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致富之道(2)(3 / 3)

幾個月前,敝公司老總和曾經承包經營過敝公司的陳老板打官司。這場涉及七八百萬金額的經濟官司打了好幾年,按說雙方應該水火不容。可是開庭間歇,大家都在休息室吃盒飯,敝公司老總出去買酒,出門前拍了拍陳老板的肩膀“要不要給你帶一瓶,反正順路。”陳老板也欣然接受。最後大家一起喝著酒,聊著閑天,互相交換對世界形勢的看法……這一幕讓八十年代的國人看到,肯定以為這些人都得了精神病。

“山不轉路轉,都在生意場上,說不定哪天還得合作……”下午出了法院,我們老總邊揮手和陳老板道別,邊對我們說。

撕破了臉皮還能合作?事實上這種事情在商場上已經司空見慣。同事大劉曾經找出協議漏洞,發起職工簽名,最後把陳老板趕出我們公司。在大會上,口才極佳的大劉就像美國媒體戰前渲染薩達姆的惡魔形象,他嘴裏的陳老板基本也是人渣、社會敗類了。就是這樣兩個曾經勢不兩立的人,前不久有人發現他們一起合作接下一筆橡膠生意。

“痛苦啊,每天都要和一些討厭的人應酬、周旋。公司裏的手下還個個需要提防……”一個富翁親戚對我說。“你可以找一些靠得住的人當手下嘛。”對他的煩惱,我有些不理解。

“那怎麼行,開公司首要目的是賺錢。比如我和你談得來,可你是文人,不會來事,出去根本拿不到項目。我再怎麼討厭現在接觸的那些人,他們能給我帶來財富,我就不得不與狼共舞。”他抽了口煙,皺著眉頭說。

經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處世之道,這點在商界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小農經濟下自給自足,你可以不和你討厭的人打交道,老死不相往來。如今作為一個強人,該撕破臉皮時就得撕得幹脆利索。撕完後發現出現了共同利益,趕緊粘上臉皮,綻放笑容……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聽來會讓人有些惆悵,不過事實上後半句是錯誤的,我們每個人差不多都有永遠的朋友,他們常常是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的老同學、老同事、兒時夥伴……那麼,這句話隻剩下前半句“沒有永遠的敵人”,聽起來就舒服多了。

點評:為人不自在,自在不為人。隻要你沒有去找個山洞隱居,就難免要和自己討厭的人相處,他們可能是同事、親戚或者對手。好在經濟時代,幾乎人人都會調節自己的修養,常常動心忍性,曾益己所不能。

思路決定錢袋子

“窮人是算計著怎麼控製消費去適應自己的收入,富人是算計著怎麼賺錢去適應自己的消費。”這樣一句無名氏創作的格言,被大大小小的報刊、網站引用著,漸漸地成了不少80後人士眼中的真理。相信不久的將來,另一位無名氏把這句話安到洛克菲勒或者李嘉誠嘴下,其傳播範圍會更廣。

朋友小李原本是個傳統分子,長期穿冒牌或者無牌西服,吃中式快餐,鮑魚、燕窩認不得。可是有一段時間,忽然鳥槍換炮,身上的襯衣沒有低於四百一件的,出入上島、星巴克是家常便飯的事。我偷偷問他是不是買彩票中獎了,他以自己的人格發誓沒有;我心情頓時緊張,小心翼翼地問他最近是不是查出來有什麼病,而這種病目前醫學上還無法治療?結果挨了他兩記老拳。最後,他告訴我最近談了個女朋友。

原以為他女朋友是富家千金,後來有幸一起吃了一次飯才知道,她們家往上數一輩是工人階級,往上數兩輩是農民爺爺,她本人也不過是個收入水平中下的小白領。

“小李以前太沒有出息,區區四千元薪水就滿足了。為什麼會滿足?還不是因為吃得差、住得差、穿得差,過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整天還盲目樂觀,覺得錢夠用了。”席間,小李的女朋友數落著他的種種“沒出息”,說得我麵紅耳赤,我應該也在這“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之列。

