馬說。他的口氣並不堅決,而且當著我們這些朋友說,下意識裏顯然是想聽聽我們的意見。
“別幹這種蠢事!”從深圳回來度假的老同學小劉勸阻道。“你想想如果不是因為買房,作為小市民,你平時想找銀行貸款做生意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你既然有能力籌集一筆錢,留在手頭作為資本去投資,回報肯定高於存款利息,何必讓它回到銀行,自己手頭重新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