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塘泥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所以是農業上的優質肥料。塘泥是遲效肥料,每百千克淤泥可增產水稻1千克,可產黑麥草10千克以上。若以一畝魚池產生的50立方米淤泥,用在6畝稻田裏,可增產水稻500千克,用在2畝黑麥草。淤泥的肥力相當於糞肥的30%,成本僅為有機肥的50%。把魚農結合起來,既可滿足種植魚飼料的肥源,又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為魚池淤泥找到了出路。
魚農綜合經營的主要方式
養魚與陸生植物栽培綜合
這種方式即在飼料地、魚池堤埂及其斜坡,以及零星土地栽種作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作魚類飼料或魚池綠肥。這也是魚農綜合中最常采用的一種。
通常可以栽種的有下列幾種:多花黑麥蘇丹草、苦蕒萊、聚合草、青萊、卷心菜、大豆。
這類綜合很好地為養魚開辟了飼料來源,同時又為種植飼料解決了肥源,從而降低了養魚成本。由於飼料能在漁場內解決,相應節省了運輸的能源消耗,也可以充分調劑了漁場勞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為漁場建立了更合理的生態學。它用淤泥栽培作物,又用作物養魚,形成魚產量以後又產生淤泥,這樣循環往複,就充分地利用了陽光、土地、淤泥和魚池肥水,並能不斷改善池塘的環境,同時池埂種草又護衛了池坡,減少水土流失。
我國不少地方漁場傍鄰河流、溝汊,因此可以在這些地方種植水葫蘆、鳳眼蓮、水浮蓮、水花生(喜旱蓮子草)、紫背浮萍、浮萍等等水生植物。它們是目前青飼料種植中產量最高的作物,平均畝產可達1500千克,最高能到25000千克。水葫蘆有“水生植物之王”美稱,按單位麵積計算,水葫蘆生產的蛋白質量比大豆高6~10倍,而且容易管理,成本低。綜合魚場一般通過兩個途徑利用水生植物。
一是直接用來養魚:將水生植物打漿,濾除葉渣,全池潑灑,用來培育魚苗,成活率髙、魚苗生長速度快,比用黃豆又節省經費。一般培養萬尾夏花需5千克黃豆,而用水生植物代替,需87~125千克。但黃豆成本比水生植物髙13~18倍,而且黃豆本來還可以有更高的應用價值。用水生植物飼養成魚,以草魚為主,將水生植物粉碎後投喂,約45千克可產魚1千克。每畝水生植物可產魚500千克左右。而而糠麩最少需1600千克。水生植物的成本僅是糠麩的10%左右。水生植物喂魚必須粉碎加工,因為它們含氮、磷、鉀較高,因此水生植物打漿還可以起到施肥作用。
二是用水生植物養畜、禽,再用畜禽糞養魚。水生植物稍經加工就可以喂豬、鴨。約900~1000千克水生植物配少量糠麩,就可以養一頭60~70千克的肉豬,每頭豬一年的糞尿可產魚約40千克。每隻鴨日喂水葫蘆150克加少量麩,每隻鴨養成比用精料節省2元,平均每隻鴨全年產糞52千克,可產魚3千克。這樣水生植物通過兩個食物鏈形成魚產量。魚草輪作綜合
由於魚池是非連續性生產,魚場有一部分有空閑期(魚種池為主),魚種池從頭年10月到翌年6月幾乎有半年空閑。魚草輪作就是利用魚池空閑種草,既為養魚提供了青飼料和綠肥,又充分利用了魚池塘泥的肥力。
魚草輪作有二種方法:一種是草池輪作,主要適用魚種池。在魚種收獲後可播種宿根黑麥,或翌年春種稗子草,可在培育魚種前收割飼草,再生苗可灌水醃青肥水培育魚種。
另一種是多塘輪作:可以拿出一組池子,其中有一部分常年栽培,為其它魚池供草,一年一輪,既可保持地力,又能使魚產量更高。