“現在,我開始激發他的進取精神,大大提高他的消費水平,讓他覺得錢不夠用,手頭拮據。這樣他才能體會到自己處境艱難,迫切需要改變;才會激發起拚命賺錢的鬥誌!”她接著侃侃而談。

聽著她那符合“時代潮流”的見解,我的眼前浮現出周星馳在電影《鹿鼎記》中的場景:在皇陵,馮錫範拚盡全力眼看打不過韋小寶,最後亮出絕招,將兩根鋼針插入自己頭顱之中,頓時激發出身體裏的潛能……

我打了個哆嗦,隱隱覺得自己的頭皮發疼。

小李的女朋友後來成為了小李太太,婚後兩人毅然辭職,投身商海,結果不到一年就把從親友那裏借來的本錢虧得血本無歸。按說這下他們的賺錢欲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激發,遺憾的是已經籌集不到東山再起的本錢了。

以超前消費來刺激自己的賺錢衝動,看起來似乎是猛藥,可是賺錢不是下定決心就一定可以賺到手的,猛藥的藥性很容易傷及自己。古人破釜沉舟是在特殊情況下才采用的,並不是沒事就砸自己的鍋玩,逼自己去上餐館。

花錢消費本來應該是件輕鬆愉快的事情,調整好收入水平與消費欲望之間的差距,讓自己不至於感到委屈,也不至於被壓得透不過氣,這就行了。如果花錢都要上升到人生命運的高度,活得也太累了。

不管是偽名言還是真名言怎麼說,花錢的事情應該自己作主,除非這錢不是你自己賺的,是“名言”作者給你的。

點評:“置之死地而後生”,人人都知道這個成語。不過翻翻史料,你會發現這種情況不過千萬之一,千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置之死地就死了。所以千萬別用這種方法去激勵自己,你多半沒那麼好運氣。

淘米的學問

小時候覺得做飯是天下最累的事情,因為奶奶每次淘米就要淘上個把小時,小心翼翼地從米中揀出和米顏色差不多的小石粒,最後吃飯時還是難免會被一兩顆漏網之石硌到。

“在中國,能夠研究透《新聞聯播》的人就能發財……”一位事業上小有所成的朋友這樣說。這話聽著耳熟,估計不是他的原創。分析這句話的“營養成分”,除了有些故作高深、誇大其詞,也不無一定道理。致富靠信息,而有用的信息往往就隱藏在浩如煙海的新聞報道之中。找這些信息過程和“淘米”相似,目標相反,相當於在一堆米中找到幾顆值錢的“鑽石”。

“在上海問路要給錢,許多人以指路為職業收入頗豐……”這樣一條新聞被本地報紙轉載之後,我身邊的市民們紛紛嗤之以鼻,覺得上海人的斤斤計較又一次得到了證明。今年初我到上海出差,幾天時間累計問路不下四十次,沒有遇到一個收錢的。可見這隻是個別現象,被媒體渲染誇大了而已。回到本地,出了火車站,出人意料地遇到了一個吆喝著“收費指路”的人。過了幾天在報上也看到相關報道,說本地火車站、汽車站旁出現了職業指路者,一次收一元。他們的“服務”對象大多是火車轉汽車,或者汽車轉火車的外地人。兩個車站之間不到一千米,眼神好的手搭“涼棚”就能遠遠望到……食指一點就有一塊錢進賬,想必這類新興職業者慶幸從新聞裏過濾出這樣一條實用信息。可惜這種職業門檻太低,容納不了太多“同行”,願意慷慨解囊接受這種服務的人又很有限,不久此新興行業就夭折了,不過給城市形象帶來的負麵影響卻一時難以抹去。

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個人在過濾信息時就像在做一道道多項選擇題。經常考試的朋友都知道多項選擇題是最難做的,難就難在選項越多幹擾越多,相比於五個選項的多選題,現實生活中信息選項恐怕五十個、五百個都不止,更讓人難以取舍。

