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子之間的PK
八十年代的報紙上曾經有一場討論《作家算不算知識分子?》,如今看來這樣的命題讓人啼笑皆非。一向講求中庸,常常馬馬虎虎處世的國人唯獨對名分格外認真,於是這樣的討論永遠不會缺少,比如時下又有人討論公務員算不算白領?
“我們的工資不高,絕對比不了一般的外企職員……”我對門的張公務員顯然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有所不滿,覺得自己不算白領。
“他們公務員、壟斷企業職工工資是不如我們,可是福利呢?隔三岔五發東西,是個節日就有{L-End}表示,這樣那樣的支出可以報銷,兒女可以進單位幼兒園……算下來,實際收入很可能比我們多,而且是鐵飯碗,不愁將來。”樓下王白領似乎也覺得自己活得不如人家滋潤。
看來鐵飯碗和外企白領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相比而言,王白領的理財意識好像強於張公務員,原因在於危機意識。“他們是吃皇糧的,物價不管怎麼漲,國家肯定會相應提高他們的工資標準,水漲船高。我們就不一樣了,公司效益沒有提高,無論社會上物價怎麼漲,老板也不會給你加工資。如果同類人才過剩了,我們的待遇還可能隨行就市降下去,不理財將來怎麼有保障?”王白領是清醒的,以錢生錢能保證自己給自己加“工資”,抵消沒有皇糧吃的不安全感。
“我也有不少投資計劃,可是發下來的現金就這麼多,許多福利不能變成現錢啊……”張公務員平時小小地炒一下股票,對於拿一兩萬月薪的白領他充滿了羨慕,不過絕對不願意和他們換工作。
假設公務員、壟斷企業職工可以稱為“鐵領”,那麼白領與鐵領最終是有機會打個平手的。相形之下,普通藍領階層對於財富渴望更為迫切。按理財專家的意見,這一階層麵臨人生風險最大,應該首先為家人購買各類必要的保險,然後預留子女教育經費和一兩年家庭開支,再有剩餘才能從事風險投資。然而假如這樣,今天的中國股市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熱鬧了,股民起碼會減少一大半。
“股票也欺負窮人,嫌貧愛富。我叔叔兩口子一個月收入加起來四萬多,這兩年炒股、買基金賺了不少。我一個月掙兩千,天天溜到交易所研究行情,結果沒有賺到什麼,白忙乎……”一天,老同學小馬對我抱怨道。
這種情況似乎很普遍,雖然傳說中有一些人完全靠炒這炒那發了財,但他們往往隻存在於報刊上。看看身邊,單靠理財改變命運的人少之又少,而原本經濟基礎比較好的人,炒什麼都比較從容,容易有所收獲。理財應該是起錦上添花的作用,你指望它雪中送炭,常常會適得其反。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領子”的品種必然越來越多。魚有魚的活法,蝦有蝦的出路,心態永遠是最重要的。不必和別人去PK什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活得踏實。
點評:國人從小就習慣於PK,上小學開始班上就會有成績排行榜,一直到走上社會,單位裏也可能有業績排行榜。所以國人做事往往喜歡參照別人,暗自較勁。須知“甲之瓊瑤,乙之砒霜”,不必盲目跟風。
跟著誰有肉吃
雖然這個時代充滿了商機,不過對於大多數城市人,在某個公司謀一份差事依然是謀生的主要手段。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經驗的就業者往往通過對老板的觀察,就可以預知自己未來的錢途。“跟著你,有肉吃!”這是電影《無極》中昆侖對大將軍光明的{L-End}表白,大概也是打工者給予雇主最大的信任。目前而言,市場上絕大多數老板還難以得到這種信任。
新創業的老板往往最有激情,跟著他們幹固然有失敗的風險。可是一旦成功,壯大後的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中多半會有你一席之地。現在許多規模不小的公司中都會有一些看似資曆平平的高級職員,那多半是公司創業期的第一批功臣,這些人按照市場標準並不可能在其他同級別公司謀到這樣的職位。
