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風常常被誤以為是低素質者的專利,然而現實生活中,跟風就像流行感冒,什麼層次的人都有可能被傳染上。當年牛市時,有報道說許多地方公務員上班時間炒股,無心工作。紹興縣紀委甚至發文,要將公務員辦公電腦上的股票軟件一律清除,機關人員一旦被發現在工作時間炒股將被追究責任,嚴重的將被辭退。牛市再牛,畢竟持續的時間有限,一般小投資者不可能靠許多年一次的牛市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作為公務員這樣工作穩定,收入、福利較好的職業,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謀發展,肯定比不顧事業前途一心炒股好得多。
為什麼人們常常會對別人的鞋子感興趣,或許因為它時尚,或許因為它的主人炫耀這雙鞋穿得如何舒服,於是想去穿別人鞋的人往往忘記了自己的鞋碼,不顧一切地也想讓自己的腳擠進去。熱衷於走別人的路,常常是因為這條路越來越擁擠了,擁擠得讓自己心慌意亂,情不自禁地想擠進去。
穿鞋除了選擇美觀,更要注重舒適;趕路除了為了達到目的地,更應該充分享受沿路的風景。自己的鞋、自己的路未必不如別人的好,常常是心態破壞了感覺。
評點:“鞋子合不合腳穿著才知道,”習總曾經這樣論述國家發展之路,放在個人發展上,此話也很貼切。我們沒必要羨慕別人的鞋漂亮,因為或許穿在自己腳上夾腳。給自己穿小鞋,這樣的蠢事還是不做為好。
炒股是一種修煉
一次去聽一位理財專家的講座,專家在台上滔滔不絕地講著炒股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決定炒股之前,你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交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專家說,我交了,我在心裏答道。
“有沒有預留家庭今後兩年的生活費?”專家又說,我在心裏盤算了一下,我預留了。
“你是否預留了子女今後三年的教育費用?”專家接著說……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專家所說的幾乎和我想的幾乎完全一樣,控製家庭資產投資風險是做一個健康股民的前提,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父母、妻兒負責。
事實上,我身邊大多數股友一開始都是很謹慎的,然而炒著炒著,其中一部分人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賭徒。
“前幾年最高峰時,我在股市裏的錢一年間翻了兩番。可是現在,賺的錢賠進去不算,還倒虧不少……”鄰居小馬前幾天向我訴苦,說眼下還按揭都困難了。
經曆了前幾年的大好形勢,可是最終勝果不保者比比皆是,說到底驗證了一句話“牛市有時候比熊市更危險”。牛市背景下,人人心潮澎湃,生怕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所以風險意識大大退化。“富在險中求”、“人生能有幾回搏”……中國人的哲學思想豐富多彩,怎麼說都能找到理論依據,在頭腦發熱時,這樣的名句往往取代了“股市有風險”的警句。於是押上全部家當者不在少數,借貸炒股者也為數不少。最後股票一跌,追悔莫及。
控製炒股風險,有計劃、有理性地操作,這其實不需要多少技術,炒股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心態。這不由讓我想起一位偉人,學生時代他常常特意到鬧市街邊看書,周圍的喧囂根本不能影響他,這為他日後在複雜局勢下冷靜地運籌帷幄打下了基礎。
古代常常有人刻意尋找世外桃源去修行,其實真正的高人應該是在鬧市中修煉出來的,能抗幹擾的理性才是堅韌的。如今,最能錘煉心態的地方無疑是股市,麵對潮漲潮落,作為一個股民,假如你可以修煉到處變不驚,始終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那麼即便你在股市中沒有收獲多少,也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炒股的目的是賺錢,假如你不把賺錢作為炒股的唯一目的,你也許更有可能賺到錢。