機會總是光顧善於思考的人,近來深圳一些旅社經營者從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中找到了商機,興辦“求職旅社”,麵向外地來深圳找工作的大學生。“求職旅社”完全按照大學男女生宿舍的模式布置、管理,憑大專以上畢業證、學生證才能入住,另外還在走廊白板報上每天更新收集到的招聘信息……這一切都讓外來求職者感受到了方便舒適安全,最大程度減少了水土不服帶來的孤獨畏懼感。與收費指路相比,“求職旅館”可謂叫好又叫座。這些旅館的實力無法與星級酒店,甚至經濟型酒店抗衡。可是他們通過對社會熱點的分析,找到了市場空白點,看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市場有多廣闊。

讀報、看電視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大家經濟意識的增強,媒體除了具有休閑娛樂功能,更為受眾提供著經濟“情報”。淘米需要好眼神,淘信息更是如此。

點評:二十年前,有人靠“金點子”謀生甚至致富。現在看來,當年許多“金點子”其實很平常,外國早有人那麼幹過。“點子大王”之所以能混得很滋潤,得益於信息不對稱,普通民眾信息渠道太少。如今恰恰相反,信息爆炸,泥沙俱下,如何沙裏淘金才是關鍵。這沒有訣竅,多聽、多看、多想,慧眼都是這麼練就的。

唯自助者天助之

從小到大,除了臉,要算左手被人注視的次數最多。好些算命者看過我的掌紋,都覺得不太好。有的剛入門的算命愛好者說不出個道道,便指出了最直觀的缺點——手太小,抓不住財。果然,一晃差不多半輩子過去了,確實不曾見到多少真金白銀。不過對於手掌小就抓不住財之說,我卻不敢苟同,因為朋友中好幾個富人手就很小,親戚中有幾位一手可以抓起一個西瓜,卻隻是在建築工地搬磚頭。

看看身邊那些已經“小康”、“大康”的人士,我們常常會用鼻音情不自禁地“切”一聲,以示不服。比如,我大哥看到已經有四、五套房子,如今遊手好閑坐收房租的同事大劉,就會這樣。大劉原本是市郊菜農招工進的單位,家裏若說有什麼背景,那就是影響找對象結婚的“負麵背景”。大劉買的第一套房子非常便宜,是單位房改初期買入的,第二套是後來他妻子單位房改時買的。

大哥夫婦也曾經有這樣的機會,可是當時剛剛房改試點,他們都堅信國企的房子不應該出錢買,大家都有意見以後,肯定還會有福利分房。於是等著等著,房價從一點點到一大截一大截地漲了起來,當年市區邊緣的單位家屬區也漸漸成了鬧市區。“我們這輩人買不起房是因為一走上社會就遇到高房價,你們以前趕上了好時候,怎麼也會三世同堂擠在一起?”麵對單位小青年的疑問,大哥常常如同被問及“為什麼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的孔乙己,恨不得“之乎者也”起來……都是因為巴望“免費午餐”,結果連宵夜也耽誤了。

同學阿虎多年未見,前幾天在街上碰到,現在他居然已經是韓國某著名企業在華機構的中層管理者了。回想十二年前他曾邀我一起辭職南漂,我猶豫再三。那時候大多數非國有企業還沒有社保、醫保,離開了國企,年老了、生病了,被資本家掃地出門怎麼辦?猶豫著、猶豫著,阿虎就進了那家外企當了生產線工人。不時寫信來說工資雖然高一點,但勞動強度遠遠高於國企,感覺並不劃算。不過幾番思想鬥爭後,阿虎咬牙堅持了一年,當上了報關員,收入提高了,工作環境也改善了……就這樣十二年沒有跳槽,阿虎終於熬到了現在的位置。

“其實我的資質很差,和我差不多時候南下的幾個同學,有的已經當上了知名外企的大區經理。我隻不過資曆老,沒犯錯,跟著一步步走到現在。看看現在名牌大學的博士、碩士,進我們公司當普通職員都很難。我真慶幸我們那年月高學曆的人少,機遇好……”阿虎侃侃而談。

“我們是沒有趕上你們這個好時代,國家硬把我們分到了這樣的破單位……”現在許多不成功的中年人常常這樣說。“曾經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出現在我麵前,可是我沒有珍惜,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假如老天再給我一個機會……”其實他們心裏往往有這樣的獨白。

