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致富之道(3)(2 / 3)

王富貴的喪事辦得很風光,小區裏的鄰居和舊同事大多送了花圈,隨了份子。王富貴的死讓不少人領悟到健康也是一種財富,就像一則廣告裏說的“有健康才有將來”,王老板不就是因為要錢不要命而失去了將來嗎?而且據有關人士透露,這次王富貴即便不死,也元氣大傷,因為治病就花了四、五十萬。由此按照中學代數學到的知識推算,沒病沒災就等於賺了四、五十萬。這一計算結果頓時讓人心情豁然開朗,原來咱們不是窮人,咱們一直是中產階級。

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一度因為王富貴的死得到明顯改善,擺攤的老馬晚上提前了一個多小時就收了攤;爬格子的小趙在寫完那篇《健康也是財富》的感悟美文之後,一個星期沒有寫新東西,他老婆也沒有幹涉他看閑書;跑保險的劉姐走東穿西遊說鄰居的頻率也大大減少……更為難得的是聽說老張家兒子進了外企,一個月工資8000,有關他兒子的負麵隱私典故並沒有馬上冒出來,足見王富貴之死讓大家明白了某些人生真諦,理解了財富與人生的關係。

半個月過去了,一切漸漸恢複了正常。老馬又推後了一個小時收攤、小趙某天晚上一口氣寫了七篇美文投稿、跑保險的劉姐星期天在我家坐了整整一下午……有人說老張的兒子以前嫖娼被派出所罰過款。

大家重新活得很累,要想再次歇口氣,看來要等老同事中開酒店的那位大李傳來噩耗了,不過47歲的他現在看來似乎還很強壯……

點評:我們常常會從別人的悲劇中得到頓悟,一霎那間仿佛什麼都想明白了,可是要不了幾天,頓悟又會頓失,一切恢複了原狀。可見知易行難,不是我不明白,是“臣妾做不到啊!”

兔子跑了還有蝸牛

國人很喜歡《龜兔賽跑》這個寓言,潛意識中,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烏龜”。都盼望強者經常馬失前蹄,讓自己撿個大便宜。然而願景美好,卻不太現實。兔子中途睡著了實在是件滑稽的怪事,參加過賽跑的人都知道,高速運動之後心跳很快,根本不可能馬上倒在地上呼呼大睡,除非兔子兄誤服了安眠藥。

在財富領域,“先下手為強”是一種常見形象。看看人家馬雲,首先看準了中國網絡購物這片市場,於是成了億萬富豪。按他的話說,他現在就是停下來睡覺,競爭對手也追不上他了。

排行榜上的富豪咱老百姓見不著、夠不著,還且罷了。身邊先行一步,靠網絡脫貧致富者也比比皆是。我家附近就有一位05年開網店的主兒,四年工夫就掙到了兩套大房子、一輛保時捷跑車……現在人家氣定神閑了,傳言網店要收稅?人家交得起。萬一稅率太高,網絡生意不好做了,他隨時可以改行,手頭有本錢啊!

最初開網店的那批人,隻要貨源不錯,一直堅持了幾年,如今大多已經中產階級了。而如今才開網店,即便你價廉物美,即便服務態度一流,即便做了不少宣傳,一年要掙出個白領工資都很不容易。

起跑線上定輸贏,在新興領域往往如此,弄得反應慢了幾拍的人們常常後悔不迭。然而你為什麼當初不開網店呢?原因大多在於顧慮重重,害怕風險。有些顧慮看起來很有道理,比如大家會不會相信網絡購物?進了貨無人問津怎麼辦?想多了,自然就舉步維艱。孰不知事物都有兩麵,正因為最初大家對網購有懷疑,開網店的自然就很少。店家數量和買家數量之間的比例,讓經營者很舒服。如今網購已成時尚,顧客固然多了許多倍,店家增長倍數更高,而且“惡意買家”也已發展壯大起來,現在選擇網上創業,已經難得多。

不過中國是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而且國民文化程度差異巨大。所以追不上“兔子”不要緊,當“烏龜”也無所謂,因為肯定還有許許多多“蝸牛”行動更為滯後。在網上淘出千萬資產的時節過去了,但混個小康還是有可能的,隻要你開始行動了。

“昨天我看到一本新書,叫《明朝那些事兒》,寫得不錯!”一個朋友告訴我,我驚詫於他的遲鈍,這本書兩三年前就出來了。

“我剛才看到一篇新網文叫《瘋娘》,很感人!”今天一個同事對我說。其實,這篇文章六七年前在網上就很流行了。

身邊這麼多類似的“蝸牛”同誌,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了“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兔子”跑了,我們可以賺“蝸牛”的錢。

點評:“曾經有一個機會出現在我麵前,可惜我沒有珍惜……”隻要有了一定年紀,大家或多或少都說過類似的話。所謂的“機會”真的一去不複返了嗎?非也非也!市場總是有縫隙的,機會永遠都會有,隻看你行動了沒有?