草魚輪作綜合非常巧妙地填補了因時間差造成的生態位的空缺。培育魚種可增加池塘浮遊生物量,而且節省商品餌料,降低成本10%。培育成魚,魚產量明顯增加,而且消除了因概泥過厚造成的泛池隱患。
魚畜禽經營綜合的主要方式
魚豬經營綜合
養魚和養豬相結合,是我國傳統的綜合養魚方法。因為豬是我國人民必不可少的副食品,農村養豬十分普遍,所以魚豬聯合經營也是最容易推廣的一種綜合養魚方法。
豬類所含氮、磷、鉀等營養比較全麵,是養魚的優質有機肥料。喂豬大多利用食堂泔水、水生植物或農副產品加工的廢棄物,豬的糞便則拿來養魚,這樣不僅可以同時提高兩種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還可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既保持了環境衛生,又使有機物產生良性循環。
魚豬綜合養殖場的豬舍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豬舍建在池埂上或架在水麵上,另一種是集中豬舍。以後一種為好,先把豬糞尿集中進集肥池或沉澱池,待發酵腐熟後再根據需要適時施用。
利用豬糞養魚,特別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池塘缺氧,二是水質太瘦。必須隨時注意水質測定。另外應該把養豬周期與養魚配合起來綜合。肉豬一年約養兩圃,每圈飼養期6~7個月。池塘施肥量的60用於上半年,施肥期的高峰在春季基肥和6~7月的追肥,一般10月下旬就不再施肥了。所以兩圈飼養期的安排分別為,3月中旬至8月中旬及7月中旬至下一年的3月左右。這樣第一圏後期豬的體重已達高峰,排糞量最集中,正好滿足池塘的裔要。下一輪的豬糞可為下一個養殖周期準備基肥。
根據實踐統計,一般每畝魚池搭配2~4頭豬為宜。一頭肉豬從小養到8月齡,所產的糞便,可產魚40千克左右。豬糞肥濕重的餌料係數為10~24,折合幹重為21~57%。
魚牛經營綜合
用牛糞養魚,在我國曆史悠久。隨著奶牛飼養業的發展,這類綜合已經變得很昝遍。牛場養魚,可做到“頭牛千斤魚”,而且牛糞就地處理,省工、省錢、省能源,有利環境衛生。開展牛魚綜合經營,既可致富,又為市場提供魚、奶。
奶牛排糞量是家畜中最多、最穩定的。一頭450千克重的奶牛,年產糞136000千克,尿9000多公斤。雖然牛糞的養分略低於豬,但牛糞在水中懸浮時間長,再加上牛糞在牛體內微生物作用下,已充分分解,施入水中耗氧量較豬、雞、鴨糞要低,所以無論作肥料還是作魚飼料都是很好的。
魚牛綜合經營,魚、奶、犢均有收入,平均每天奶牛產奶、犢產值3100多元,牛糞產魚500千克,在不增加投入情況下,降低養殖成本50%左右。魚牛綜合經營一次性投資較大,購置一頭成奶牛及配套房屋平均2500元左右,但百元純利潤占固定資金300多元,利潤率較高。按純利潤和節約養魚開支計算,投資回收期不到3年。
魚鴨經營綜合
鴨既能在陸地生活,也能在水麵棲息。這種綜合方式就是利用魚和鴨之間互利的生物學關係。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鴨子的肥育,同時池塘增加了鴨糞,也相應提高了魚產量,其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從生物學觀點看,魚池是一個半封閉式的生物學單位。魚池中的各種生物,一部分為魚攝食利用,一部分卻不能利用或是魚類敵害,如果在魚池中養鴨,就可以充分利用池塘中的餌料生物。鴨能攝食青蛙、蝌蚪、蜻蜓幼蟲,而這些水生動物蛋白質含量高,這樣可減少養鴨飼料2~3%。由於魚池環境寬敞,對鴨生長有利,可減少鴨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