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致富之道(3)(1 / 3)

還價

改革開放以前,買東西是不能還價的。商店裏的商品都有標價,差一分錢都不會賣給你。隨著個體戶的出現,“討價還價”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時至今日,無論國營還是私營商店,大多數商品都可以還價。

按說還價可以讓人得到心理上的某種滿足,十元的標價八元就買下了,不是省了兩元嗎?然而,生活中大多數還價者得不到這種滿足,反而總會產生受騙上當心理。即便十元還價到兩元,往往仍會擔心別人一元就買下了。

“饒你奸似鬼,還不是喝了洗腳水。”《水滸》裏孫二娘這句名言在中國消費者中一直很流行,國人曆來相信“無奸不商”,所以顧客一般都不相信自己還價能占到賣家的便宜。

原以為還價是國際通行的,不過最近聽幾個常出國的朋友說,在許多歐洲國家,零售商品是不還價的,某些國家甚至認為還價是不禮貌的行為。國人喜歡與國際接軌,不知道不遠的將來,我們是否也會還原到“標價時代”。

由於不善還價,在當消費者時,我購物常有吃虧感,後來自己開了網店,幾乎每天都能遇到還價者,有的一磨一個多小時,因此又體會到還價對於店家的折磨。現在大多數商品都是供過於求,顧客喜歡貨比三家,所以標價肯定不能在同行中處於中上價位。然而低價吸引來顧客,他們又往往覺得再低的價也可以擠出水分,便會孜孜不倦地為之努力。在實體店中,彼此磨嘴皮子磨得口幹舌燥;在網購中,雙方電腦鍵盤上的字母怕是因此會磨損不少。有時候迫於無奈,象征性地讓一點價,過後遇到不還價的老主顧,心裏難免愧疚。怎麼能讓爽快人吃虧呢?

其實還價的危害不僅在於它對買賣雙方都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快,而且還價會對生活態度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鄰居中有幾個還價高手,都是中年女性,她們連坐公共汽車也喜歡“討價還價”,比如還沒到站就和司機商量半路就近停一下,有時甚至是在十字路口遇到紅燈時要求順便下車,顯得很無知。有些人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時,也習慣於拖工期、打折扣……“一切都有彈性,隻要磨就可以讓別人妥協”,這種還價心態對於國人十分有害。

既然還價並不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快樂,我們不妨漸漸改變這一習慣,一切按規矩來,無規矩不成方圓。

評點:還價本身無可厚非,但還價過程中常常要昧著良心拚命貶低商家貨物。商家知道顧客肯定會還價,預先會抬高價格。一來一往,交易便充滿欺詐。如此遊戲毀三觀,潛移默化會降低道德水準,影響人際關係、社會和諧。

富而不貴的千萬富翁

九十年代初,家財百萬級人士往往被冠之以“百萬富翁”的頭銜,對此我們不覺得有什麼語病。不過到了九十年代末,“百萬富翁”這樣一種稱謂似乎隻適用於內地非省會城市了。百萬固然還算富有,不過隻是相對工薪族而言,在富翁這個群體中,百萬頂多隻能“擦邊”或者“候補”了,富翁的及格線漸漸被提高到了“千萬”。

如果富翁的檔次可以折算成行政級別,億萬富翁以上者相當於高幹,一般人接觸甚少,而千萬富翁則相當於中層幹部,許多人都能近距離接觸到。

好幾年前,鄙人在一家雜誌工作,工作的內容是挖掘一些愛出風頭的私人老板,有償替他們做個人宣傳。我的第一個專訪對象是錢老板,那時他經營一家效益不錯的裝飾材料廠,有幾千萬的身家。多年以後,之所以我還記得他,是因為采訪那天,他特意穿了一件有幾個破洞的舊汗衫,以示他不{L-End}圖生活享受,一心追求事業發展的性格。

從他的廠子出來,我們都忍不住笑了。為什麼笑?似乎因為做這樣的秀對於一個千萬富翁有些不合適,如果由一個知名大富豪來穿這件破汗衫,效果就不一樣了。破汗衫不是每個富翁都能拿來做道具的,得有相當資格。

後來鄙人跳槽到一家公司,公司老板也是千萬富翁,千萬得很低調。這種低調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迫不得已。公司業務主要來自某特大型國企,老板接觸的大多是這家企業的科級幹部,偶爾接觸處級以上。與這些級別並不高的企業幹部交往,他的千萬資產固然讓人羨慕,可卻並沒有高人一頭的感覺,相反常常要有求於人。到自己公司下屬工廠逛逛固然讓該老板自我感覺好了一點,可是與底層工人接觸常常需要用粗話訓人(他的個人經驗)。不定期說粗話顯然不利於小資風度的形成,因此幾千元一套的西服隻能穿出幾百元的感覺,讓人始終覺得他隻是一個有錢了的小市民而言。

