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淡水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七五”以來,各地利用河湖邊緣、廢舊河道、低窪易澇地、窯坑等水產資源豐富地區新建商品魚基地,興辦了一大批規模經營的漁場。這些漁場既有全民所有製漁場,也有集體所有製漁,集體所有製漁場又可分為縣辦漁場、鄉(鎮)辦漁場、村辦漁場、企業辦漁場、幾個單位聯營辦漁場。這些漁場有大量淡本魚上市,活躍了市場、豐富了居民“菜籃子”,同時也增加了農鄉收入,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營管理是一門科學,在漁業生產中起步較晚,現行製度下,如何搞好漁場的經營管理,如何建立健全比較完整的漁場經營管理製度,使漁場盡快提高經濟效益,是廣大經營者非常關心的。本章重點介紹漁場如何搞好聯產承包責任製、漁場經營方針、漁場計劃管理,勞動管理、技術管理、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麵的內容,供讀者參考。
第一節漁場為什麼要搞經營管理
一、漁場概述
漁場概念
凡是從事養魚生產的場地均稱漁場,有的地方稱為水產養殖場或養魚場。本章所指的漁場,是經人工開挖的池塘,養殖對像主要是淡水魚類,另外,從魚苗、魚種生產到養殖商品魚,整個養魚生產過程、經營過程都在一個場地完成。它以生產商品魚為主,所以也稱為商品魚基地。
漁場經營管理的宗旨是發展水產事業,增加收入,保證城市水產品的供應。
(二)漁場特點
有一定的經營規模一個漁場經營的水麵,少的幾十畝,多的上百畝、幾千畝。漁場經營的水麵一般都是新建或改建以後的池塘,以精養魚塘為主,漁牧、漁農、漁工相結合,綜合經營。北京市1990年統計有漁場958個,養魚水麵10萬畝。規模小的漁場經營水麵50畝,最大的漁場經營水麵達2000畝。綜合經營除養魚外,養豬178萬頭、養雞315萬隻、農作物2800畝、果園723畝。多種經營收入2462萬元,占當年漁場總收入12%。
漁場的專業技術性強由於魚類長期生活在水中,平時人們難以見到它的群體和控製它的活動。在生產過程中,魚種放養,品種搭配,投入飼料,魚病防治和成魚捕撈等各個生產環節,季節性很強,需要一套專業性很強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術,同時,魚是鮮活產品,是商品性生產,投入多、風險大,既有自然災害的風險,又有市場變化的風險。
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大部分漁場都是由國家和集體共同投資新建的商品魚基地。漁場的固定資產除了魚池以外,還包括供水、供電、進排水渠道、道路、房屋、漁業機械等配套設施。固定資產總值幾十萬元、幾百萬元、數百萬元不等。北京市漁場1990年統計固定資產總值206681萬元,魚池麵積103萬畝,平均每畝20046元。
漁場除了固定資產以外,還有一定的流動資金。大部分漁場在銀行或信用社開設帳戶。據1990年統計,北京市漁場流動資金構成12024萬元。其中自有資金5043萬元,借款2689萬元,貸款2598萬元,橫向聯合資金1137萬元,其它來源資金557萬元。
有以場長為中心的領導班子和管理製度大部分漁場有會計、出納、保管員,技術員等套班子,建立適合自己的一套管理製度,集體漁場大都實行場長負責、集體承包、統分結合、雙層承包責任製。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四自”方針。在分配上一般實行低工資高獎勵的分配原則。總之,漁場是一個相對的獨立的經濟實體。
(三)漁場作用
辦好一個漁場,它的作用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麵的意義:第一,辦漁場發展淡水養魚既不與農業爭地,還可以與農牧業相互促進,同時開發國土資源,充分利用荒蕪廢地、低窪易澇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利國利民;第二,養魚生產是一項投資小、收效快、產量高、效益好的產業。在農村,對於鞏固集體經濟、增加個人收入、富裕農民有重要意義;第三,魚類是冷血動物,能量消耗少,飼料消化率比畜禽高。因此,用量少飼料換取動物蛋白,對於人口眾多的我國人民增強體質有重要意義;第四,魚產品是市民喜歡的副食品,大力發展養魚,增加魚產韋,是保證城市副食品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
(四)北京市漁場發展現狀
北京市現有漁場麵積10萬餘畝,分布在14個縣區958處,主要養殖鰱魚、鯉魚、草魚等淡水魚,供應首都市場,成為供應首都市場鮮活商品魚基地。漁場現有專業人員10351人,其中從事漁業7993人、多種經營979人、管理人員1379人。1990年這些漁場投產麵積99418畝,產魚41091萬千克,占全市淡水魚總產51083萬千克的80%,已經成為本市漁業生產的主體和支柱。這些漁場平均畝產量4133千克。漁業利潤46133萬元,平均每畝利潤464元。
(五)漁場規模及效益
