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致富之道(2)(1 / 3)

偉哥和五塊泥板

朱輝

或許因為自然災害頻繁的緣故,中國人自古就有節儉的生活習慣,一般百姓總要積攢一些錢作為防病防災防老之用。因此假如葛郎台先生移民中國,大概也出不了名,如他一般吝嗇的家夥估計大有人在。然而世事變遷,時至21世紀初,我們的周圍都象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月光阿哥”、“月光格格”,中國某些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大有迅速超英趕美之勢。不過與之對應,我們的負翁數量也大大超過了歐美的富翁。近年來,上海家庭的債務比例高達155%,北京的家庭債務比例達到122%,而美國平均家庭債務僅為115%。於是,住在裝修精美的複式樓裏每天吃方便麵;晚上開著私家車偷偷跑“黑的”,躺在一萬多元的床上擔心這個月按揭拿什麼還……這些成了白領小資一族獨特的生活景觀。超前消費如同偉哥,讓你在得到一次次瞬間的快感之後,不得不麵對長期的萎靡不振。於是,我們又想起了達巴希爾,這個5000年前成功地由負翁變成富翁的伊拉克老兄。

達巴希爾有個著名高級技師的父親,因為有這樣一筆“無形資產”作為信用保證,達兄可以成功地從許多富商那裏借到錢,過上腐敗而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達兄沒有其父的高超技術,在巴比倫城隻是一個中低收入的小白領,可想而知他的別墅門口很快成了討債者聯誼沙龍,他一上街就象名人一樣身邊很快圍滿了人——債權人……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把老婆送回娘家之後便加入了黑社會,從事起強盜這項很有錢途的職業。可是別人事不過三,他運氣不好,第二次就不幸被抓住被作為奴隸賣到敘利亞。原本他是要被主人處以宮刑的,如果這樣或許我們今天會看到一本阿拉伯文的《史記》或者《葵花寶典》,不過達兄估計有湯姆克魯斯兄的相貌、周潤發的氣質,因此主人的老婆希拉女士在對他進行了一番深及靈魂的啟發之後,送了兩頭駱駝幫他逃回了巴比倫。於是有了達兄為我們留下了五塊泥板,它們堪稱個人理財方麵的《葵花寶典》。

第一塊泥板上,達兄決定自己任何收入的1/10都必須儲存起來,以便有備無患。他說一個人若能將他用不著的黃金和銀子存在口袋裏,將為他的家人帶來益處。如果一個人在他的口袋裏永遠隻留一丁點兒銅板的人,那就{L-End}表明他對家人漠不關心。至於那些完全沒有積蓄甚至欠債的人,則是對家人殘忍,而且他自己的內心也會遭受痛苦。因此,任何盼望有所成就的人口袋裏都必須有富餘的錢,這樣他才可能去愛他的家人。看到這些話不由讓我想起身邊某位“月光阿哥”,他早早地過上了有車有房的高尚生活,為此每月要還4000元按揭。如他期望的,這幾年他沒有失業,身體也沒出什麼毛病,可是他那70歲的老爹不久前卻不幸大病一場,醫療費需要數萬。“月光阿哥”這才想起當初貸款時居然沒有想到老爹已經年邁,不負責任的超前消費從某種意義上是可恥的,往往等你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隻能留下悔恨。

達兄還決定自己所賺全部收入中應有7/10用來養家,這樣既能讓家人衣食無憂,同時又有些餘錢用做額外的花銷,以免遭受缺乏樂趣和享受的生活。想想那些為了住豪宅不得不讓全家人長期節衣縮食的朋友,你們借債難道是為了讓全家一起吃苦嗎?

第二塊泥板中,達兄說自己收入的2/10,必須老實、公平地分成若幹份,用於償還給那些曾經信賴自己,借錢給自己的債主們。這樣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能還清所有的債務。這點對於許多國人是不會去考慮的,銀行貸款到期不還,人家會封你的房子收你的車子。至於找私人借錢,有就還一點,沒有就拖著。錢借到手了,債主也就成了孫子,不必去理會他們怎麼想了。正因為羞恥感和責任感的喪失,我們許多負翁缺乏努力去創造財富的緊迫感,從負翁翻身為富翁也就變得格外艱難。