利益總是伴隨風險得來的,假如一開始“好事”就從天而降,你就應該多加小心了。去年底,一位熟識的編輯朋友遞給我一家嶄新的名片,名片上赫然印著“某某文化公司董事”。肅然起敬之餘,忍不住很中國化地問他投資了多少?他自豪地說那家公司是他老同學開的,沒有要他投資,是技術入股,算20%股份。雖然知道那位編輯有著三年從業經驗,可是文科不比理科,所謂“技術”是相當模糊的概念。如果文人能靠技術去入股,這位文人一般應該具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
果不其然,隻當了三個月董事,編輯朋友就氣呼呼地辭職了。他說“董事”的頭銜讓他幾乎成了公司的義工。因為是主人翁,除了本職的文字編輯,其他崗位缺人時他都要去“救火”,甚至還幫著燒了兩天員工餐。因為是“董事”,公司初始階段效益不好,他義不容辭地和老板一樣隻支取基本生活費,差額的工資以後效益好了再補……20%的利潤一兩年內也許都不會有實際數字,“義工”不知道要幹到什麼時候?他這才意識到老板的“高明”。
肯給屬下一個“董事”名分的老板畢竟不多,不過能把屬下當成“同事”的老板卻不少。我曾經跟過的一個老板就是個儒商,一點老板架子都沒有,平日無事就和我們暢談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方麵的話題,公司氣氛倒很融洽,隻是模糊了老板和員工的界限並非總是好事。這位儒商不知道以前是不是老師出身,十分喜歡拖堂。原本五點下班,每每過了半小時了還拖著大家議事,星期六義務加班也是常有的事。“現在市場競爭那麼激烈,沒有敬業精神怎麼去和別人去競爭?你們看,我每天都是等你們走了兩三個小時後才下班,這半年我隻休息了三天……”一次大家都不願加班,老板便以自己為榜樣來感召大家。“你是老板,公司賺了錢,你就發財了!我們頂多加一點點工資,怎麼能和你拚著一樣幹活……”一個直性子同事忍不住說。老板一時語塞,似乎這才想起我們並不是他的“同事”。
有沒有“肉”吃?這是員工選擇公司首先考慮的要素,能不能給屬下提供“肉”也是老板無法回避的問題。選擇老板,是決定大多數人有多少財可以“理”的關鍵一步,那些看似哥們、朋友、夥伴的老板未必是好老板。
點評:曆史上仗義疏財曆來備受百姓推崇,所以管理者以情動人往往能夠收到奇效。然而如今畢竟不是農耕時代,買房、買車、看病、上學,哪樣都少不了錢,所以僅僅“有情有義”並不能維係人心,得有“內容”。
狼羊共舞
在許多處於創業期、發展期的公司裏,“狼性”員工很受歡迎。狼有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可以迅速為公司打開局麵。然而狼不同於狗,它養不家,永遠不屬於某個主人,隻屬於它自己。所以弄不好,沒享受到它帶來的好處,反而會被它傷著。
朋友小劉前幾年辦了一家文化創意公司,目標客戶是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眾所周知,這類客戶的單子利潤大,不過很難接到活。眼看開業大半年一直賦閑,小劉心急如焚。正在這時,舊同事小麗主動加盟,她是個業務高手,不過沒有幾個老板駕馭得了。為了打開局麵,小劉毅然聘請她為副總。雖然不出資,但可享有10%的股份。
果然,一個月後,小麗就接到一筆大單子,利潤足夠公司支撐一年。小劉有限度地欣喜著,小心翼翼地操作著。做到一半,生意還是被小麗挖去了,她自己注冊了一個公司……
“沒辦法啊,我不是不知道她危險。可是她會來事,能攬到活。讓人放心的人選也有,可是這些人在社會上衝鋒陷陣不行。我現在最需要開拓市場,以後還是得用‘狼’,隻是得更加小心,另外得看運氣……”小劉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小劉的公司雖無太大發展,好歹跌跌撞撞前行著,沒有倒閉。期間,小麗這樣的“白眼狼”也出過幾個。大多數時候,“狼”先生、“狼”小姐與公司之間互相利用,做完一兩單就各奔東西了,總體互有所得。
與那些有能耐,無操行的“狼”員工相比,小趙是典型的“羊”員工。去年大學畢業,他南下找工作,進了一家不大不小的裝飾材料公司。對於毫無工作經驗的小趙,公司很是信任,培訓一個月後,讓他回老家開發市場。
原本小趙自信滿滿,以為回到自己的“主場”,做點成績出來不難。不料半個月下來,幾乎跑遍了所有“目標”,一單意向都沒有。
“回來前公司借給我兩千元業務經費,現在我一單都沒有拿下,不知道怎麼去麵對老板、同事?”回公司前,小趙很焦慮。我勸他不必在意,一個成熟的公司一定會給新人成長的時間。何況雖然業務沒有跑出來,畢竟讓市場進一步熟悉了你們的品牌,2000元打廣告,老板會覺得很便宜了。
