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漁場經營管理(3)(1 / 3)

第六節漁場技術管理

漁業生產同現代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因此,要使漁業生產能夠迅速發展,就必須按照池塘292養魚生產技術的特點,以及黨和國家的各項技術經濟政策,合理地組織生產單位進行各方麵的技術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技術管理秩序,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漁場的技術管理,要充分體現現有的物質條件、技術條件、不斷革新技術,迅速提高生產技術的現代化水平,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捶高,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多快好省地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的計劃任務。因此,做好漁場技術管理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多數漁場技術力量薄弱,生產設備和技術裝備簡陋,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技術管理工作十分落後。但是也有一部分漁場在技術管理方麵摘得較好,並積累了一定經驗。現著重介紹先進技術在漁業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漁場技術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

一、先進技術在漁業生產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能使勞動者不斷提高勞動經驗和技能,推動生產工具的不斷革新、發展,成為巨大的生產力,從而為進一步發展漁業生產開辟道路。

在曆史上,科技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級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生產飛躍發展。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水產科學技術也是推動漁業生產發展的巨大力量。

近四十年來,世界水產品產量1949年為2000萬噸,至1960年翻了一番,達到4020萬噸,1986年又翻了一番多,達到91456萬噸。水產品產量所以能迅速增加,最主要的是靠科學技術力量。國外漁業發達國家,廣泛采用新興科學技術,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漁業。日、美、德國已在養殖生產中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並廣泛運用人工配合飼料,大大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和勞動生產率。

我國的實踐也告訴我們,隻要在水產科技上有大的突破,或者研製出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技術,就對漁業生產有促進,生產就有大的發展。先進技術在池塘養魚方麵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麵:

家魚人工繁殖技術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獲得成功後,使魚苗生產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長期依靠長江、珠江天然魚苗的被動局麵。魚苗生產實現了就地孵化、就地育苗、就地放養,做到了有計劃地發展生產,這對我國淡水魚生產的迅速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池塘增氧技術

在池塘養魚生產中采用增氧機以後,增產、增收的效果十分顯著。如,北京市103萬畝池塘,1991年統計有增氧機10859台,平均15畝水麵有一台增氧機。池塘養魚使用增氧機以後,改善魚類生態環境,加大放養密度,配合其它精養措施,促進了成魚池提高產量。1991年全市池塘養魚平均畝產437公斤。

科學養魚

1958年根據群眾實踐,科學地總結了比較完整的池塘養魚八字精養法,即水、種、餌、密、混、輪、防、管。用它來指導生產,大大提高了池塘養魚單位麵積產量。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養魚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八字精養法”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和提高,其中多品種混養,合理密養,輪捕,輪放和魚池改造等方麵,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池塘養魚的總產量有很大提高。1990年北京市池塘養魚產量4460萬千克,比1卯8年增長33倍。

魚用人工配合顆粒飼料

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研製了魚用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配比科學,營養全麵,提高了科學養魚水平。用顆粒詞料喂魚有明顯增產增收效果。例如,上海市青浦縣1980年前池塘養魚畝產僅170千克左右,四年間排徊不前。1981年全縣7397畝魚池中有1906畝投喂顆粒飼料,平均畝產519千克,使全縣魚池畝產達到224千克,又如北京市水科所研製的鯉魚顆粒飼料“8441”配方,在池塘中精養鯉魚,平均畝產可以達到1000千克以上。

二、建立養魚檔案

漁場的養魚技術檔案,主要是養魚生產技術工作成果的記錄。池塘養魚是一項較複雜的4:產活動,牽扯到氣候、水質、魚類飼料等多種因素。因此,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生產成效的關鍵。要不斷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必須對養魚生產全過程進行精確記錄,每個漁場都要配備專職或兼職養魚技術員,普遍建立魚池檔案,並負責記錄。魚池檔案的主要內容有:各類魚池魚苗、魚種、成魚或親魚放養數量、重量、規格、放養時間;輪捕、輪放品種、時間、數量、重量;每日投餌、施肥的種類和數量等,魚池檔案資料每月進行彙總,使場部領導全麵掌握生產活動情況。魚池檔案也是判斷生產效果,調整技術措施,分析生產成本,總結生產經驗、檢查::作,製訂計劃的可靠依據。

三、製定和執行操作技術規程

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是一切生產技術工作的準則,在養魚生產過程中,一般都有許多工人參加,並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如果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漁場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就沒有依據,也就不可能生產出質量合格的產品。因此,正確製定和執行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是漁場技術管理工作的一項基礎工作。

技術標準的種類很多,有產品技術標準,就是對產品質量、規格及其檢驗方法等所做的統一技術規定。如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測定的優良春片魚種規格標準;廣東省的食用質量標準;北京市的商品魚規格標準等;還有池塘養魚工藝標準等。我國現行的池塘養魚工藝,已延續了幾個世紀,無錫市漁區為了充分利用水體,而科學地采用多種魚類多規格混養,提高了養魚工藝水平。珠江三角洲采用不同種類魚的不同規格的多級輪養法,充分地發揮池塘生產潛力,保證魚類正常生長,為池塘高產創造有利條件。

此外,還有養魚水質標準,家魚人工繁殖技術標準,漁網標準,養殖機械標準,配合顆粒飼

料營養標準等,均需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條件,因地製宜地製定技術標準,其目的是用先進而又科學合理的水準來為管理服務。

技術操作規程的種類也很多,在製定和修改技術操作規程時,按照各項技術標準的要求,從實際出發,考慮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工人和設備方麵的特點,保證安全生產和設備的安全運轉,這樣才有群眾基礎,才便於貫徹執行。

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不同,前者主要是對各項生產技術工作提出技術要求,後者則是為了貫徹執行技術標準,保證順利生產,而對產品的加工過程、搡作方法、設備工具的使用、維修和技術安全等方麵的技術規定。不同的技術工作有不同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設備。將會在我國養魚生產中廣泛應用,許多成熟技術將會納入技術操作規程加以推廣。如1961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部轉發了上海市水產局主持製定的“鰱、鱅、草魚人工繁殖操作規程試行草案”、1983年7月農牧漁業部水產局製定的“三北地區魚苗,魚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實踐證明,這些操作規程都是行之有效的。

四、大力開展技術革新,引進先進技術

水產品產量要大幅度增長,水產品的質量要提高,價格要有競爭力,必須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向科學技術要產量,要效益。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要密切結合生產,解決本地區、本漁場生產關鍵問題。如北京市改革商品魚養殖製度,采用“一放一套三次捕撈”,即成魚池魚種一次放足,魚種規格拉開檔次,套養夏花魚種,成魚分三次捕撈,近兩年又發展到成魚池“分級分塘飼養”,不僅使魚能均衡上市,提高了生產量,而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很顯著。漁機工作者,要逐步研製中國式的池塘養魚機械設備,以促進池塘養魚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水麵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