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致富之道(3)(3 / 3)

隨著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大,小農背景下活得有滋有味的那些欺客小店,終究會成為曆史產物。欺客便不能生存,這應該是商業王道。

點評:“老字號”通常是成功的象征,可是大街小巷裏,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沒有發展壯大的“老字號”比比皆是。以往社會流動性小,造就了他們可以居安不思危,滿足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永遠是商場鐵律,時代的變遷,讓這類“老字號”沒有了立錐之地。

億萬富翁

由於一直喜歡寫作,我總會有意無意去觀察各色人等。接觸比我處境差點的人不難,與富豪階層近距離交流,機會就比較少一些。

6年前,應文友大劉邀請,我去他所在的南方某市玩。大劉在某報社工作,文章寫得在國內頗有些名氣,在他那座城市,更算得名人了。

大劉高度近視,一直沒有買車,所以在他那兒玩,都是由一位中年“誌願者”駕車陪同。起初我沒有注意這位“誌願者”,後來大劉介紹說這位可是億萬富翁,旗下好幾個公司呢。

“你們是網上認識的?”第一天的晚宴上,“誌願者”問,看得出{L-End}表情頗有些疑問。於是大劉對他解釋,以往我們雖未謀麵,不過神交已久,不同於網上征婚交友那類。第二天去某公園,大劉有記者證,不用買票。我沒有,於是“誌願者”買了兩張票,同時對我在雜誌工作,卻沒有記者證,頗為狐疑。

“我們是休閑類雜誌,無須進行新聞采訪。”我說。“誌願者”便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神情。

私下裏,大劉說“誌願者”初中文化,靠個人奮鬥白手起家掙得數億資產。所以養成了講效率、爭分奪秒的習慣,交際也隻講與自己有利無利?對於無用之人,是不願意勞神去敷衍的。

或許認為大劉對他有用,所以第三天“誌願者”依然陪同,隻不過開車的變成了他兒子。他兒子剛從某名牌大學畢業,談吐倒是頗有見地,為人也謙卑有禮,全然沒有富二代的張狂跋扈。假以時日,這位年輕人接班,倒可以讓他老爸的產業升級換代。

對於“誌願者”,我倒也沒什麼反感。他身上有我熟悉的一些元素,比如以前在工廠,工人們很看重“報道”,覺得誰誰誰的親戚是記者,是件很有麵子的事情。而對於誰寫了部長篇小說,卻反應平淡。因為長篇小說雖厚,是讀著玩的,而“報道”哪怕隻有幾百字卻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有寫“報道”的權力,別人就不敢欺負你。至於“誌願者”的勢利,或許這也是他能用這麼短時間發家的利器,隻不過{L-End}表現得太直觀了,很可能難交真正的朋友。無怪乎許多暴發戶一旦生意失敗,往往眾叛親離。他們也不該怪世態炎涼,你怎樣對人,人怎樣對你。

4年前,因為做一個項目,我跟隨策劃團隊去江南某市,全程陪同我們參觀的是甲方房地產公司老板的兒子。那位老板身家幾十億,他兒子倒也彬彬有禮,顯得很低調。我們暗自讚歎到底在美國名校留過學,身上沒有絲毫土財主氣息。然而很快,他就讓我們囧了一把。開著車繞著計劃拆遷的城郊私房區域轉了一圈,這位少東家自信滿滿地說:“拆遷不會有什麼問題,這些窮人,多給一點點錢,沒有什麼辦不了的……”我們隨聲附和著。不過心裏都酸溜溜的,按照那裏的行情,那些拆了房的窮人肯定會比我們幾位富得多。他們都被少東家如此蔑視,我等情何以堪。當然少東家也並非故意刺激我們,他隻是不知道我們也是窮人。

有人說國人仇富,不過對於遠遠富過我們的億萬富翁,至少我並不多仇。也許因為距離太遠,就像一米七的我會嫉妒一米八的{L-End}表哥,卻不會去嫉妒姚明。

點評:對於億萬富翁,有些人本能地反感,認為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這些人都有原罪。也有人如追星般追捧他們,覺得他們是非一般人類,智商、情商優秀,才會有此造化。其實他們來自普通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既不必妖魔化他們,也不必胡亂吹捧。

稿費經濟學

“春天踏青、夏天賞荷、秋天頌菊、冬天詠梅……”許多文友十幾年如一年,一直這樣無限循環地寫時令文章。問及為什麼不寫點與老百姓過日子相關的文字?他們都會說不懂經濟,連電視新聞裏那些經濟學名詞都聽不懂,如何感慨、議論?

