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勞動力,根據各地漁場的經驗,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麵工作。
保證重點,統籌兼顧
漁場是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的生產單位,漁場各部門之間所需的勞動力必須合理安排。在安排勞動力時,一般是保證重點,統籌兼顧。首先要滿足漁業生產部門的需要,尤其是漁業生產部門和其它生產部門發生衝突時,在保證漁業生產部門有足夠勞力的情況下,兼顧其它生產部門的需要。
常年安排和季節安排
根據漁業生產的特點,做到常年安排和季節安排相結合。養魚生產和農業一樣,有明顯的季節性。不同魚時季節,漁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有多有少。例如冬季漁業生產需要勞動力較少,夏、秋季需要勞動力較多,這樣就造成了勞動力利用上的不均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多數漁場,根據生產需要,除常年固定一部分骨幹勞力外,還根據生產季節,用一部分合同工或臨時工。也有的漁場規模較小,則采取漁忙季節務漁,漁閑季節抽調部分勞力外出搞多種經營。
那麼一般漁場從事漁業生產需要多少勞動力呢~根據各地經驗,一般精養漁地按漁場養魚水麵計算,成魚池水麵10畝左右,需一個勞動力,魚種池水麵5畝左右,需要一個勞動力,為常年固定工,包括前勤、後勤、千部和職工。一般情況下,多數漁場還根據各生產部門勞動季節性的規律,靈活地調配勞動力。漁忙季節,將非生產性用工減少到最少限度;漁閑季節,以勞動積累的方式進行漁業基本建設。
合理安排和使用勞力
根據漁業生產特點和勞動狀況,合理安排和使用勞力。勞動力的使用一是要使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工作量,做到滿負荷工作;二是要本著節約的原則,在調配勞動力時,必須考慮工作量大小,本人的勞動狀況,做到因活派人,因人派活。漁場的勞動力不僅有男女之分,而且還有整勞力、半勞力和輔助勞力之分。漁業生產還有生產技術性強,重活多,多數在水中作業的特點。因此許多活是一般勞力、婦女勞力和輔助勞力難已勝任的。在安排勞力時,一般將身強力壯,技術水平較高,責任心較強的主要男勞力,安排在漁業生產部門,將一般勞力、婦女勞力和輔助勞力,從事漁業輔助勞動,或安排到發展畜禽飼養業,種植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在具體安排勞力時,要按勞動者的體力強弱、技術專長、熟練程度來安排使用勞力,做到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勞動組織
勞動組織,是指漁場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協作和人員分工的組織形式。這種形式就是把生產過程中,不同的工作和作業有機地聯係在一起,進行共同勞動。隨著漁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過程越來越複雜,漁業生產集約化水平也越來越高,漁業生產勞動的分工也就越來越細。目前,多數漁場的勞動組織形式,一般是按部門、作業、水麵或地段進行勞動分工。北京市通縣梨園鄉漁場的勞動組織形式,主要是按經營項目而定,場部7設成魚、魚種、豬場,雞場,飼料加丁―、機械加工、後勤、園田等八個組。這種組織形式的好處:一是有利於根據生產內容,生產季節安排和使用勞動力;二是有利於專業化生產,克服“小而全”的傾向;三是有利於建立生產責任製,開展勞動競賽;四是有利於勞動者掌握生產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五是有利於專業化經營管理,經濟效果較好,六是有利於將眾多的勞動力組織到不同部門勞動,可以做到因人使用,人盡其才。
至於勞動組織的規模,要從有利於發揮社會主%勞動協作和分工,有利於建立生產責任製和適應生產設備、科學技術的要求。在一般情況下,漁場的規模太大,水麵和勞力多,經營管理難度大,經濟效益差。漁場規模太小,穩定性差。根據北京市1991年大麵積調查結果表明,規模在200~400畝的漁場,產量最高,經濟效益較好。
勞動定額
勞動定額,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規定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時、日、月、年)應當生產多少產品,或者生產每一單位產品(千克、噸)應用多少時間的標準。建立“承包經營責任製”所講到的承包指標,也必須以勞動定額為依據,否則指標就缺少合理性。勞動定額是漁場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它的作用:
是製訂生產計劃,合理組織勞動的依據。
是漁場成本核算的重要基礎。依據勞動定額,才能確定勞動消耗的成本。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合理確定工資、獎金的依據。
是勞動考核標準。可按勞動成果的大小,依據完成定額的情況來衡量,促使勞動者鑽研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根據具體條件製訂定額,是比較複雜的事,不易用一個數值來表示。定額水平過高,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挫傷群眾積極性;反之,定額過低,也起不到鼓舞作用。因此,定額指標首先必須既先進合理又切實可行;其次,必須有明確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再次,簡單明了,群眾易懂;最後,盡量做到各行業之間、同行業內部、各工種之間的定額標準趨於平衡、公平合理。
漁場製訂勞動定額的方法通常采用統計分析法,它以作業時間消耗情況的統計資料為基礎,通過計算分析來製訂定額,所得結果比較準確可靠,適用於生產條件正常,產品種類或作業項目比較固定,原始記錄和統計資料比較完整的生產項目。
提高勞動生產率
什麼是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產品生產量與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即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生產單位產品所需勞動時間,通常采用平均每個勞動力一年中生產水產品的數量。
單位時間內平均每個勞動者生產的水產品越多,或生產單位水產品消耗的勞動時間越少,表明單位產品包含的勞動量越少,則勞動生產率越高;反之,則越低。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增加水產品總量的根本途徑,增加水產品產量的途徑有二:一是提高勞動力的利用率;二是提高勞生產率。而人的體力有限,智力無窮,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可以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用同樣多甚至較少的勞動,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
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解脫大量勞動生產人員,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不僅可以增加漁場收入,而且可以增加漁場積累,用於擴大再生產。
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逐步縮短勞動時間,使勞動者有更多的時間學文化,學科學技術,學管理,從而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
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開展科學養魚,不斷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完善漁業配套設施,提高漁業機械化水平。健全勞動組織形式,完善承包經營責任製、崗位責任製,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完善勞動管理製度,提高漁場經營管理水平,科學地組織和指揮生產。正確處理生產人員與非生產人員的比例關係。大體標準:即50人以內的漁場,非生產人員不超過全場總人數的15%;50~100人的漁場不超過12%;100人以上的漁場不超過10%。應力求精簡管理機構,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