第三塊泥板中,達兄說他去拜訪了每位債主,向他們解釋,自己現在除了賺錢的能力之外,再沒有別的資源可以用於還債,希望將自己收入的2/10平分後還給債主。現在隻能償付這麼多,再多就沒有辦法了。但可以保證,假如他們有耐心,到時候達某終將盡自己的義務全數清償債款。達兄相信,麵對和償還債務比賴賬躲債更為容易。

達兄的這種做法在現代人看來需要不小的勇氣,因為大多數人是有惰性的,潛意識裏希望把困難拖到明天。債主躲還躲不過,自己找上門去,遇到幾個素質差點的,給你點羞辱說幾句讓你下不來台的話是難免的。不過達兄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主動上門,一來顯得厚道,並為自己可以大白天在街上行走創造條件。二來世界上最希望你發財的人是誰?不是你的父母、妻兒,而是你的債主,隻有你發財了他們借出去的錢才有回來的可能。在達兄由負翁變成富翁的道路上,幾位債主起了關鍵性的幫助作用,債主可以轉變為事業上最真誠的朋友,達兄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你呢?

第四塊泥板中,達兄說自己開始有些積蓄,終於能在朋友麵前開始抬頭挺胸了。到了第五塊泥板,他償還了最後一筆債務,大擺宴席,慶祝自己依靠勇氣和決心終於完成了目標……

過度的超前消費是偉哥,因為它能帶來最初的強烈快感,許多人明知道有害健康依然會去冒險嚐試。當你開始體驗到“偉哥”的危害時該怎麼辦?向達巴希爾學學吧,隻要有堅強的意誌和決心,再加上一點運氣,你也能從負翁變成富翁。

點評:未富先負,這是當今許多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寫照。先負起來的那些人起初並不以為然,因為他們對未來的預期往往非常樂觀。可是漸漸地,他們就會知道薪水不一定會越拿越高,房價不一定會一直暴漲下去……對於未富的自己,凡事還是得有個預算,才不至於某一天淪落至四處躲債的境界。

性格怎樣決定財運

性格有無好壞之分?這個問題或許會難倒外國人,不過在中國,答案很明確:有!建國之後30多年裏,內向型性格似乎稍占上風,因為社會上推崇“做老實人,辦老實事”。雖然沉默寡言不一定代{L-End}表老實巴交,其中不乏內藏奸詐者,可是經驗主義讓人們籠統地覺得話少就代{L-End}表可靠、老實,誇誇其談肯定不是好人。

隨著改革開放,外向型性格逐漸鹹魚翻身,占據了壓倒性優勢。與之對應,內向甚至被認為是性格缺陷,需要矯正。這樣的認識源於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外向者容易發財,內向者難以適應社會。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開過小餐館,做過啤酒批發業務,曾經有段日子,的確感受到外向型性格更有優勢。比如開餐館時,小巷子裏一溜七八家同行,僧多粥少,競爭異常激烈。怎麼競爭?除了努力提高烹飪水平,拉客是免不了的,每家都會派一人站在門口“騷擾”過往的疑似潛在顧客,連拉帶拽。好不容易拉進一兩個,老板就要開始買嘴皮子了,又是遞煙又是套近乎,希望把客人留住。這種情況下,性格內向,遇事“溫良恭儉讓”,肯定會第一個被淘汰出局。

至於啤酒業,當時更是粗線條行業,不爭不搶,根本無法對付競爭對手,所以更得外向性格才行。正因為低端商業往往得靠膽子大、臉皮厚取得競爭優勢,而一般老百姓能接觸到的有錢人,通常也就是這個檔次的生意人,因而外向性格更易發財的印象,在底層民眾中根深蒂固。

然而越往上走,接觸到所謂高端人士,你就會發現明顯外向的人越來越少。我做過某高端外資西廚品牌的業務代{L-End}表,那段時間經常跑四星、五星級酒店,通常要找相關副總商談。到了這個級別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比較穩重,你說得多。他聽得多。他的回應,往往隻是簡短的一兩句。後來我做策劃,接觸到一些房地產大老板,幾十億身家,就更是惜言如金,看上去完全是內向性格。

