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漁場經營管理(4)(1 / 3)

第八節成本管理

一、漁場成本管理意義和條件

成本管理的概念漁場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然要發生各種各樣的物質消耗和資金支出,成本就是按照“定的範圍和對像進行彙總,按生產的產品來計算的,以貨幣表現的生產經營中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總和。

成本管理,是漁場為降低產品成本而進行的各項管理工作的總稱。它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預測和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現代的成本管理,已經從事後算帳,發展到事前管理,其基本要求是:“三全一防”,即實行全麵管理、全過程管理、全員管理和預防性管理。全麵管理,就是對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都要進行成本管理。全過程管理,就是對成本形成的全過程,魚苗、魚種、成魚生產和銷售都進行成本管理。預防性管理,就是在各項1作中,對成本進行有計劃的事前控製,以便在成本形成過程中及時采取措施,保證成本計劃的實現。

成本管理的意義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生產經營的一切環節,實現節約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在漁場的經營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成本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手段。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的耗費和支出,最終體現在產品成本上,成本降低,就可以增加漁場的利潤。同時,成本降低也意味著生產經營中物資和資金耗費的減少,也就是用相同的物資和資金,就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而產量的增加,又會帶來產品單位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種良性循環有利於漁場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成本管理是商品生產的客觀要求。在商品經濟中,市場競爭促使漁場不僅要以產品質量取勝,而且要以價廉取勝。價廉物美才能打開市場。因此,隻有不斷降低產品成本,才能為降低產品售價創造條件。

成本管理有利於提高漁場的經營管理水平。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取決於物資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勞動管理等其它方麵管理工作的配合。因此,通過加強成本管理,有利於推動其它方麵管理水平的提高。

成本管理的舞件。漁場要實行成本管理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獨立核算、主經營。漁場在從事經濟活動中,是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有權使用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按國家計劃進行生產和經營,在法律上可以相對獨立地同其它企業經濟往來,這樣成本核算才有可能性。漁場自負盈虧,直接對自己的生產、經營效果負責。

建立健全原始記錄。漁場對物資消耗和勞動消耗有準確記錄,實行定額管理,核定物資和費用的消耗,健全內部作價製度。

建立定期清倉核資製度,掌握物資和資金的消耗量和餘額。

建立健全物資管理製度。物資的收、發、領、退的計量、計價等管理製度健全。

二、水產品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特點

首先,水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不同地區、不同年景之間,水產品成本有較大的差別,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年景水產品成本也有較大差別;其次,水產品生產的主體是利用水域,進行套養、混養。飼養品種與放養模式各漁場不同,其成本也各異;再其次,漁場從事漁業生產,一般均以漁為主,綜合經營。農、牧、副業與漁業之間存在互相利用肥料、飼料等關係,它們之間共同承擔一些間接費用,成本之間有交錯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水產品成本核算時,必須注意到這些特點。

成本核算的方法水產品成本核算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

漁業總成本,即按各成本項目彙總所有水產生產的全部費用支出。它反映了漁場生廣成本的總貌,並為漁場計算盈利奠定基礎。它以絕對數表示總體指標。

單位麵積成本,即每畝成本。這個指標是反映每畝魚池的成本水平。它為條件相同或條件近似的水域,進行成本高低的比較。

主要產品單位產量成本,即千克魚的成本。這個指標是反映千克魚的成本水平。它可以衡量水產品售價對漁場是否有利可圖,也便於與本漁場的過去對比,與兄弟漁場對比,以分析漁場當前成本管理中的不足之處。

水產品成本項目構成水產品成本的千克種費用,按其經濟用途進行分類,稱為水產品成本項目,它包括如下幾方麵:

苗種費,指直接用於養殖生產的魚苗、魚種,以孵化用的親魚等。飼料,肥料費,即直接用於養殖生產的飼料、肥料。

材料費,指直接用於養殖、捕撈生產的各種漁需物資、船、網具、工具等低值易耗品攤銷。

工資和福利費,鄉、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漁場此項為勞動報酬),指直接從事養殖生產的勞動者工資、津貼、福利費或聯產計酬、承包獎勵等形式分配的勞動報酬。

其它直接費,指不屬於上列四項的其它直接費用,如漁業機械、水電費、魚藥、各種直接運輸費用。

共同生產費,指生產各種產品應分配的共同性費甩。如生產技術人員工資福利費(或勞動報酬)、房屋、設備、固定資產折舊費、修理費、運輸費、簡易建築費、勞動保護費、低值易耗品攤銷費等。簡易道路、撟梁、水渠、積肥池等必須外購的材料費用列入本項目。

企業管理費,指水產生產應分配的場部管理費,如管理人員的工資和福利費(或勞動報酬眾各級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折舊費、修理費、差旅費、利息支出、低值易耗品攤銷、公務費等。

按成本項目分配分類便於計劃和核算水產品成本;便於檢查、分析各項費用的具體用途和支出情況,有利於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

第九節商品流通管理

一、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什麼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來交換(出賣)的勞動產品。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雖然有用處,為人們所需要,但這種產品隻供自己消費,不拿出買賣,就不是商品。

漁場生產的水產品,通過市場以貨幣為媒介,賣給消費者,然後再買回來飼料、漁網等漁需物資,或其它生產、生活資料,並把多餘的貨幣作為工資或獎金分發給職工,職工又拿這些錢去買其它需要的東西。這種活動過程,就是商品流通過程。

淡水魚是人民菜籃子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漁場把淡水魚銷售出去,才能取得銷售收入,重新購買生產資料和滿足職工的消費需要,才能使漁場的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否則,再生產過程就會遇到困難,甚至中斷。與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相比,水產品流通有以下特點:

水產品鮮活,但易變質腐爛。人們喜歡鮮活和新鮮的水產品,在市場上相同數量的水產品,鮮活程度不同,價格差異很大。因此,在水產品起捕後,應及時、迅速地上市銷售,對需要遠距離銷售的,應做好冷凍、貯藏、包裝和運輸工作。

水產品的生產季度和消費的均衡性有矛盾。從生產上講,生產單位一般年初放養,年終起捕,產品集中在每年秋後,而人們卻是一年四季都消費。因此,漁場要調整生產計劃,改革養殖方式,盡量使水產品能達到常年均衡上市。這樣,既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又有利於提高漁場經濟效益。

二、淡水魚流通現狀

目前,淡水魚流通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新格局,既有全民所有製的國營水產公司、水產商店等市場,又有集體所有製的水產經營商店,而大量的是個體商販,據北京市統計,淡水魚的流通狀況是:個體商販占全市生產量的50~70%;漁場自銷占15%,產銷直接銷售占15~25%。多數漁場不參加流通領城的活動,他們把生產的淡水魚大部分通過中間環節,特別是通過個體商販,運送到市場上出售,目前農貿市場上銷售的淡水魚,大部分是個體商販經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