對此,我很不以為然。生活中處處都是經濟學,一點也不高深,隻是你沒有去留意罷了。

就拿投稿來說,前幾年文友甲和我爭論,是應該以“點”為主,還是以“麵”為主?當時他每月稿費是工資的三倍,而且隻來自三四家報刊。

“投那麼多家有什麼用?我隻寫這幾家,輕輕鬆鬆稿費就比其他文友多得多……”文友甲常誌得意滿地說。

當時我告誡他,他的稿費構成存在巨大的結構性風險。媒體人員流動性大,編輯跳槽很常見;改版、撤版也是常有的事情……稿費來源過於集中,一旦少了一兩家,收入就會急劇減少。相比之下,稿費來自幾十家的,哪怕每家不多,穩定性肯定好得多。

果然,今年文友甲就隻剩一家“老客戶”了,稿費縮水了80%。失落之下,他差點“掛筆”不寫了。

文友乙幾年前就開始寫作,但不擅搜集投稿信息,去年找到一家網站,終於有了大量報刊投稿郵箱。這一年,文友乙稿費頗豐,幾度產生辭職專門寫作的念頭。我勸他等等,那段時間他的稿費多,是因為享受到了曆年積累的作品“紅利”,等他積攢了多年的稿子投完了……或許就會回落。果然,今年文友乙稿費就大幅下降了,慶幸沒有辭職。

以往許多文友聲稱自己寫作不為稿費,如今沒有多少人這樣口是心非了。如果純粹是愛好,誰會大量寫快餐式文字?埋頭去寫自己的《紅樓夢》就是了,不管寫得好不好,反正也不求名利。不過同樣是快餐,也有檔次之分。有的小文章寫得過於簡單,源於生活沒有高於生活,甚至隻是拚拚湊湊。市場是聰明的,什麼貨什麼價,這類稿子隻值兩碗牛肉麵是不稀奇的。有人不介意,靠海量“創作”積少成多。不過這種低附加值“創作”顯然難以持久,一來物價年年漲,這類稿子稿費十年不漲。二來寫作者會老,體能無法維持每天寫那麼多。

比較一下投稿和國計民生,其實道理相通。當今中國經濟也存在結構性失衡、人口紅利將耗盡、產業急待升級轉型之類的問題。不僅投稿,其他任何領域也都與經濟學形影不離。隻要活著,你就不可能隻去關注花花草草,因為你得吃飯穿衣,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點評:經濟學被認為是專家的事,或許出於老百姓對於“學問”的敬畏。和數理化不同,經濟學其實最接底氣,不論你是富商巨賈,還是販夫走卒,經濟學都在你身邊。就像陽光、空氣、水,總和你如影隨形。

開餐館的老師

網絡上有個笑話:小學生寫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結果許多學生都寫媽媽半夜三更幫他們縫衣服,昏黃的燈光下,媽媽滿頭白發……

算算現在小學生們的媽媽,頂多不過40多歲,哪裏至於“滿頭白發”?同樣的,教師節前寫老師,幾乎也有固定格式。男老師都像父親、女老師都像母親,個個“高大全”。時至今日,資訊已經高度發達,誰都知道老師中既有感動中國的人物,也有氣壞中國的猥瑣之徒。和任何職業一樣,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過度誇張而又整齊地“塑造”神一般的老師,其實是一種“高級黑”,宣傳效果適得其反。

在我的學生生涯中,沒有遇到過傳說中催人淚下的感人老師,不過讓人記憶深刻的也有幾位。其中有的授課時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印象,倒是後來在社會上相遇,讓我受益良多。

覺得十多年前,我下崗了,原來的專業比較冷門,很難再就業。雖然自己去上了紅案廚師培訓班,可是沒有工作經驗,依然很難找到工作。這時,小學時的班主任劉老師找到了我。她說在湖北大學附近開了家餐館,需要人幫忙。

到劉老師餐館幹了幾天,才知道她的餐館以盒飯為主,一天兩餐起碼要賣500多盒。可想而知,工作量巨大。炒好的菜是用大臉盆裝的,一餐十幾、二十盆。鍋是直徑1米多的大鍋,炒菜用大鐵鏟子……即便如我這般粗壯的小夥子,炒完一餐的菜,渾身都會像洗了桑拿一樣。當時已經退了休的劉老師,卻還常常能親自上陣,揮舞鐵鏟忙乎上一兩個小時。