漁場不同於分散池塘,漁場一般都具備麵積集中連片,有一定規模的特點。各地根據具體情況,因地製宜確定漁場規模。北京市在確定漁場規模時要求:一是麵積集中連片,麵積50畝以上;二是漁場單獨核算、自主經營,以生產商品魚為主。漁場規模太大,也不易管理,這裏有個規模與效益問題。那麼究竟規模多大,效益才能達到最佳呢?這與場長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有關。一般來說要搞好一個大漁場比小漁場難度大得多。我們做過調查,漁場規模在100畝以上,400畝以下,經濟效益都很好。
經營管理的重要性
漁場經營管理的好壞,是生產能否迅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漁場必須注意盡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設備,盡可能改善勞動組織,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一切可能節約的人力和物力,實行勞動競賽和經濟核算,借以逐步降低成本,增加集體積累和個人收入。
搞好漁場的經營管理,也是實現漁業現代化的需要,要實現漁業現代化,就要采用先進的枓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兩者緊密聯係,缺一不可。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有相應的管理方法,才能推動生產技術向前發展。現代化漁業的發展方向,一是生產規模日益擴大;二是科學技術在漁業生產中廣泛應用;三是生產專業化;四是社會化服務程度不斷提高。所以經營管理成為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也是關係到漁場經營成敗的關鍵問題。在我國漁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如果對經營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就等於沒有樹立完整的漁業現代化的概念。
經營管理的內容
我們通常所說的經營管理,就包括經營和管理兩個方麵,兩者密切相關,互相依存,但又各有側重。所謂經營,就是以市場為對像,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手段,進行預測和決策,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等生產要素進行合理分配和組合、解決生產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問題。所謂管理,即按照生產規律的要求,側重於生產過程中的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協調,解決生產運行過程中的效率問題。經營管理合起來講,可以說是決策和執行決策,它們相輔相承。不講經營,漁場的管理就失去了目標;不注意管理,漁場的經營也就失去了基礎。
根據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各方麵的客觀條件,漁場經營管理的中心環節,是建立和完善兩權分離、集體經營、統分結合、雙層承包經營責任製,隻有解決這個問題,其它各項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開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經營管理的目標
漁場經營管理的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實踐證明,凡是經營管理好的漁場,產量就高,效盎就好;反之,產量上不去,效益出不來,甚至還會背上虧損的“包袱”。因此,漁場的經營管理,要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這個中心來開展工作。
首先,從經營方麵來講,重點是搞好經營決策,也就是說要辦好一個漁場,必須解決發展方向和經營目標問題。對某個漁場來說,經過調查研究、分析對比,對未來的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產量產值、利潤指標、收益分配、確定方向目標,並為實現這個預定目標做出各種努力。這個過程就是決策。搞好經營決策,必須掌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信息正確的原則。信息是反映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消息,如要了解&會需求、市場變化、技術發展、競爭程度等因素,隻有獲得比較正確的信息,才能做出符合客觀要求的決策,否則就是盲目的決策,就會失誤。二是民主原則。不能個人說了算,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傾聽各方麵的意見,避免因領導人才智和經驗不足、主觀武斷、脫離實際而造成決策失誤。三是比較擇優的原則。確定一個方案,要有幾個方案做對比。有比較才有鑒別,最後選定一個最佳方案。四是留有餘地的原則。客觀情況經常會不斷地變化,因此決策定下來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確定產量、產值,成本、利潤都應留有餘地,不能滿打滿算。總之,經營決策要民主化、科學化,要符合客觀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