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致富之道(1)(1 / 3)

不可忽視的指數

“再也不炒了,等解了套就金盆洗手!”股票升著升著,忽然大跳水。一不小心被套牢的老劉在辦公室裏天天念叨。老劉家境並不太好,他也知道股市有風險,不過他的如意算盤是趁牛市先賺一筆“風險基金”,以後這筆“風險基金”假如虧進去了,隻當是一場遊戲,是可以承受的。可是一開始先把本金虧進去,這種風險老劉心理上就難以承受了。即使他能承受,當初極力慫恿他下股海的老婆也無法承受,免不了要天天抱怨他。

老天不負有心人,念來念去,他那支股票居然漲起來了,老劉成功解套如釋重負。然而每天習慣了偷偷在網上看股市行情,身邊股友又總在談股票。老劉就像一個老煙民天天聞煙味,終於忍不住又投身嚇了他一身冷汗的股海。接著第二次被套,辦公室裏繼續響起他“解套後再不炒股”的宣言……

這些天股市又牛了起來,相信我們的老劉解套是不成問題了,不過如此反反複複的行情想必讓老劉更舍不得“金盆洗手”了。

老劉這樣的股民在中國股市中具有很強的代{L-End}表性,他們炒股似乎炒得格外艱苦。做任何事情,能夠享受到過程的愉悅無疑是最高境界。國人則往往稀缺這種幸福感,於是求學、工作乃至許多刻意追求結果的活動,人們不僅享受不到過程的樂趣,反而總和“苦”字結下不解之緣。老劉們時時刻刻關注著股票指數,卻沒有去注意自己理財過程中的“快樂指數”是多少?

做學問往往是“難者不會、會著不難”,讀書讀得異常辛苦者未必有所成,快樂學習者卻常常能事半功倍。炒股也一樣,不少資金比較雄厚的炒家不會因為一時的漲跌寢食難安,嚴重影響工作、生活情緒。對於他們,炒股隻是一場“局部戰爭”,不會因為套牢影響自己整體生活水平。在這種心態下炒股,往往能保持冷靜,炒出智慧、炒出水平、炒出快樂。“贏家通吃”的規律在股市上最容易得到體現,經常賺錢的炒家往往同時也是最輕鬆快樂的。

有位理財專家給股民指點迷津,認為炒股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就是你首先得問問自己:全家人的各類基本保險交了嗎?家裏是否留有三年家庭開支的錢?子女未來幾年的教育經費預留了嗎……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炒股對於你才不會是心驚肉跳的,你才有可能在股市裏收獲快樂。

炒股獲利應該屬於錦上添花,前提是你已經有了一塊“錦”。現在我們許多股民的心態則是把股市作為主戰場,希望押上自己絕大多數本錢,從中收獲全家未來的幸福。這種心態無疑把自己“逼上梁山”,不成功回頭就是苦日子。如此大的壓力下,怎麼會有樂趣?

牛市也好,熊市也好,老劉們的神經總是緊繃的,炒股不知不覺中總是掌握了對生活的“控股權”。其實在生活中,無論什麼指數都沒有“快樂指數”重要,因為它往往決定了你今後需要支出多少醫藥費,甚至決定你生命的長度。所以,老劉們不妨好好自我評估一下得失,如果不具備快樂炒股、健康炒股的條件,“金盆洗手”未必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點評:澳門賭王何鴻燊曾經說過,他開賭場一直倡導“小賭怡情”,作為一種休閑方式去賭一把玩玩。不過真正迷戀賭場的人沒幾個能做到這點,大多抱著一夜暴富的夢想去賭。把炒股比作賭博,或許不貼切。可原理相似,都不應該孤注一擲,抱有太大幻想。否則期望大,失望更大。

3000元用來幹什麼?