“我們這批人看起來成功了,畢竟有缺陷,富而不貴……”一位文化產業的千萬富翁這樣對我說。他是靠打擦邊球在出版領域迅速起家的,速度之快讓同行羨慕不已。不過他並非土包子,有本科學曆,所以能清醒地總結出千萬富翁普遍的“富而不貴”的狀態。我問他怎樣才能算“貴”,他說起碼要在地方行業協會掛個理事、副會長,或者掛著象征社會地位的一些頭銜,不至於見個科長都要點頭哈腰。而這些,現在一般億萬富翁才會擁有。

看來富翁的標準又快要提高了,不過就“千萬富翁”這個群體而言,他們其實是最有進取精神的,這種進取動力很大程度來自於“富而不貴”的狀況。在物質追求基本都滿足了的情況下,精神追求能促使他們繼續奮鬥,這對於社會是件好事。起碼他們的發展能促進就業,增加稅收。

點評:千萬富翁在中國如今是中產階級的主力人群,他們是社會的活性因子,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有奮發向上的動力,整個社會就會朝氣蓬勃。而對於屌絲群體,千萬富翁也是他們努力奮鬥可以夠得著的遠方。

商男商女

小誌發了,居然買了兩輛寶馬。他開一輛,他老婆開一輛,招搖也不招搖地過市,讓人注目。

小誌當年高考落榜,隻上了一所中專學校,學曆自然不高。他老婆是他的同班同學,學曆肯定也不高。他們兩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一般,也沒什麼特殊背景……我們這幫老同學私下這樣分析過小誌夫婦,幾乎為他們找遍了可以發財的理由,可分析來、分析去,沒有一條理由足以論證出他為什麼會發達起來。

“這小子命好!”這是我們很無奈的結論。

溫飽思淫欲,饑寒起盜心,古語說得一點沒錯。小誌發了以後,常常鬧出各式各樣的緋聞,兩口子為此經常從家裏吵到公司,不時在眾目睽睽之下上演“武打片”。這點讓我們知道了,不由增加了新的鄙夷,還多了感慨。常言道,文人無行,現在文人都窮困潦倒了,商人成為了“無行”的代{L-End}表。

雖然一度吵得勢同水火,小誌卻不離婚。

可以理解,商人一定要視利益至上,其它都是虛的。離婚勢必要分出一半財產給另一方,公司運轉會大受影響。

就這樣,小誌在我們的羨慕兼鄙夷中,年複一年吃香喝辣。

忽一日,最新消息傳來:小誌麵臨破產。

畢竟是多年好友,我們幾個甚至偶爾也會被他請去幫忙,怕萬一出現意外,可以幫他報警,叫救護車什麼的。

那日,我們被請到他的工廠,隻見上百名工人已經將他團團圍住,討要拖欠的薪水。推推搡搡中,他著實挨了幾拳,衣衫也扯破了好幾道大口子。不過他一點沒有慌亂,甚至臉上略顯傲慢的{L-End}表情都還依舊。吵嚷間,他老婆被幾個女職工從洗手間揪了出來,蓬頭散發,就像文革時被批鬥的走資派。然而她也沒有慌亂,厲聲斥責工人們不遵紀守法,絲毫沒有懼怕的意思。

“不得不承認,人家還是有兩刷子的,換了咱們,這場麵,說不定早就嚇傻了。女的說不定嚇得尿褲子了。”

“是啊,泰山崩於前,從容淡定,麵不改色。”

事後,小誌夫婦第一次得到大家背後的肯定。

破產危機大多來自資金鏈問題。因為三角債或什麼幾角債的原因,小誌的公司周轉不開了,才有了危機。過了些天,小誌親自去外地討債,大概也是有點走投無路了,據說情急之下提著一大壺汽油,去債主辦公室玩自焚,最終成功歸來。

一年過去了,小誌的公司轉危為安。

這一年,我們也見識了富人不僅僅有吃肉的時候,也有挨打的時候。他們的成功不一定需要吟詩作賦的素質,卻需要一些其他的“軟素質”。作為小誌,他不離婚恐怕也非完全出於財產考慮,換一個嬌滴滴的“二奶”做老婆,可以同富貴,遇到危機,多半不能共患難。

每個人成功都有其理由,我們不必以自己的眼光去分析,這樣隻會徒增煩惱,同時也得不出真相。

點評:國人嫉妒心似乎特別強,有人將仇富心理歸咎於這個理由。可是為什麼會產生嫉妒?大多數時候源於對別人的低估,隻看到人家不堪的一麵,沒有看到人家的長處,於是看到別人發跡了,便會憤憤不平,覺得老天不公。治療嫉妒病不難,多去注意別人出色的一麵。