富負一代

隨著00後漸成少年,中國不僅有了富二代,富三代也開始閃亮登場。然而有人研究這些“小皇帝”,也有人研究富一代“土豪”,卻很少有人關注富一代的爹媽。至今這些老人家還沒有一個稱謂,我姑且管他們叫“富負一代”吧。

第一次接觸“富負一代”是在十年前,那年一個私老板收購了我們廠,並在廠區一角做起了一棟私房。有時非工作時間遇到緊急情況,我們就會去私房找他彙報,如果他不在家,我們就會在那裏等他回來。那時,老板的父母經常會接待我們。一來二去,彼此就很熟了。

“你下雨天就會手臂痛?那是體內濕氣重,要不要試著喝喝我們湖南的花椒茶?”有一回,老板的母親說。於是我試著喝了幾次,沒什麼明顯效果,但還是說好多了,因為兩位老人家太熱心了。都已是七旬老人,每回我們登門都要親手給我們泡茶。我們等老板的過程中……他們一直會賠著聊天。詢問家裏老人身體還好嗎?我們工作累嗎?收入還過得去嗎?以前我們一直以為富翁的爹媽難免傲氣,會看不起我們這些窮人。可是這兩位老人顛覆了我們的想像,他們比我們小區一般的退休工人更親和,絲毫沒有父憑子貴、母憑子貴的思想,勞動人民本色不改。

後來跳槽去了一位親戚開的公司,那位親戚從炸羊肉串起步,最終成為了一家大型建築公司老板,身家數億。不過平日待人接物很平和,沒有一點老板架子,尤其對於在公司裏打工的親戚,無論血緣遠近,從來沒有解雇過一個人。後來我們常常去他家串門,每每都是他父親接待,這才知道他的平和都源自父親的家教。他父親很早就喪妻,一個人帶著五個孩子,一直沒有續弦。

如今苦盡甘來,孩子們都富起來了,然而這位老父親住在豪宅依然過著簡樸日子,快80歲了堅持不請保姆,自己操持家務。遇到兒子的屬下來訪,無論對方什麼年紀、什麼級別,都熱情招待,問寒問暖。許多員工見過老人家幾麵,就對公司多了一些歸屬感,覺得可以托付終身。

相比於那些平易近人的“富負一代”,也有一些老人,兒女隻不過拿到了一兩萬月薪,他們就得瑟得不得了,仿佛自己成了老太爺、誥命夫人。逮著個機會就要向人吹噓兒女混得如何如何好,遇到兒女混得一般的老人,就會鼻孔看人麵露不屑。正驗證了一句話:“滿瓶水不響,半瓶水晃蕩”。

“富負一代”對於富一代影響很大,他們的思想言行往往決定著富一代的人生走向。“窮不倒誌、富不癲狂”,“富負一代”有這樣的思想,富一代通常就能富得長久一些。

點評:行善積德曆來為國人推崇,可是大多數人難免懷疑積德真能帶來好運嗎?尤其是給下一代帶來好運?其實這種情況經常存在於我們身邊,隻是你沒有去觀察。缺德者固然也常有發跡的,但常常富不久遠。經過老一輩善行熏陶的創富者,往往能富得持久,因為他們更能找到與社會環境和諧相處之道。

妙手偶得

朱輝

一檔熱門脫口秀節目裏,某著名主持人說年輕人不必因為擔心房價上漲而買房。作為窮人,聽到這樣的觀點,我當然情不自禁在心裏點讚。可是他的論據我不敢苟同,他說等你努力奮鬥到年薪50萬、100萬時,縱然房子再貴你也買得起。

按照概率學計算,國人之中年薪能達50萬、100萬者,肯定不到1%。那麼起碼99%的人聽了他的話,最後可能會居無定所,甚至老無所依。另外奮鬥成功並不等於有錢,隻有極少數行業的成功者可以掙大錢。公務員如果掙到了大錢,估計離雙規不遠矣;教師如果掙到了大錢,多半是在外麵搞“項目”……

為什麼邏輯上說不通的某些勵誌豪言,常常會聽得人熱血沸騰、血脈賁張?因為它迎合了國人骨子裏的“元帥情結”,許多人潛意識裏都是想當元帥的士兵,而且覺得自己真有成為極端個例的潛質。然而你觀察一下身邊的成功人士,會發現他們原本往往並沒有什麼鴻鵠之誌,根本沒想過要當“元帥”。

我以前的老板是學服裝設計的,畢業後到深圳打工,進了一家雜誌當美編。後來回本市自辦青少年雜誌,創業之初租用了一家停產企業的幾間平房,他的目標隻是混到一份高於白領的收入。然而不到兩年,雜誌月銷量破40萬冊,很快他就棲身千萬富豪行列,那還隻是90年代末。如今,他幾經轉行,資產早已過億。