“他們創業之初或許不是這樣,可是江湖越老、膽子越小,知道言多必失,滿嘴跑舌頭,會給人以輕浮、不穩重的印象。所以地位越高,話越少……”一位同輩告訴我。

性格有好壞之分嗎?隨著閱曆漸深,你的回答會從明確變成疑惑。其實大多數人的性格原本就很難歸類,諸多喜劇明星在台上妙語連珠很外向,可是在生活中都以內向自居,比如郭德綱、陳佩斯……我接觸過的某位大老板,平日裏對下級、同行惜言如金,但對高級別領導則很外向,鞍前馬後嘴裏很熱鬧。可見人有多麵性,難以標簽化、符號化。而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也會{L-End}表現出不同性格。一位出身貧寒的老板,當年在擺小攤時能吆喝善拉客,很外向;後來身家過億,就很矜持內向了。

性格隻有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分出優劣,比如內向到了自閉症的程度,或外向到了多動症,就需要治療了。除此之外,難分好壞。能與環境適應,最大程度達到身心愉悅和事業進步之間的平衡,就是好性格。反之,顧此失彼就是不良性格。

點評:現代社會,女人怕撞衫,因為衣著彼此相似,就不時尚了。男人怕拾人牙慧,尤其玩幽默,如果抖出一個“包袱”,一下就被別人聽出是從網上抄來的,肯定大感丟臉。唯獨性格方麵,似乎不怕相撞。幾乎一邊倒青睞外向性格,其實大謬。適合自己的性格就是好性格,就是能帶來財運的性格。

尋緣把脈

雖然各種洋節打敗了國產的大多數“土節”,好在春季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們甚至絲毫不擔心有朝一日它會被舶來品取代。

春節有著許多洋節也具有的特性,比如狂歡、休息、溫馨,同時它又有洋節不具備的內涵:梳理人脈。這一點在日益務實的今天格外重要,所以我們才對春節能永遠興旺下去充滿了信心。

嶽父退休後在一家效益不錯的私營公司打工,過年他用於走家串戶的費用高達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強。然而嶽父絲毫不心疼,他認為這不是花錢,是投資。這些錢用出去了,可以保證他來年收入的穩定和增長。嶽父的人脈網很簡單,基本都來自於血緣關係。許多年前,他所在的小村莊陸陸續續走出一批去省城闖蕩的開拓者,許多年後便有一批姓陳的來自陳家灣的人,遍布這個城市各個角落,他們互相幫忙互相提攜。初一到十五,僅在血緣範圍內走動,就足以消耗掉他們過年所有的時間和資金預算。

有時候在想為什麼已經進城許多年了,嶽父他們身上重血緣的農業社會特征依然揮之不去?分析起來,大約因為他們曾經非常缺乏安全感,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孤立無援,是血緣建立起的最原始人脈讓他們彼此有了依托。如今嶽父的老板(他堂弟)已經身價過億,公司裏除了技術人員,管理層全是家族內成員。他們村裏願意到他公司幹活的都來者不拒,最不堪用的也可以安排個門衛的工作。

相比嶽父,我父親過年用於梳理人脈的開支幾乎為零。父親是因為“支內”從上海移民到本地的,骨子裏繼承了上海人的淡漠,兄弟姐妹之間都是一分一厘算得清楚,和其他人當然更熱乎不起來。無朋無黨作為古代清官尚可以博得一些虛名,父親一介現代草民,身處很講人脈的內地,如此“脈象”當然注定萬事艱難。自己一輩子沒有混上個“長”字不說,我們走上社會後也都起步艱辛,無“原始人脈”可依。

傳說西方習慣按規則辦事,人脈不很重要,於是許多國人心向往之。然而卻都明白有生之年,國人講關係的習慣是無法改變的,不能改變便隻有適應。怎樣建立人脈?無非尋緣:血緣、地緣、學緣、業緣……兩代之內從農村出來的人很有優勢,他們很容易靠血緣、地緣建立最基本的人脈網絡。而老牌城市人就麻煩了,一切的“緣”隨著時間推移都可以被稀釋,唯有你手中有一些“原始資源”,才有可能交換出若幹人脈。

“真累啊!”過完年,不少人長歎一口氣。也難怪,對於許多人,過年其實是一年中工作量最大的時段。尋緣把脈,弄不好就笑腫了一張臉。

點評:“磨刀不誤砍柴工”,如今指的“磨刀”可不是刻苦學習鑽研某項技能,而是梳理人脈。可想而知,大量精力用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難免身心俱疲。何況如同一段網絡笑話所言,“即便自宮,未必成功!”如果“號脈”一輩子,一無所獲,人生會是何等悲催。尋緣把脈還是悠著點,抱一顆平常心,不要寄予過多希望。