商人的奸與善

“無奸不商”,這句話不知道起源於何處,千百年來似乎一直是中國社會對於商人的權威性評價。中國是個注重“德”的國家,於是對於奸商自然不能給予太高的社會地位,哪怕你再有錢,在“士農工商”中也隻能排在末席。

商人真的個個奸詐嗎?從許多人的社會體驗看似乎確實如此。菜場的小販沒有幾個不玩秤的,商家促銷的最終解釋沒有幾個不設埋伏的……為什麼中國商人總是顯得比外國商人奸?究其原因,十分複雜。其一,中國農業社會格外漫長,大多數商人骨子裏的小農意識難以徹底洗幹淨,於是自私、追求短期效益,便成了不少處於原始積累狀況下的商人的通病。其二,雜交“商戰文化”的熏陶。《三國演義》、《孫子兵法》,許多成功的商人把政治、軍事智慧運用於商戰,“兵不厭詐”、“成大事不拘小節”……在這些思想作用下,每每不惜用“超限戰”觀念與對手搏殺,不擇手段,誠信意識退居其次,久而久之,商人的名聲可想而知。其三,中國儒家思想習慣於將“義”與“利”對立,凡與“利”沾邊的行為都是不高尚的,容易被鄙視。在這種背景下,商人通過辛勤勞動獲取正當利潤也被認為可恥。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曾經為商人鳴冤,說“且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貲,經風濤之險,受辱於關吏,忍詬於市易,辛勤萬狀,所挾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結於卿大夫之門,然後可以收其利而遠其害,安能傲然而坐於公卿大夫之上哉!”

“貪吝常歉,好與益多”,“慈能致福,暴足來殃”……事實上,古代中國商人中不乏儒商,他們常常會主動接受這樣的觀念,並且致力於慈善事業。最著名的例子是晚清首富胡雪岩,胡董事長自幼家境貧寒,經商致富後一直熱心慈善公益事業,樂善好施,設立粥廠、善堂、義塾,修複名寺古刹等,被世人稱為“胡大善人”。另外麵對內憂外患的祖國,胡雪岩位卑未敢忘憂國,在左宗棠收複新疆過程中,胡雪岩主動承擔各類軍需物資的供應,調度有方。後又協助左宗棠興辦洋務,以{L-End}圖強國。

時至今日,商人在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比如在汶川抗震救災中,港台內地許多富豪都踴躍捐款,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當然,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熱衷於慈善事業的國內老板,比例還不夠多,但畢竟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新興富人群體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學會適應新角色。

“他們捐那麼多錢,還不是在變相打廣告……”常常有人對富商的善舉嗤之以鼻,他們顯然還在被舊觀念影響著,義與利為什麼必須對立?假如義可以帶來利,那麼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商人去做出義舉,義和利如果能夠產生良性循環,社會風氣必然為之一變,人人向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點評:國人習慣於“黑白思維”,所以打量商人時也是“奸”、“善”對立。而“善”的標準太高,是按活雷鋒來要求的,可想而知沒幾個商人符合,於是都被劃入“奸商”行列,“無商不奸”就此成立。其實我們應該允許“奸”與“善”適度共存,人無完人,善多善少都應該鼓勵,總比不行善好。

一個富人死了

“王富貴死了!”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吃了一驚,繼而奔走相告。

王富貴可是我們小區暨我們原單位(已經倒閉)的首富啊!雖然區區幾百萬資產放在江浙不過是個窮生意人,然而在我們這個盛產下崗職工的小區裏他不知有多醒目;不知有多少位老公因為他,每天在家裏被老婆譏諷,有些甚至走上了離婚道路。

雖然王富貴平日被小區裏許多人暗暗嫉恨,可是他畢竟沒有幹過多少壞事,更不曾欺男霸女(當然,他還沒有這個勢力)。所以48歲就英年早逝的他還是被鄰居們寄予由衷的同情,相信大多數人並沒有把他的噩耗當成喜訊,即便內心有一點點喜悅,也是多年來因為仇富形成的條件反射,不是故意的。

關於王富貴的死因有多種傳說,兩天以後大致統一到“肝硬化”。這種死因平淡無奇,難免讓好奇心強的某些鄰居稍微有些失落。如果是艾滋病呢?當然這樣也不好,雖然富人得艾滋病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住在艾滋病人附近讓人有些害怕。至於王富貴為什麼會得肝硬化?由於這種病實在引申不出什麼浪漫或者曖昧的色彩,大家便馬馬虎虎想當然地把它歸咎於喝酒喝多了。王富貴以前在單位並不喜歡喝酒,怎麼會因為喝酒造成肝硬化呢?大家再次想當然地推斷他因為想攬更多的生意,於是應酬太多,於是肝硬化,於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