在武漢舉辦的一次財富論壇會議上,企業家們感歎當地市民創業意識淡薄。“浙江人手裏有3000元會拿去投資做生意,成都人有3000元會拿去消費,武漢人則會把3000元存進銀行……”

如果放在歐美,即便上述描繪是準確的,人們也不會認為三者之間有什麼高下之分,個性差異的存在正是多元化社會所必須的,價值取向原本沒有必要統一。不過在中國,明眼、不明眼的人都一目了然,三者中的浙江人通過3000元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又增加了個人財富,值得推崇;成都人有錢就去消費,看上去不思進取,但此舉擴大了內需,也多少有利於當地經濟發展;而有錢就存銀行,就老土得有些不可救藥了……

“我買了輛車,十多萬,貸款的……”上個月,一個當公務員的老同學告訴我,同時勸我也買一輛。

“我買不起啊!”我叫苦道。

“不會吧?你收入比我高不少,我都敢貸款,你不敢?保守!思想觀念落後……”他一迭聲地批評我。

不錯,我同意他前麵的說法,我每月的工資加稿費確實比他的收入多。可是後麵的不敢苟同,我思想觀念落後?我看過的韓劇和理財書籍都比他多,哪方麵都不落伍。為什麼我有點錢就忙不迭地存進銀行呢?首先,我們家兩口子所在公司的老板都沒有學習過勞動法,所以沒有和我們簽訂任何勞動合同,當然也沒有交納“三金”(這點在本市司空見慣)。所以我們的工資隨時可能斷流,我們每個月得自己去交“三金”,所以我們現在手頭的錢並不完全屬於現在,更得預防未來,這點與鐵飯碗的體製內職工無法相提並論。時常有人勸我們去創業,豁出手頭的錢投資,贏了從此翻身遠離各種後顧之憂,虧了從頭再來。然而虧了真的可以從頭再來嗎?或許我們可以艱苦一點,不過假如孩子失學了,他的青春是無法等我們東山再起以後重新來一次的。砸鍋賣鐵去創業,不僅不能促進經濟發展,還會是社會不穩定因素。

手頭有3000元會拿去幹什麼?固然可以從中窺見一些市民性格特點,但更多地是反映出當地的社會軟環境。如果社會保障落實得比較好,或者市民對於就業形勢相對樂觀,那麼沒有了對於未來生計和不測的擔憂,自然可以放鬆地去消費,誰不願意過得灑脫一些呢?如果看到周圍的鄰居、朋友拿著3000元去投資,幾年之後都有了幾萬、幾十萬、上百萬,置身其中,你就是再沉得住氣也難免會有“去搏一下”的衝動。然而,當你覺得投資是綁架了全家一起去冒險,一旦失敗基本生存保障都將失去,又怎麼能豁得出去。

“你看看,我們武漢人就是沒有出息,尤其男人……”刊登企業家們言論的報紙被老婆看到了,她同意他們的看法,不過把她自己劃了出去,投資賺錢一般而言是男人的事情。

月底,我還是往銀行存了3000元,都怪我老婆素質高,沒有像某些人的老婆那樣喋喋不休地“轟炸”老公的耳朵,否則我也許會抵不住壓力去買上幾支股票,加入“投資一族”行列。

吳敬璉說全民炒股不好,可是我等上班的男人不炒股又能投資些什麼?

點評:膽子大小常常是由自身條件決定的,很少見到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敢於經常與人鬥狠。就像足球場上選擇“全攻全守”還是“穩守反擊”,並不是主教練膽大膽小決定的,於是依據球隊自身情況的選擇。什麼生活方式好?理性就好。

CPI與賽跑的姿態

現在這年月,洋“黑話”總是層出不盡。你剛剛弄明白MBA,人家都在談CEO;等你搞清楚了CEO與“掌櫃的”之間的區別,滿大街又都在議論“CPI”。“跑不贏劉翔,至少要跑贏CPI”,如果連這句話你都沒有聽說過,那麼大家都會覺得此人沒救了。

煤氣漲了,豆漿、油條也漲了,老百姓當然是難以冷靜的,個別膽小的白領夫婦甚至因此產生了當“丁克”的想法。“丁克”理財法雖然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不過老了回頭看看也許追悔莫及。

麵對拙拙逼人的物價,隻有某些理財師能心平氣和。某兄向那些大驚小怪的老百姓解釋道:自從有貨幣以來的幾千年,80%的時間都在通貨膨脹。大家覺得物價在漲,其實是一個誤區,不是物價在漲,而是你手中的貨幣在跌……對於此類毫無意義的酸腐之言,聽眾連扔臭雞蛋的興趣都沒有了。