“這錢不好掙啊,以您的資曆,辦個培優班,不比開餐館賺得少吧?”我說。我知道劉老師以前帶的班成績一向很好,一大半學生能上重點初中。

“小學階段隻要學好課內知識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培優。當年我給你培優了沒有?你還不是考上省重點了。”劉老師說。她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她覺得開餐館賺錢比培優正經,而且賺得自豪、踏實。

大半輩子拿教鞭的劉老師,退休後拿起了鍋鏟,而且後來靠炒出來的收入在上海買了房,葉落歸根搬回了老家。劉老師教我的語文課,我不記得多少了。可是她給我上的人生課,我受用至今。

好老師不一定要催人淚下,胖乎乎的劉老師揮汗如雨舞動鍋鏟,樣子很搞笑,卻也令人難忘。

點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道出了君子和平常人的區別。就像“不知道怎麼踢球就往門裏踢”是一種境界,踢出一腳美妙的弧線進球,是另一種境界。前者讓人爽快,後者令人讚歎。

爸爸是壩

堂弟阿寶正式畢業了,當許多上屆大學畢業生還在苦苦找工作時,堂弟已經在深圳某台企上了大半年班了,靠的是他爹的人脈。

“阿寶辭職回來了,事先也沒和我們打個招呼!”那天三叔突然打電話給我。我覺得這也沒什麼,三叔原本就隻打算讓阿寶在那家台企練練手,本科畢業證拿到手就回來到某事業單位工作。

“他哪裏肯到那家單位上班,他說回來準備經商。你說現在鐵飯碗多難找,我費了多大勁才給他鋪好路,他說不去就不去……”三叔既憤怒,又委屈。現在是拚爹的時代,他這個爹拚得很努力,很對得起兒子了。

我答應三叔勸勸阿寶。

“你別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們當年全靠自己,吃過多少苦,遭過多少罪?你現在放著陽光大道不走……”約阿寶出來後,我耐心開導他。

然而阿寶鐵了心不走尋常路,他說不僅他,他在台企認識的女友也辭職了,準備和他一起開一家成人用品商店。

“我打聽過了,成人用品利潤高。等挖到第一桶金,有了點資本,我再轉行賣別的……”阿寶很自信地說起了他的規劃。

“成人用品?”我嚇了一跳,現在的大學生可夠成熟的,可以想見,這個規劃三叔多半不會批準。

“你當年想從文,你爸還不是不同意。”阿寶挖出了我的陳年舊事。

的確,當年廠裏奄奄一息,我曾準備通過業餘寫作積累資曆,找機會跳槽到報刊。可是父親一直覺得國企是不會倒的,即便跳槽也要做點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這樣才有前途。他認為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便是機電維修,那行在當時是挺賺錢的。

非但我,當年我的一些年輕同事也都暗自尋找機會跳槽,幾乎無一例外遭到各自父親的反對。因為在當時的父親們看來,非國有企業的工作等於沒工作。

在與各自父親的鬥爭中,有人先從單位出去了,有人一直捱到了最後。我算比較晚出去的,每每看到先出去幾位“總”了,住上了好房子,難免抱怨父親拖了我的後腿,讓我貽誤了戰機。不過現在理性分析一下,父親相當於一座大壩,我這條“鯉魚”隻有跳得過他,才能成龍。就像當年中國男足沒有遭遇日韓、伊朗這樣的勁敵而出線,到了世界杯賽場便丟人現眼,淨吞9蛋。

我放棄了勸堂弟的任務,現在就看他有多大決心和勇氣了。如果他真有將來一敗塗地也無怨無悔的勇氣,或許真能成事也未可知。而三叔反對力度的加碼,也是對堂弟的考驗,家裏這點阻力比之將來在社會將要遇到的困難,微不足道。如果堂弟最終扛不住,乖乖去上個安穩班或許更合適。

點評:“無仇不成父子”,父親常常會是兒子年輕時代的絆腳石,許多時候父親的眼光是錯的,因為愛之切加上看不準,結果貽誤了孩子的前途。可是這不能怪父親,父親的阻力是試金石,能測試出你進取的決心、毅力。

總結:倒推十來年,街上書攤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致富雜誌,上麵滿是一夜暴富、窮光蛋變億萬富翁的傳奇。而如今,這些雜誌早已銷聲匿跡,因為大家都見多識廣了,知道成功秘笈不可能滿大街都是,富豪致富史也不可能如此透明化。作為小百姓,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每一個細小的細節都會一點點推動你或前進或後退,和自己相比,日子越來越好就是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