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一個同學在上海一家外企做銷售主管,現在已經在上海買了兩套房了……”午休時分,小麗又開始說她某個有“出息”的熟人,這幾乎已經成了她的一種生活習慣。此時,我們這些聽眾都知道她這一說沒有一個多小時刹不住車,於是紛紛用自己的方式盡量讓她的老生常談快點結束。
“聽說股票還是有機會反彈的……”小馬用一個熱點話題企{L-End}圖轉移小麗的視線,果然大家七嘴八舌談起了股票。不過五分鍾後,小麗又把話題拉回到了她同學身上。“人家這幾個月炒股賺了好幾十萬……”眼看不用襪子堵嘴根本不可能阻止她繼續替她同學炫富,我們隻能選擇當相聲裏的捧哏,不時“哼”、“啊”、“是嗎”、“這樣啊”……敷衍幾句,就這樣,小麗依然講到了下午上班。
小麗是個財富崇拜者,她對賺錢方麵的成功人士似乎總是充滿了敬意,不過也不竟然,對於身邊的“財主”,她又常常嗤之以鼻。
“他算什麼成功人士?不過是個土包子,鑽政策漏洞賺了一些錢,隻是因為運氣好……”說到我們老板,小麗總是一臉不屑。
對於遠在天邊,交往很少的陌生“熟人”格外青睞,常常情不自禁地替他們吹噓,而對身邊“業績”與之相當的成功者不予承認、刻意鄙視,這在當今社會中似乎是個常見現象。為什麼小麗們熱衷於誇耀自己“熟人”的成功?熟人全都那麼成功難道不會襯托出自己的無能?旁人常常會這麼思考。不過當事人卻不是這樣的思路,他們在心理上往往挾成功“熟人”以自重。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熟人”這麼出色,自己還會被人小看嗎?
“所謂幸福就是看到鄰居吃不飽飯時的感覺。”這是某位西方哲學家幾百年前說過的一句話,聽來刻薄,卻常常被世俗中人驗證。對於身邊同事、親友,或許由於常常見麵,小麗們從心理上難以忍受他們的成功,於是從言論上予以否定,有機會時處處掣肘,“防止”其成功就成了他們的本能選擇。
“我賺了些錢以後扶持一下我的老鄉,並不是因為我思想有多好,其實也是為了自己……”一次閑聊中,一位浙江商人這麼說。十多年前他販賣蛇皮遇到一次變故破產,就是靠著同行中的老鄉,他身無分文從湖北經過六七個城市回到老家,一路有人接待衣食無憂。後來又是靠著老鄉的資源,東山再起,重新創業。
如果與你聯係最緊密的親友、同事都比你差,那麼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一兩次重大難題,你連一個可以借到錢的人都沒有,而那些“陌生”的成功熟人並不能給你實質性的幫助。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個“大家”有時更指向你身邊的“大家”。就像國家之間的關係,周邊國家經濟都很繁榮,往往帶來發展機會和穩定的形勢;周圍都是窮國,那麼你就會常常受難民潮衝擊。
善待身邊的“大家”,摒棄“遠交近攻”的不良心理,生活中的“小麗”們應該做到這一點。
點評:國人很務實,燒香拜佛、祭祖都會提條件,要求神佛、祖宗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然而有時候又很不理性,對於比爾蓋茨、李嘉誠的財富傳奇欽佩有加,而如果身邊某人過得比自己好了一點,往往內心酸楚,暗自希望他能衰下來。如此心態,一生中當然難遇貴人扶持,貴人常常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自己的心態招來的。
股神
博客是個好東西,常常能夠同時滿足博主和看客雙方的心理需求。博主曬幸福曬得自然,不必到社交場合故意引人發問,然後才曬出自己買房買車等等亮點。隻要在自己博客上貼個{L-End}圖片,自言自語一番,不愁熟人們不知道。至於看客,以往要打探熟人隱私很費事,得旁敲側擊好半天,才能得到一些碎片信息,回去還得“縫縫補補”,用想象力當黏合劑,才能大致拚出個大概眉目。如今省事了,不時地隱身偷窺熟人的博客,就能了解對方最新動態了。
“阿力又買了一套房,150平米。這些天正在裝修……天啊,他采購的這些衛浴設備都是世界名牌……”某天,老婆驚呼。
阿力是我們的一位文友,三年前調到一個市場執法部門當小頭頭。那個部門級別很低,職務晉升空間不大。阿力在原單位已經混得不錯,我們一度覺得阿力的調動並不明智,每月三四千薪水,福利還不如原單位好。
“三年裏買了兩套房,雖然其中一套有可能是按揭,也夠嚇人的!”老婆一邊在網上查閱這兩個樓盤的均價,一邊按著計算器,很快算出一個嚇人的數字。再按中等裝修計算裝修費,然後加入填滿兩套房的家具、電器價格。乖乖!額的神啊!拿句時髦且不太弄得明白的話來說:這讓我們這些窮朋友活得情何以堪!
