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漁場經營管理(2)(1 / 3)

第三節漁場經營

一、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的意義

合理地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開展多種經營,是漁場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發展集體經濟,增加職工收入的有效途徑。

漁場以漁為主,開展多種經營,有以下優點:

第一,可以提高魚池、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漁場除利用魚池養魚外,還可以利用較寬的堤埂種植農作物、蔬菜等或建畜棚舍,利用池坡種植青飼料,使漁場獲得部分養魚飼料和肥料,而塘泥又是農作物的優質肥料,這樣使漁、農、牧各業之間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可以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二,可以統一安排和使用漁場資金、設備,提高資金和設備的利用率,周轉率。漁業生產的季節性較強,流動資金大部分是陸續投入,集中回收,形成了年內資金占用不平衡。漁場開展多種經營後,禽蛋、養豬、加工業等生產項目,使各業之間資金互相調劑使用,加速了資金周轉速度。如北京市通縣梨園鄉漁場350畝水麵,開展養魚、養豬、養雞、加工等項多種經營,1991年全場總收入1200萬元,利潤130萬元。

梨園漁場多種經營後,為養魚提供了大量優質肥料,提高了魚產量。1991年總產31萬千克,平均畝產688千克,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第三,可以統一按排勞力,增加就業人員,漁業生產淡季的剩餘勞力,可從事其它多種經營項目生產勞動,充分發揮勞動潛力,創造勞動財富。由於多種經營的漁場生產環節多、工種多,對具有不同勞動能力的人員可以量才而用,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北京市通縣梨園鄉漁場1976年辦場時僅32人。到1991年,漁場麵積沒有增加,由於開展多種經營,勞動力增加到250人,增加68倍,而每一勞動力的年平均收入也增加了四倍。

第四,可以為社會增加財富,豐富了市民菜藍子。漁場以魚為主多種經營,主要是發展為漁業配套的養殖業、種植業,成為服務城市副食品生產基地,為市場提供了大量副食品。北京市1990年統計,958個漁場,生產鮮活魚4109萬千克,養雞314萬隻,養豬18萬頭,上市商品蛋250萬千克。總之,漁場開展多種經營,可以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財盡其利,人盡其才,提高整體效益,增強經濟實力。

二、如何搞好多種經營

漁場如何搞好多種經營,多種經營能否成功,首先要看決策是否正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各方麵的情況不明,底子不清,心中無數,準備不足,匆匆忙忙地上項目,那就難免會造碑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甚至以失敗告終。因此漁場在開發多種經營項目時,一是要掌握原則,其次是要進行可行性分析。

漁場開展多種經營時,應該掌握兩個原則:第一是因地製宜,從實際出發。各地客觀條件千差萬別,地處城近效區工業比較發達,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麵具有優勢,可以辦些小工業、來料加工,商業和服務業。地處山區半山區,有豐富的山林資源,礦產資源,可以搞些木器加工,果品加工業等,發揮本地的資源和地理優勢。

第二是以漁為主,配套成龍,圍繞著漁業,發展多種經營。如利用地埂、池邊、池坡發展種植業,利用閑雜地造豬禽舍,發展養豬、養雞、養羊、養牛、養鴨等等飼養業,做到漁農、漁牧、漁工相結合。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互為條件,相互補充,綜合利用,既提高了效益,又保護了環境。如養魚結合養豬、養雞,還可以利用畜禽糞作原料,生產沼氣,把經過發酵的沼液用來喂魚等,保護了生態環境。

漁場開展多種經營時,必須進行可行性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就是說,對新項目的資源狀況、市場需求、原材料和能源供應、需要投資多少、技術要求、管理水平,投產後的經濟效益,幾年才能償還投資等進行調查研究,經過考察分析、論證,然後做出決策。在做出決策時還必須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在國家政策、法令許可的前提下,在國家長遠規劃指導下開發項目,不僅要看眼前的利益,還要看今後的發展,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二是要從小到大,穩步發展,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包括地理位置,經濟實力,管理水平,技術力量等,決定項目的規模;三是要有應變能力,密切注意市場銷售,原料供應等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

三、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的形式

多種經營池塘養魚技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據文獻記載,早在17世紀中葉,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將養羊和養魚綜合經營。到了淸代,綜合經營有了進一步發展,勞動人民將喿、竹、魚、羊合理搭配,將有限的土地和魚池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相互依存的農業生產結構,使農業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近年來,我國池塘養魚多種經營的內容有了很大發展,養魚和家禽、家窗;種植農作物、經濟作物、牧草、育珠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結合起來。具體到一個漁場多種經營項目,應符合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增產、增效、節約能源的原則。關於多種經營的形式,北京地區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漁農結合

一般漁場都是精養魚池,都是比較集中連片的商品魚基地,都有一定的土地資源。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種植多種農作物,如糧食、蔬菜、牧草等等。這樣,一方麵可以解決漁場職生活需要的農副產品,改善職工生活;另一方麵很多農作物又是很好的魚飼料,可以降低成本,節省開支,增加收益,使漁場養魚與種植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漁畜結合

漁場可以利用閑雜地建規模漁場,雞場和養魚相結合,形成一條生物鏈。用豬糞、雞糞喂魚,用塘泥肥地,種植農作物收獲飼料再喂雞,喂豬。如此循環不息,互促互利。有的漁場還可以在水中養魚,水麵養鴨、養鵝,立體地利用水麵。這些都是很好的多種經營項目,可獲得綜合

效益。

(三)漁工結合

漁場在開發多種經營項目中,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辦一些小型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如通縣梨園鄉漁場辦摩托車配件加工廠,西集鄉漁場辦紙盒場,昌平縣漁場辦日用化妝品廠,板橋漁場辦被罩場等等。有的漁場加工農副產品,如粉絲廠、豆腐廠、榨油廠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經濟效果。

以上多種經營形式,大部分體現了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的生態漁業,這種新型的生產形式,是以生態漁業為基礎,以物質能源為依據,以市場需求為標準,以提高綜合效益為宗旨的現代漁業經濟格局,它有利於漁場擴大再生產。

對於漁場辦工業,必須強調原料有來源、產品有銷路、利潤有保證,不搞無米之炊,不能勞民傷財。

在利用水、土資源的同時,漁場,特別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大漁場。還可以根據地理、交通、技術、管理等條件,進入流通領域,走漁、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道路。不僅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搞橫向聯合,引進技術、資金、設備、人才,搞大型企業集團性質的水產聯合企業。應該說,在這一方麵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我們應該有這個雄心壯誌,解放思想,勇於開拓,使漁場的多種經營,跳出養魚池圈子,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第四節漁場計劃管理

漁場的計劃管理,就是要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漁場生產什麼產品,生產多少,以及如何來組織生產。目前我國漁場都是從魚苗、魚種到成魚的綜合性生產企業。而且也是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的綜合漁場,一般都應有許多勞力、水麵、土地及其它生產資料。漁場既要抓生產,又要抓商品流通和分配,經濟活動相當複雜。因此,為了使各部門之間緊密聯係,相互配合,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就必須搞好漁場自身的計劃管理,才能調動全場職工的積極因素,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漁場計劃管理的基本任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