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漁場經營管理(4)(2 / 3)

為什麼個體商販能成為淡水魚的主要經營者呢?原因是他們人數多、小型分散、機動靈活、方便群眾。銷路好就多運多賣,銷售不好,就少運少賣。價格也隨行就市,上下浮動,非常靈活。而國營的水產企業,由於經營機製和管理體製上的種種原因,難以做到這一點。因此,淡水魚銷售渠道,出現了讓個體商販占領市場的局麵。

上述這種狀況,好的方麵是搞活了流通,方便了群眾,也促進了生產發展。但弊端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由於許多地方國營水產商店沒有發揮主渠道作用,淡水魚的價袼,在很大程度上由個體商販左右形勢。北京地區還出現了個體商販聯合起來壓漁場價格的現象。漁場的銷售價格沒有主動權,國家也能以控製。

第二,淡水魚銷售利潤的一大部分,被個體商販拿去,往往出現養魚的還不如賣魚的收入多,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影響了生產單位的積極性。

第三,由於個體商販數量多,又分散經營,流動性大,實際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偷漏稅收問題,因而使國家減少了財政收入。

以上存在弊端說明,漁場在商品經濟中,作為生產單位,大有必要直接參與流通活動。如果漁場與國營水產商業聯合起來。開辦批發交易市場,組織產銷直接掛鉤等多種形式,拓寬淡水魚的流通渠道,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脤上述弊病。這對促進生產,繁榮市場,增加國家和集體的收入,更好地為群眾的生活服務,都是有好處的。

開拓流通渠道

漁場參與流通

漁場可以參與流通,也應該參與流通,這對漁場本身,對消費者,對國家都有好處。漁場要參與流通,首先就要增強市場觀念和商品意識。在商品經濟中,要求漁場場長一隻眼睛盯著市場,一隻眼睛盯著漁場。在生產經營中,要求漁場場長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流通。現在有許多漁場場長,原先都是搞麥業的,仍以產品經濟的觀念看問題,商品意識比較薄弱,隻知道搞生產,不知道如何搞流通,認為搞生產是本行,搞流通是外行,養魚是漁場的事,賣魚是生意人的事。因此,漁場要參與流通,就必須克服這種心理障礙,轉變產品經濟的陳舊觀念,增強市場和商品經濟的意識,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向流通領域進軍。其次,漁場參與流通,還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還有,漁場參與流通,拓寬流通渠道,還必須練好以下三項基本功。

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要用科學的方法,對當前水產市場的情況,包括上市淡水魚的品種、規格、價格及魚貨來源、銷售的數量、四季的變化、群眾的需求等,進行調查研究,摸清市場淡水魚供求的現狀和一般規律,在此基礎上,預測今後市場的變化,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做出預測和估價。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製訂銷售計劃。目前城鄉人民吃魚難的矛盾已經緩解,群眾對水產品的消費要求大大提高,喜歡吃鱖魚、蝦、蟹、鱉等高檔名貴水產品,而這些髙檔水產品目前供應量少,價格昂貴。為了滿足群眾需要,漁場就要調整養殖品種,製訂銷售計劃,把品種、規格、數量及上市時間、銷售地點等內容都列入計劃。

培訓銷售人員,落實有關責任製。漁場要摘流通,必須有銷售人員。他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能嚴格遵守國家的政策法令;有事業心而不謀私利;服務態度好又熟悉漁業生產。為了調動銷售人員的積極性,漁場應根據銷售工作的特點,製訂銷售人員的崗位責任製,實行工效掛鉤,搞好銷售。

流通染道

流通渠道是指商品從漁場傳送到消費者手中所經過的途徑和采取的形式。由於水產品是鮮活產品,因此,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提倡減少中間環節、產銷直接見麵,既可方便群眾,可增加漁場效益。當前流通形式主要有以下兒方麵:

漁場就地把水產品批發給個體商販,由個體商販到市場出售。漁場直接在城鎮開設商店,自己銷售鮮活魚,也有的在農貿市場自己銷售。漁場把鮮活魚送往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批發給個體商販在市場銷售。漁場與城鎮國營、集體水產商店等市場本著互助互利的原則簽訂合同,利用國營和集體商業優勢,為漁場銷售淡水魚。

漁場與廠礦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掛鉤,這些單位為了改善職工生活,為職工謀福利,直接向漁場投資,通過簽訂合同,漁場在節假日向他們提供鮮活魚。漁場與城鎮飯店、賓館掛鉤,簽訂合同,定期送貨銷售鮮活魚。

銷售管略

多渠道銷售策略漁場生產的鮮、活龜“如果沒有多渠道銷售,就不可能有效地把鮮活產品及時地銷售出去。尤其是些大漁場銷售任務人更應該考慮多渠道銷售。在選擇多渠道銷售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銷售渠道提供的時間、地點、場所和方法都要以滿足消費者為前提;二是銷售渠道有眾多的競爭對手,漁場要有自己的優勢,以便獲得更多的消費者;二是銷售渠道要考慮經濟效益,以流通成本最低作為選擇標準。

養殖品種策略養殖品種是銷售活動最基本的要素,漁場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市場需求,因地製宜地選擇養殖品種。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人們選擇養殖品種的種類不一樣規格不一樣。北方人喜歡鯉魚,南方人喜歡青魚、鯽魚。應滿足多層次的需要。

價格策略價格是鮮活魚銷售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種水產品價格訂得是否適當,往往直接影響到該水產品的銷售量、銷售收入和漁場的經濟效益。一般說來水產品的訂價方法有成本為基礎訂價、競爭為基礎訂價、市場需求為基礎訂價。

漁業經濟活動分析和評價

一、漁業經濟活動分析

漁業經濟活動分析就是依據經濟資料,運用一定的方法,對漁場經濟活動過程和效果,進行總結、比較、鑒別和評價,認識經濟活動規律為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依據。

經濟活動分析的目的,就是認清漁場生產經營過程,為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提高管理水平分析人、財、物生產要素的調配是否合理,利用是否充分,考察以往決策是否科學,效果是否好。發現問題,提出要采取的措施,促進生產發展。

生產要素的分析

漁業生產正常進行的基本要素通常是指水麵、勞動力、資金,為了挖掘漁場內部潛力,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對生產要素的利用情況作具體分析。

水麵它是漁業生產活動的基本生產資料。對一個漁場來說,充分利用水麵,是挖掘內部潛力,向漁業生產深度進軍,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的重要方麵。

水麵的利用率,即盡量充分利用現有水麵。對需要維修的池塘,盡量在漁閑季節進行,抓緊時間,在本年放水養魚前完工,不耽誤生產。對場內原有土地規劃不周或變更土地規劃時,要考慮節約土地,擴大水麵。

水麵的產出率,即盡量提高現有水麵生產能力,向生產的深度進軍。由於魚類和水中微生物在水中立體分布,所以水域的綜合利用是可能的。根據條件采用混養、精養、半精養,充分利用水中資源,增加經濟效益。提高水麵產出率的途徑:一是適當增加水深。擴大水體,這樣一方麵擴大了魚類和水中浮遊生物的活動場所,有利於魚類快速生長,另一方麵可以適當增加魚苗、魚種放養密度;二是采用先進技術措施,增加物質投入,追求高產出;三是在總水麵不變情況下,擴大成魚養殖麵積,降低魚種養殖麵積。

勞動力勞動力是漁業生產的主體,在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漁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以後,勞動力的調配是否合理,勞動力的構成、勞動力的利用情況,用勞動生產率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