“靠薪水當然不行,這幾年我炒股賺了一些錢!”老婆忍不住在QQ上和阿力聊了幾句,阿力說出了自己的賺錢門道。
“阿亮去埃及旅遊了,一家三口一起去的。前幾個月不是才去過韓國嗎?”那天,我忍不住驚呼起來。
阿亮在一家大企業采購部工作,雖然薪水、福利都不錯,畢竟隻是工薪階層。他居然一年能攜家帶口出國幾次,還開著三十多萬的私家車,著實也讓我們這些友人莫名驚詫。看著那些海外風光照片,看著照片裏阿亮一家得意的笑……我們鼻子都忍不住莫名酸楚。
“死工資能有多少?我全靠炒股賺了些錢,要不然在國內都遊不起……”阿亮告訴我們。
不是說這兩年行情不好嗎?怎麼他們炒股都賺了大錢?老婆認為有可能不少股民怕別人都發財,故意說炒股虧本了。
“明天就去開戶,咱們也要炒股!”老婆下了決心。
“千萬別炒股,虧死你!”老婆把要炒股的事情告訴大嫂,大嫂勸她道。
“我有個親戚買了套別墅,兒子還出國留學了。他雖然在一家醫藥公司當經理,按說也沒有這麼多錢……後來他說主要是炒股賺的。去年我也參加炒股了,還不時向他請教,結果虧得一塌糊塗。”大嫂說。
於是,炒股的事暫時擱置了下來。不久,聽說阿力被停職了。又聽說他在單位名聲已經很不好了,傳說他私下收了一些不該收的錢。這次即便查不出什麼大問題,估計也會調到一個沒可能撈油水的崗位。
“看來阿力的股票很快要虧個不停了……”我歎息世上少了一位股神。
“看來想要炒股賺錢,先得謀一份好工作。”老婆也終於有些開竅了。作為草民的我們,恐怕這輩子都不會有當股神的可能。
點評:信息時代讓人足不出戶就能見多識廣,然而信息泛濫也會帶來副作用,那就是無從辨別哪些有用,哪些是“毒藥”?這就需要我們有冷靜的頭腦,多分析、多琢磨。如果人雲亦雲,胡亂見賢思齊,最後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平民需要的財富偶像
不知什麼時候起,經濟學家在普通老百姓眼裏大多成了反麵人物,他們一發言,往往馬上引來一堆“磚頭”。某年兩會期間,吳敬璉大放厥詞說“在城市拆遷補償方麵,按市場價格進行補償是不合理的,因為城市化是全民的成果,其利益不應該完全給房主,應建立城市化基金,將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規定來分配。”話音剛落,網上就罵聲一片,個別憤青甚至在留言中“問候”了估計已經過逝的吳母。不過,筆者所在小區的居民卻對吳大師的此番言論卻難得地大加讚賞,佩服他真了解情況。原來,小區外麵的魚塘兩年前被填,建成了一片“高尚住宅區”。於是一牆之隔的那個城中村,人人都成了百萬富翁。不僅如此,村裏用土地使用權入股,在他們村地麵上建立的好幾家大商場、大公司裏村委會都成了股東。村民們每年什麼都不用做,年底就可以分得不菲的紅利。
天上掉餡餅,原來並不是神話,共產主義生活可以通過不勞而獲輕易獲得,這對於一牆之隔的市民們是莫大的刺激。有些人下崗後經過幾年奮鬥終於當上了小老板,有了每月幾千元的收入,原本充滿了自豪,可是和隔壁那些村民相比,頓時泄了氣。幹得好不如運氣好,那勤扒苦做還有什麼動力?