果然,小趙回去後並沒有受到責備。一年下來,他漸漸成為了一個合格的業務員。而且他對於公司忠誠度很高,這點是老板最看重的。
對於大多數公司,無論老板是否願意,都隻能既用“狼”也用“羊”。如果隻用前者,公司充滿了風險;隻用後者,公司穩定性增強了,可是有時“前鋒線”不夠銳利。
狼羊共舞,是職場的常態。
點評:找老婆常常會挑花了眼,漂亮的不賢惠,賢惠的不能幹,能幹的靠不住……人無完人,這不奇怪。好在辦公司不同於找老婆,法律上沒有“限購”,所以可以兼收並蓄,各種類型搭配在一起往往能組合出一個最具戰鬥力的團隊。
漲薪與人生觀
同學群裏每天都很熱鬧,大家嘰嘰喳喳交換著對世界形勢、股市行情、菜場行情的看法。或許因為個人境遇差距太大,很少有達成共識的時候。
“在單位不能充能幹,要低調,低調!”同學甲經常這樣說。他說自己在單位就是大智若愚,他其實有兩手“絕活”,可是從來不露出來。遇到某些棘手的問題,大家都解決不了,他其實心裏有底,然而卻不出頭。任由大家抓耳撓腮半天,最後花了許多時間,才靠“集體智慧”解決。
“出頭沒好處,咱在單位沒有背景,加薪、升職基本沒門,多幹也是白幹。不僅白幹,還有人嫉妒咱逞能,顯得同事們沒本事。何必呢,混吧!能耗兩天的活兒,就不急著一天幹完,能推給別人的,不自己幹……領導可能覺得咱像豬悟能,那又有什麼關係?大多數群眾都這樣,人家豬悟能其實並不是笨豬,他是大塊頭有大智慧!”同學甲一說起自己的“無為”理論,往往得意洋洋、滔滔不絕。
“那怎麼行?你無能怎麼會有人尊重你?別說加薪,不解雇都難。”同學乙經常持相反觀點。他覺得在公司必須高調,有一份熱發三分光,起碼要讓老板高估自己的價值。平日逮到機會,同學乙就積極{L-End}表現。有點成績,就廣而告之,利用各種場合,自己給自己開“事跡報告會”。當然同事中難免有人嫉恨他,覺得他老是牛哄哄地“搶鏡頭”,不過這幾年他年年漲薪,實惠落進口袋,也就笑臉麵對千夫指了。
“我把自己的能耐吹上三四倍,老板即便打個對折評估我,我也不會吃虧啊!”同學乙說。
同學甲和同學乙的人生態度其實都有其合理性,都是體製造成的。同學甲在國企,同學乙在合資企業,不同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不同的理念。
當然,最淡定的是同學丙,他是公務員,每次漲薪按部就班。他也沒有什麼升官欲望,所以凡事隨大流,既不低調也不高調。
“還是丙同學思想境界高,說話做事不落俗套……”偶爾同學聚會,女同學們都覺得同學丙最健康,依然保持著上學時的心態。不過男同學們都不以為然,他們說同學丙是“家畜”,他們是“野生動物”。找食的方式不同,所以“形狀”也大就不相同了。
點評:人與動物總會有很多相似之處,馬戲團會用食物作為獎勵去誘導動物們訓練,而職場加薪實際上就等同於這些誘人的食物。這樣的類比看上去對人類有些不敬,但話糙理不糙,人在職場常常身不由己,我們總會根據管理環境自動調整工作態度。
沒有車怎麼行
朋友神秘兮兮地拉我去參加一個聚會,一路上問了她許多次,硬是不肯告訴我是什麼性質的聚會,說要保留一些神秘感。
去了之後,我不禁在心裏大呼上當,原來是一家著名直銷公司的“例會”。“例會”上的男男女女小的隻有十八九歲,大的已經六十出頭,一個個亢奮得象服用了什麼激素,台上發言的人連比劃帶大幅度揮手,台下的時而振臂高呼、時而使勁鼓掌,熱鬧得像在開演唱會。
“怎麼樣,願不願意加入我們的團隊,抓住這次創造輝煌人生的機遇?”朋友的臉被會場氣氛熏陶得紅撲撲的,聲音也夾雜著幾分激動的顫抖。
“我還是再考慮考慮吧。”我打著哈欠說。老實說這樣的“例會”我見過不少,很難被這種精心製造的現場氣氛弄暈乎了。
散會之後,朋友的“貴人”(她們對“上線”的稱呼)和我們倆一起下樓。
“我帶你們一段吧。”“貴人”打開一輛小汽車的車門對我和朋友說。
“這是她去年一年打拚出來的,這輛車二十多萬,還可以吧?”坐上車之後,朋友對我說。
一年除去吃喝開銷,還能打拚出這麼一輛車,真了不得!這回我有些肅然起敬了。如果她讓我看她買的新房子,我是不會這麼震撼的。房子是不動產,咬牙按揭下來可以住一輩子。汽車是消耗品,每個月都會產生一筆不小的相關支出,除非手頭真的有些寬裕,很少有人會買輛好車撐麵子玩。
雖然我最終沒有加入她們的“團隊”,不過覺得“例會”上的氣氛盡管能夠讓不少人熱血沸騰,卻不如那輛車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