一言難盡的資源

朱輝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值錢?人才!”幾年前在《天下無賊》中,葛優說出了這句之後流行了許多年的台詞。何為“人才”?各類書籍中都沒有標準定義,按世俗的理解大概起碼應該是有用的人吧?至於何為“有用”,繼續推理下去就更加複雜了。現在世麵上最有用的似乎是手裏有些“資源”的人。

一直以為“資源”是指物產,比如中東擁有石油資源,長江流域有水資源。說到某人很有“資源”,以往我會以為他是地主,家裏有幾畝地或者魚塘。直到幾年前的某一天我才恍然大悟,現在社會上所說的“資源”不是這些。這某一天的下午,某個剛辦不久的行業雜誌的主編從廣州打電話給我,之前我一個文友把我介紹給他當編輯部主任。文友吹噓了一番我的文筆如何如何了得,所以接電話時我的心情是愉快的,並且做好了思想準備,萬一他要給我戴高帽子,我一定要忍住內心的得意,怎麼也得謙虛幾句、低調低調。不料主編兄一句也沒有談及文章,開門見山地問我手頭有沒有資源?

“資源?我沒有啊,我老家有套舊房子,不過房主是我父親,他老人家還健在……”我說。

“您真幽默。我們南方人說話直接,辦實體嘛都是為了經濟效益,我們聘請您,當然首先是要考慮您會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比如您在發行方麵有沒有路子?在宣傳係統有沒有關係?在我們這個行業內部不能不爭取到一些客戶……”他開始循循善誘。我終於明白了,所謂“資源”是指人脈方麵的。然而做文字工作,為什麼不是首先考察文字能力,而是考察“詩外功夫”呢?

我最終沒有加盟這家據說很有前途的雜誌,不過後來漸漸對於“功夫在詩外”加深了理解。一次,{L-End}表舅忽然打來電話,氣急敗壞地說去一家公司討債與他們老板發生爭執,現在與保安打將起來,要我隨便找個記者朋友過去曝光。大概是現場形勢緊急,說完他就掛了。雖然我在一家小雜誌當編輯,平日也寫過些文章,可是報紙記者並不認識幾個,編輯認識得比較多,但都不是我一個電話能夠呼之即來的。於是,可憐的{L-End}表舅最終沒有等來“殺手鐧”,晚上掛著彩上門鄙視了我一番:“虧你媽說你寫了好幾年文章,在日報、晚報上常常發{L-End}表,原來都是吹牛……一個記者都號不動,這麼多年文章白寫了。我今天是又受傷又丟人啊……”

麵對{L-End}表舅的鄙視,起初我還不以為然。寫文章是為了號得動記者?否則就白寫了?這是什麼邏輯。按照這種邏輯,李白、杜甫都應該遭到鄙視了。然而,事實證明{L-End}表舅的思想是很有群眾基礎的。我的“文名”被一些親朋好友傳播開去之後,時常受到這樣的稱讚:“寫文章好啊,和報社裏的人混得熟了,有什麼麻煩一個電話就搞定了……”原來寫文章最大的意義就是獲得“呼風喚雨”的資源,可以為自己和朋友排憂解難。

也許是群眾因為不了解文化領域,錯誤理解了寫文章的意義。可是,我很快找到了一個同病相憐的難友,在高校當老師的劉先生。在高校當老師在如今可是比公務員更體麵的金飯碗,可是劉先生卻也得不到周圍人的羨慕或者尊敬,在他們眼裏他是個不怎麼樣的大學老師。

“我們樓下張老師那是什麼水平,前幾年就在外麵承包了一個印刷廠,院裏麵學生的複習資料都是他壟斷印刷的,現在別墅、汽車都有了……”劉太太對我說。原來她們眼裏的好老師也不是學問有多好,授課有多受歡迎,而是屬於開發利用“資源”去掙大錢的人。可見不久前媒體披露研究生選擇導師,往往緊盯那些富翁教授,想必也是想借用富翁教授的“資源”沾光也提前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