“你們這裏還算好的,在廣東我們打工的鎮上,當地原住民哪個不是靠征地富得溜油?不少人大字不認識幾個,名片上掛著好幾個小廠的廠長頭銜。那些投資辦廠的商人看他們在本地人脈熟,有什麼治安、報關之類難題就請他們幫忙解決,他們掛個虛銜每月做不了幾件事,每家工廠給好幾千月薪。想想我們天天加班,一年下來又能賺多少?真是人比人、氣死人。”{L-End}表弟對我說。
“賺錢不費力,費力不賺錢。”這句俗話如今在生活中似乎越來越得到了驗證。國人崇拜的財富偶像往往是那種賺錢特別快,速度超乎一般人想象力的富豪,比如比爾蓋茨和李嘉誠。可是這樣的偶像離一般人距離實在太遠,除了每年公布、未經他們本人確認的個人財富數字,我們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雖然市麵上有各種各樣的偽勵誌文章傳播著他們的創業故事,明眼人都知道那大多隻是窮文人適應市場需求編出來騙稿費的,沒有多少可操作性。所以,國人真正的財富偶像其實是自己身邊已經富起來的人,這些富人未必非常富,而且多半不出名,可是因為被周圍人熟知,最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別人的行為和價值取向。
“我現在也是個主編了!”前年一個朋友突然來訪,驕傲地遞給我一張名片。原來他承包了一家核心期刊的增刊,成了一個隻有高中文憑的學術雜誌主編。看看這本印刷粗糙、排版呆板、內容東拚西湊的雜誌,我很替他擔心,這樣的雜誌能賺錢嗎?他不會是燒錢玩吧?要知道以前他隻是個推銷藥品的業務員,文化底子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
一年之後,這位朋友坐上了“奧迪”,短短一年他的個人財產就翻了N倍。原來他光每年收取論文版麵費就好幾十萬,再不時地找到一些舉辦評比活動的機會,獲得的讚助就更可觀了。比較一下和他差不多時候下海創業的朋友,做小生意的,大多原地踏步沒有多少發展,而且活得很累;代理銷售工業品、日用品的,雖然賺了一些錢,可是市場競爭激烈,前途未卜;隻有他這樣從事“特殊”行業的,賺錢似乎全然不費工夫。
“找體製內的漏洞去賺錢最容易,比如我承包學術雜誌。現在走市場的雜誌生存有多艱難?讀者才不管你是省級雜誌、國家級雜誌,不好看就不買。可是我們這類雜誌是世界上僅存的靠級別吃飯的雜誌,那些花錢發的論文當然沒有任何學術價值,不過隻要發論文和職稱掛鉤,咱們就不愁沒有飯吃,學校的廁所永遠不用擔心沒有紙用……”朋友得意地說。
說穿了,他們其實就相當於“熊貓燒香”病毒中那隻燒香的熊貓,哪裏有漏洞哪裏就有機會。看看我們身邊,這樣的“熊貓”其實很多,然而卻沒有多少“殺毒軟件”去製約他們,隻能讓那些“熊貓”大量繁殖以後互相去競爭了。
踏踏實實做生意賺不了大錢,靠天上掉餡餅或者自己去鑽空子可以發家致富。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平民的財富偶像被扭曲,機會主義思想戰勝了勤奮苦幹的創業精神。如果隻有承包一段公路的施工、攬下一個學校的後勤供應才是致富捷徑,那誰還有動力去投資充滿風險、充滿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呢?
許多中年人談及上世紀80年代,都覺得那是個有精神的年代,那時有一部日本電視劇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那就是《阿信》。它講述了一個女人從童年一直到80餘歲自強不息,頑強奮鬥的一生。《阿信》最吸引人之處是塑造了一個很陽光的平民英雄,她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
或許我們的社會應該多創造一些讓阿信們能夠脫穎而出的環境,一個阿信成功了,勢必能帶動起她周圍無數個阿信。這比一個懶漢撞上大運,或者一隻“熊貓”燒香成功,帶動周圍無數個“夢民”、“熊貓”好得多。
點評:許多人在年輕時代喜歡看勵誌故事,雖然旁人看來或許有些幼稚,但自己精神狀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隨著社會經曆的增加,勵誌故事就漸漸失效了,原因在於身邊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似乎都在證明“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於是便泄了氣。這一方麵需要淨化社會環境,堵塞各種漏洞,樹立正麵成功榜樣。另一方麵得靠自己培養定力,橫財雖然可以致富,但畢竟來路不正,難以心安。
窮人的光陰
小侄兒職高畢業後進了一家電子廠,每天加班加點,一個月下來才二千多元。幹了幾個月之後,看不到前途的小侄兒便辭職了,等著半年後去外地跟一個親戚學做生意。
有半年的空閑時間,小侄兒便沒日沒夜地玩起了網絡遊戲,幾個月的打工工資都用在了升級電腦配置上。
“玩玩網絡遊戲無可厚非,不過上癮就不好了,你就不能騰出一點時間學點有用的東西?”我時常勸他,然而效果甚微。小侄兒的想法很簡單,作為窮二代,自己根本沒有資本和官二代、富二代競爭,所以便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