評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這是毛澤東的著名詩句,從中可以看出一種英雄氣質。有了這種氣質,無論在戰場還是商場肯定戰無不勝。和平年代,股市是修煉這種氣質的好地方,能在牛熊之間寵辱不驚者,在生活中肯定也難以被打敗。
從理財到投機
“理財”,曆來都是中國人生活中特別重視的內容,不過在過去幾千年,所謂理財無非是節儉,大不了買幾畝地,所以理財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
父母那輩人物質生活匱乏,不過收入越低微越喜歡儲蓄,讓存折上日積月累不斷增加的數字帶給自己安全感。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筆大儲蓄能讓人下半輩子不勞而獲成了許多人眼中最大的幸福。二十年前,聽說某人有十萬存款,鄰居們往往豔羨地說他今後不工作,吃利息都夠過一輩子了。
利息這個吸引了中國老百姓幾十年的東西,在物價不斷的攀升中漸漸失去了光環。現在誰有個一兩百萬,包括他自己和旁人都不敢保證他下半輩子可高枕無憂了。白領、金領35歲前打拚,35歲後休閑養老的設想在變化莫測的物價行情下,越來越不現實了。於是,有別於儲蓄的其他理財方式漸漸在老百姓中普及起來,雖然大多數人並不喜歡複雜的理財方式,不過為了讓手頭的財富不至於貶值,也別無選擇。
儲蓄這種傳統的理財方式很適合中國人相對穩健、保守的性格,因此,高風險的炒股照理應該不會吸引太多的普通老百姓。可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中國股市常常令股票史有幾百年的西方人瞠目結舌,瘋狂、盲目、全民參與等屢屢讓按經濟學理論預測分析行情的專家出醜。原本讓西方人感覺有些神秘的中國人,現在更讓他們霧裏看花了。從保守到冒險,從熱衷於儲蓄到賣房子炒股,中國人理財思維上的蹦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經濟奇觀。
理財為什麼理著理著就變成了全民投機?一是中國人固有的從眾、攀比心理往往造成非理性投資,一旦社會上形成一兩個投資熱點,盲目湧入的閑散資金很快讓投資變成了投機。二是對於外來誘惑的心理承受能力。麵對20%、30%這樣高的投資回報率,也許大多數民眾並不怎麼動心;對於複雜理財技術的畏懼和對風險的擔心,使他們寧可選擇回報率隻有其十分之一的儲蓄。而一旦身邊有人獲得了幾倍的超高額回報,誘惑便足以讓理智崩潰了,再大的風險也擋不住投機的衝動。
追求穩定的保守思想與好賭的衝動並存;喜歡憑感覺,不喜歡太複雜的理性分析……這些是國民普遍的理財性格。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理財性格決定了國民在儲蓄與投機之間的兩極跳躍。
理財渠道少固然需要引起重視,我們的經濟學家更應該適應國民理財心態和性格特點,多研究推廣一些適合國民操作的理財模式,減少民眾投資的盲目性,讓理性投資取代投機成為理財主流。
點評:似乎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傳銷之類粗糙的騙局總是陰魂不散,由此可見國民性中存在某些頑疾,諸如非理性、易衝動等等。正因為如此,相關理財模式的設計更需要考慮國情,具有創新性,不能照搬國外模式。
從理人到理財
“楊老太賬戶上已經超過兩百萬了……”在我們這個不大的單位裏,這條消息隻用了一個早上就傳播到了每個部門的每個角落。
對於這樣一條消息的真實性,我當然是高度懷疑的,因為消息來源相當可疑。如果它來自證券公司工作人員,透露客戶賬戶信息顯然是違法的;如果出自楊老太本人之口,她家住哪裏單位人都知道,而截止昨天,我們還不曾發現她家請了保鏢,他們家甚至連狼狗也沒有買一條……
國人對於他人的暴富往往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所以我的懷疑不像“哥德巴赫猜想”,沒有哪個“陳景潤”願意去研究。大家最關心的是楊老太作為一個六十五歲高齡的退休職工,學曆不過是初中,她為什麼二十多萬起家會炒到二百萬?研究結果,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是她很早就進了“大戶室”,“大戶室”裏估計總會有一些散戶不知道的內部消息。起碼可以認識一些有“資源”的人,跟著他們炒,賺錢當然容易得多。