假如老天再給你一個機會怎麼辦?你應該少抓一點老天給你的東西,有便宜的就不要等著抓免費的,有“錢”途不要想著還能抓個“保險箱”在手裏……現實生活中,小手掌往往才是“大力士”。

點評:小時候抓周,一般人都是抓一樣,頂多兩樣東西。看來人天性是明智的,知道自己的小手能抓住多少東西。可是越長大似乎越糊塗,如果到了二三十歲再抓周,桌上又都是充滿誘惑力的東西,不知道我們一隻手想抓多少個,最後或許全部會掉落。

楊白勞是一所學校

如果要調查一下現代都市人最怕聽到的一個詞是什麼,我想“借錢”大概會是熱門選項。誰都知道如今的“黃世仁”怕“楊白勞”,錢借出去容易,要收回來就難了,弄得不好,錢也得罪了、人也得罪了,蝕了財還當了惡人。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咬牙拒絕,免得人財兩空。然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少人終究還是難免會當一兩回“黃世仁”。

同事小D家庭條件不好,工資又比較低,每個月常常是寅吃卯糧,入不敷出。小D平日和我關係不錯,有時便會在萬般無奈下向我借個幾百元。考慮到他為人還比較誠實,再說借的金額又不大,我便無法推辭地當上了“黃世仁”。然而金額雖小,對於小D來說還起來似乎仍很吃力,不知不覺中我便成了最迫切地盼望他進步的人。每當他業績有所上升,我便也跟著有些高興起來;有時候他工作不太順利,有點垂頭喪氣,我會不由自主地去鼓勵他振作起來。

對於我{L-End}表現出來的關心同事的高尚情操,不少人都很敬佩,因為在這個人情冷漠的時代,這似乎非常難得。起初我也被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差點熱淚盈眶,可是靜下來想想似乎我並沒有那麼高尚,之所以如此關心小D,主要還是因為我盼著他能早點把錢還上……

熟人小A是個北方漢子,性格豪爽。所以當他問我借一千塊錢時,我毫不猶豫地給了他。然而,我們的友誼非但沒有因此加深,反而似乎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那天因為一個不相幹的國際問題我與他抬起杠來,這在平日是常有的事,抬著抬著,我占了上風,不免有點得理不饒人。正洋洋得意,忽然“啪”地一聲,那聲音像是包青天拍驚木升堂。抬眼一看,隻見小A怒目圓睜,已經拍案而起。“不就是借了你兩錢嗎?有什麼了不起的,這麼神氣!我明天就還給你!”,說罷,拂袖而去。我終於意識到作為“黃世仁”應該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以免在不經意中傷害了“楊白勞”脆弱的感情……

親戚之間借錢似乎是很難拒絕的,因此我又當上了{L-End}表哥的“黃世仁”。錢借出去之後好長時間杳無音訊,我想大概是{L-End}表哥太忙忘了。於是采取了旁敲側擊之類古人傳下來的方法提示了好幾次,然而依然沒有動靜。倒是{L-End}表嫂的記憶力一下好了許多,她忽然想起多年前{L-End}表哥把他淘汰下來的那隻手機送給我,當時該款新手機市場價一千元……這段回憶很快在親戚中傳開了,我這才意識到親戚之間也應該明算賬,自己當初確實有占小便宜的想法。要不是在{L-End}表哥麵前當了回“黃世仁”,自己這種貪小的心態也不會被{L-End}表嫂揭露出來,或許以後會在外麵吃大虧。為了感謝這一記“警世鍾”,我決定主動免去{L-End}表哥一千元的債務。

當了這麼幾回“黃世仁”,我發現自己的道德品質似乎越來越高尚了,對於自己身上存在的壞毛病也有了清醒的認識。看來“楊白勞”是一所不錯的學校,在這所學校付上點學費也是物有所值的。

評點:“不借錢給別人,也不向別人借錢”這是《哈姆雷特》中一位反派人物的台詞,說的倒是人生真諦。借錢出去不得罪人的情況,十中難有其一。除非你道德出奇高尚,不在乎別人還不還,否則還是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