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綜合養魚(1)(1 / 3)

第一節綜合養魚的意義

四十多年來,我國淡水養魚技術發展很快,在多數情況下,魚類養殖場已不再是單一的養魚,淡水養殖的品種也多達十幾個。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兼顧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傳統的淡水漁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養殖方式往往不適應市場需要,水域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物質能量利用不高,不利於環境保護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一方麵是要提高漁業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麵就是要大力發展綜合養魚。

我們講的綜合養魚,就是以漁為主多種經營,建立水陸複合生態體係。漁業是綜合養魚的主體,漁業同農業(水生植物與農作物種植業八果林、畜禽、蟲菌及工副業一起,構成綜合養魚第一層次;漁業內部的魚類養殖與蝦、蟹、貝等名貴水產品養殖構成生產結構的第二層;魚類養殖中魚類苗種繁殖、養捕之間的結構,構成了綜合養魚生產結構的第三層次。

我國綜合養魚模式多、規模大,具有中國自己的發展特點,它能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資源,為人們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

綜合養魚的優點

可以建立沒有廢棄物的人工生態係統,

隨著我國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工廠化養雞、養豬規模越來越大,畜禽排糞量相當高,每頭奶牛約年產104~118噸糞肥,生豬為41~47噸。畜禽糞便的處理,往往成為飼養單位很頭疼的事,畜禽糞便分解產生的氣態氨等,臭氣四溢,結果畜牧場周圍的土地、水體以至空氣都被汙染。大量的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如處理不好,必然造成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汙染,給人們健康帶來危害。

在綜合養魚場,畜禽糞便用於養魚,魚池底部沉積的淤泥又可作為陸生飼料作物的肥料,飼料作物再用於飼養畜禽或直接養魚,構成包括利用各種廢棄物的良性生態係統,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一個沒有廢棄物的農業生態係統,從而保護了人類生存環境。

可以增加對人類食品的供應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的國家。在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土地脊薄,糧食更為緊缺,所以單純用糧食或配合飼料養魚,不僅經濟上不可取,也造成人類食品的緊張。據測算,大約要3千克糧食才能生產1千克鮮魚(濕重),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糧食短缺的國家,這樣養魚劃不來。利用有機肥,在魚池裏培養天然餌料生物,完全可以取代一般糧食或配合飼料,糞肥養魚,變廢為寶,為人類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鮮魚。

綜合養魚經營的內容相當廣泛,它充分地利用了所有的空間:水體進行養魚、水麵可以養鴨,堤埂種植果樹、豆類或建豬舍、雞舍,池埂、池坡還可以種植青飼料。這樣綜合養魚的產品,既有魚,又有肉、蛋、奶以及果、菜等多種農產品。這樣就充分利用了水體、水麵、土地以及池塘淤泥,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為人民生產出更多的動植物產品。

降低養魚成本,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效益

當前,水產養殖麵臨的一個問題,是隨著吃食性魚類養殖比重的增加,顆粒飼料用量急劇2增加,而顆粒飼料的成本卻逐年提高,飼料成本一般約占養魚成本的一半。這與能源危機、蛋白

質短缺密切相關。開展綜合養魚,自產飼料、肥料不僅減少了對社會壓力,而且大幅度地節約了開支。單純養魚季節性很強,冬季人員空閑、夏季人員不足,由於綜合養魚生產項目的發展,可以調劑勞動力,並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

我國綜合養魚的特點

網絡結構比較複雜

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的自然條件、農業結構以及經濟狀況差異很大,所以各自都會因地製宜地建立適合當地條件的綜合養魚網絡,即使同處一地的各單位綜合養魚經營項目也有不同,一般都兼顧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麵的效益。比如建立基塘係統(果基、桑基魚塘)、漁農工貿係統、漁農牧副工結合係統、水產養殖種植增植捕撈加工結合係統等等。

講究現代實用技術和傳統養魚工藝的結合

首先從混養魚類看,要求能充分利用對施肥投餌所形成的各類天然餌料;要求能多層次地

利用水體空間;要求利用季節的不同安排茬口,采取合理輪捕輪放,保證解魚均衡上市,提高單產。另外,通過對投餌施肥、調節水質、防害治病、預防浮頭等加強科學管理,來保護魚類生活環境。

立體利用水體,注意初級生產力的提高

我國養魚模式很多,有主養濾食性魚類’長養草食性魚類,主養底棲魚類及雜食性龜類等基本模式。通過精湛的養殖工藝,在養殖水體中使廢棄物(糞肥等有機物)資源化,從而提髙廣初級生產力(水生浮遊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產量,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多種養殖模式又能廣泛地適用漁農、漁林、漁牧結合,水產養殖、種植、增殖、捕撈、加工結合的多種形式的綜合養魚,而釷有利於大農業和漁業係統內部的深度開發,促進農村生態平衡和經濟綜合發展,最終可以提高漁業、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我們可以認為綜合養魚是一種低能量、低消耗、高效益的水產養殖係統,是我國淡水養龜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發展漁業的一項戰略措施。在全麵解決全國人民“吃魚難”方向,綜合養魚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綜合養魚的類型

綜合養魚是以水體為中心,在池塘和周邊一定範圍內的土地上,利用傳統技術的精華和現代技術的成就,建立以漁為主,把養魚、種植、畜牧、林果、工副業緊密地結合起來的一種複合生產體係。所以說綜合養魚,既是對一個水域的綜合開發,又包含區域開發的意義。綜合養魚生產結構種類很多,一般可以按下麵幾個原則來安排生產項目:一是食物鏈之間的關係;二是生產季節和生產周期;三是立體利用水陸空間;四是突破薄弱環節。

根據上述原則,我國的綜合養魚可以分為魚一農型、魚一畜禽型、魚一畜一農型、基塘體係型、多層次綜合利用型和魚——工——商型等六大類。

魚農型

養魚業和農業栽培相結合,是我國綜合養魚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類型,是我國綜合養魚的重要組成部分。魚、農為什麼能結合呢?

養魚需要飼料

一個漁場如果單純養魚,就需要向社會索取大量飼料和肥料。以每畝淨產250千克的魚池為例,如草食、濾食性魚各產100千克,雜食魚50千克,每年至少需要豬糞3000千克、水草1500千克、蔬萊1000千克、糧食150千克。從事大麵積養魚業,如果隻向市場和向天然環境索取餌料,事實上是勞命傷財,而且也不利於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可以通過在一個商品魚基地開展種、養結合方式,在場內自行解決。

養魚池的淤泥需要出路

養魚池每年要大量施有機肥、投餌,魚類和水生動物又有大量糞便排出,再加上死去的動植物屍體和地表衝積物,形成池塘中大量有機物的淤積,形成了池塘的淤泥。據統計,一個畝產500千克的魚池,每年每畝要積淤50~95立方米的淤泥。

適當的淤泥可以防止池塘滲漏,同時也有利於池塘變肥。但是過厚的淤泥,卻是潛在的危險,它會導至池塘泛池,魚類大量死亡,它又是各類病原菌的滋生地,直接影響魚類的生存和魚產量,所以每年都應去除一部分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