國人傳統的投資理財觀念中,理財必先“理人”,人脈順了才能得到比對手更多的“資源”優勢,才能通過不平等競爭去獲得超出經濟學理論分析的投資利潤。對於這種觀念,國人往往既深惡痛絕,又舍不得放棄。
與其他投資理財方式相比,股票透明度高,相對公平、公正、公開,這也是它目前成為國人首選理財渠道的關鍵因素之一。說炒股投機也好,投資也罷,有個積極作用無法否定,那就是通過炒股普及了國人的經濟學常識,促進了學習之風,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國民的思維方式。經過炒股的熏陶,理性思維部分替代了國人自古以來習慣的感性思維,這對於提高國民素質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不過如同哲學教科書所說,事物的發展往往是螺旋式的。國人在享受著炒股的平等、透明時,對於所謂“內部消息”從來沒有停止過懷疑,相當一部分人覺得靠“技術”炒股不如靠“內部信息”炒股來得快。於是大凡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是靠股市早期運氣發財的暴發戶,多半會被人疑似有“內部資源”。除去傳統觀念因素,人們相信“內部消息”的存在,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不是咱技不如人,是人家有“關係”……
無色、無味、無影無蹤的“內部消息”在各色人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它是騙子誘人上當的誘餌、小股民失敗後療傷的借口,散戶不希望它存在又希望自己能擁有它……
從靠“理人”來理財、靠“貴人”來謀求發展機會,到如今大家注視著同一塊行情顯示屏,這一過程經曆了數千年漫長歲月。相信隨著“螺旋式發展”漸漸上升,不久的將來如果有誰說到“內部消息”,其他人都會一臉不屑地望著他說:“你是新股民吧?”
點評:“我上麵有人”,這是一部喜劇片裏一個小人物的口頭禪,真實地反映了一種國民心態:堅信靠人、靠非正規渠道才能辦成事。這種心態無疑會影響理財投資思路,更容易被騙子所利用。而要讓大家逐漸改變這種舊思維,必須規範投資市場管理,打消了人們不必要的猜測。
從陌生到熟悉
平生第一次接觸資本市場是在八十年代初的一天,父母發工資時帶回幾張鈔票一樣的東西,說是“國庫券”。
毛主席那時候是既無外債,也無內債……很快,國庫券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言論漸漸自由了,大家的思想觀念卻還比較閉塞,所以對於國庫券貶多於褒。那時的人們覺得隻有現金和銀行存款是可靠的,國庫券雖然利息高於儲蓄,畢竟不能像鈔票那樣拿去買東西,萬一掉了也不能像存折那樣掛失。相當長一段時間,國庫券要靠在工資裏直接扣才有人要。作為變通,國庫券換雞蛋之類的買賣一度很興旺。
一晃過了十多年,備受冷落的國庫券漸漸被人們接受,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有時要在銀行排幾小時隊才能買到。
八十年代末,另一新生事物登場,那就是股票。和國庫券一樣,股票剛開始也無人問津,靠攤派才能賣出去。然而,短短幾年,那些被動當上股民的幸運兒在抱怨中突然發財了,一時間買股票就能賺大錢成了老百姓的共識。1992年一個月黑風高的冬夜,好友二喜不遠幾十公裏跑來請我宵夜,苦口婆心勸我和他合資炒股。他用大量事例旁征博引,給我描繪出一幅金燦燦的藍{L-End}圖,指出對於我們這樣沒有背景的青年,炒股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最後甚至總結出結論:麵臨這樣的曆史機遇,不炒股就不是男人。上對不起父母,下對不起未來的妻兒……
涉及性別大事,我不想去練《葵花寶典》,看來就隻好炒股了。於是暫時放下辭職南下的想法,將積攢了五年的幾千塊錢投入了股市。那時二喜和我都是股盲,兩眼一抹黑。不知道他從哪裏得到“概念股必賺錢”的理論,於是買了當時價位很高的“寶安”,買了以後就一路下跌……到了第三年我們倆的本金不到當初的三分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