“不理財是最大的風險。因為在負利率時代,長期存款會使金融資產的實際購買力不斷縮水,家庭財富將被通貨膨脹吞噬……”這位理財家說得沒錯,可是現在智力正常的成年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何須專家指點。

好在大多數理財專家還是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他們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好工作就能跑贏CPI。該派人士認為,“跑贏CPI”的前提是收入與物價的同步增長。顯然,那些收入位居“平均增長線”以下的人群,無論如何是跑不贏CPI的。所以能考上公務員或者進壟斷企業最安全,其次是獲得一個熱門行業的熱門職位。這樣無論CPI怎麼漲,你的收入增長一定能跑贏它。此法雖務實,隻適用極少數人,基本無意義。

二,實物保值法。最近看到一位理財師的驚人之語:麵對通貨膨脹,符合經濟學“理性人”標準的農民辦法既樸實又有效。那就是搶購即將漲價的商品,漲價的商品至少可以保證資產的不縮水。醬油一腳盆、鹽一麻袋、油N壺……這不又回到了80年代初了?那時老百姓就是這樣應對通脹或者通脹流言的。事實證明,這樣隻能添亂。

買股票、買基金、買債券……證券理財法無疑是老生常談,也是參與者最多的跑贏“CPI”策略。事實上,在股市裏實現這一目標的股民常常是少數;其他理財產品有的確實能跑贏CPI,不過老百姓對於物價漲幅的直觀感受往往高於CPI官方數據,甚至高出許多,所以依然會有不滿足感。

怎樣跑贏CPI,一方麵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另一方麵需要個人有所行動,以往老百姓過於依賴前者,現在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雖然關於怎樣跑贏CPI,並沒有讓人們滿意的答案,但態度積極總好過不作為。

“不知道球怎麼踢,就往門裏踢”。前國足主教練施拉普納的這句名言聽起來滑稽,卻也有哲理,“往門裏踢”是一種積極態度,哪怕沒有踢進。同樣“跑”也是一種態度,哪怕沒有跑贏CPI。

點評:CPI是個飛毛腿,想跑贏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們不應該放棄努力,跑一跑總比不跑好,少輸當贏。何況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或許你能找到一條跑贏它的方法。有一種好態度,生活才會有精神。

別人的鞋不好穿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意大利詩人但丁的這句話曾經備受國人推崇。八九十年代,我等有誌或者暫時無誌的青年常常會在人前,特別是女孩比較多的場合說這句話,自以為因此就會顯得卓爾不群。到了二十一世紀,忽然有人對這句流傳了幾百年的進口名言進行了國產化改裝,變成了“走別人的路,讓自己說去吧。”再後來,此版本升級為“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前幾天我在一個朋友的QQ簽名上看到“穿別人的鞋,讓別人找去吧!”,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基金的年利息是多少?”這是一個新“基民”對營業人員的谘詢;“選哪隻股票?我不太懂,根據感覺找標價便宜的買,等著漲起來再賣出去……”這是某中年女股民對記者采訪的回答。誰說中國人不懂幽默,誰說相聲、小品每況愈下,咱們的幽默大師都跑股市上來了。常言道,有多大腳穿多大鞋。不用問,這兩位一定是穿了別人的“鞋”跑股市上來了,自己還沒覺得不合腳。

前幾年,有人說中國的股市得了“瘋牛病”,如果要分析病因,對別人的路、別人的鞋過於關注顯然是主要原因。何止股市,利用不少國民身上的這一弱點,一些沒有多少價值基礎的東西也常常能被炒得讓人瞠目結舌。某年,據媒體報道,普洱茶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走俏,50克的陳年老普洱茶甚至拍出上百萬元的價格。在並非炒茶熱點的本市,15年的普洱茶價格也高達4000元/斤。隻要有理智的人都會知道一斤茶不可能值這麼多錢,隻要有一定閱曆,都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瘋狂的君子蘭”,曾經使成千上萬的跟風炒賣者傾家蕩產。不過在暴利的誘惑下,激情往往會衝垮理智的防線,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既然別人已經賺到錢了,我為什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