另一位億萬富翁是我遠親,起步更低,鄉下進城烤羊肉串。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能在城裏站住腳,混得不比一般小市民差。可是烤了幾年以後,一次偶然的機遇,他當上了小包工頭,再後來成了大包工頭……如今他擁有了一家資產數億的大型建築公司,是老家縣裏的風雲人物。

這兩人如今的境遇,當初他們自己也萬萬沒想到。相反,我周圍不少年輕或不年輕的朋友,動輒製定5年計劃、10年計劃。意淫將來必能超越自己目前的老板,個別人甚至覺得自己可以成為王健林、許家印。然而年複一年,頭發微白,仍在草根堆裏做著黃粱美夢。

歸根結底,還是某些文人害人。有則故事流傳甚廣:秦始皇南巡,儀仗萬千威風凜凜。年輕的劉邦和項羽見到後,分別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也”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於是日後有了楚漢爭霸……類似的故事很多,有的被直接當作了史料。然而有腦子的人都會疑惑:難道當時有狗仔隊貼身跟蹤劉邦、項羽?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難道這兩位會大喊大叫,讓廣大群眾都聽到?文人習慣於在成功人士頭頂上畫光環,美化、神化他們。這害苦了某些不習慣用自己大腦思考的人,他們真信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從一個普通人做起,踏踏實實、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個今天。至於成功,往往是妙手偶得的事情,不是你有決心就一定能做到的。

點評:以前有則段子諷刺粗人品詩賞畫,實在說不出什麼,隻能每每以“有勁!有勁!”作為評語。粗人不懂裝懂可笑,我們又何嚐不是經常犯類似毛病。比如發家致富難道有勁就能做到嗎?當然不是!任何成功都需要創造性,往往不經意間就完成了四兩撥千斤,當事人自己常常也難以總結出其中微妙的因素。

莫做“老字號”

俗話說:“店大欺客”。不過既然是“俗話”,大多上了年頭,常常不適用於現今。如今大店服務往往比較規範,小店欺客更為常見。

俗話雖過時,但深入人心,於是有時會帶來意外的好處。幾年前常去上海出差、培訓,晚飯後百無聊賴,便會去一家五星級酒店坐坐。那家酒店大名如雷貫耳,也許因此嚇住了許多人,不敢進去,所以大廳裏人不多。他們的大廳寬敞明亮,沙發、茶幾擺放得很舒適,我常在那兒坐上一兩個小時,聽老外彈鋼琴、拉小提琴……試想一下你去一家深巷裏的小旅店,不住店,隻在前台旁邊坐著休息,連續去幾天,估計多半會被罵出來。

因為價格相對便宜,時代無論怎麼發展,小店總會星羅棋布於我們身邊。比如理發,一些品牌店貴得嚇人,我很早就有些謝頂了,覺得去那兒不值,便常去社區附近小店剪。

記得十多年前,我剛從三峽調回來工作,一次去家裏附近一家夫妻理發店剪頭。進去的時候,理發店那兩口子正在吃晚飯,要我等一會兒。等了5分鍾,那位老公吃完了,我以為要給我剪了。不料此時進來一個人,似乎與他們相熟。那位老公招呼也沒打一個,竟然先給他剪了。過了2分鍾,那位老婆也吃完了。可是又進來一個熟客,我竟然又被“插隊”了。夫妻倆或許多少覺得有些不妥,抑或不願放走我這筆生意,便叫店裏一個打雜的小廝幫我剪。看到那小廝被趕鴨子上架的{L-End}表情,以及拿著推子哆哆嗦嗦的手,我連忙落荒而逃……

“他們夫妻倆對我們挺熱情的,隻是因為你麵生,以為是過路客。以後熟了,肯定不會這樣……”父親後來替他們辯解道。

欺生不欺熟,許多小店店主都如此。我認識幾家副食店老板,賣給熟人的香煙是真的,賣給過路客則是假的。每每有過路客發現了,回來扯皮,知道真相的街坊熟人們還會替老板說話,甚至幫著造聲勢嚇唬過路客。也許熟客們享受了買到真煙的“政治待遇”,覺得老板夠義氣不坑自己人,於是投桃報李助紂為虐。

按照經濟學規律,那些欺客的小店早晚會被市場淘汰,可是它們偏偏大多長壽,有的還混成了“老字號”,比如那家欺了我的理發店去年都還健在。隻不過他們始終沒有得到發展,十幾、幾十年如一日,蝸居於市井犄角旮旯之中。這些老板也沒什麼理想追求,能混個一日三餐便整日裏喜洋洋了,你拿他沒轍。好在一物降一物,市場收拾不了他們,拆遷隊來了!今年初,那家“老字號”夫妻理發店隨著舊城改造拆掉了,它周邊經常賣假煙的幾家“老字號”副食店也成了殘垣斷壁。失去了往日那些熟客,今後要麵臨全新、陌生的環境,習慣了欺生媚熟的小老板們,不知道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