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無貪無欲方明澈:索求越多,失去越多(2)(1 / 2)

商人又問:“那麼你隻是花一小會兒的時間抓這些魚,剩下的時間你怎麼打發呢?”漁夫說:“我每天的事情很多啊,我睡到自然醒,然後出海抓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到村子裏找幾個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這日子也很充實。”

商人聽了搖了搖頭,並且幫他出主意:“我可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博士,我給你出一個主意你可以掙大錢。你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然後攢錢買條大些的船。到時候你就可以抓更多的魚,再買漁船,到時候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你直接把魚賣給工廠,這樣可以掙更多的錢。然後你還可以開一家罐頭廠。這樣你就可以離開漁村,到城市裏去做有錢人。”

漁夫問:“我要達到這些目標需要花多少年的時間呢?”

商人說:“大概15年到20年。”

漁夫問:“然後呢?”

商人說:“然後?然後你就會更加有錢,你可以掙好幾個億呢!”

漁夫問:“再然後呢?”

商人說:“那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享受清新的空氣,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出海抓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到村子裏找幾個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

漁夫聽完,非常不解,他說:“難道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這個樣子嗎?那為什麼我還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折騰自己呢?”商人最終無話可說。

終點又回到了起點,看似有些可笑滑稽,可是,也向我們闡述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就是人應該力求順其自然,活得簡單一些,這樣可以使幸福持續得更為長久。你可以仔細想一下:其實人生的最終追求不外乎如此,如果你感到此刻的自己是幸福的,又何必還去苦苦奢求那些勞累人心的妄想。幸福並不像富翁所說的那樣,擁有多麼豐富的物質,幸福是一種無欲無求、健康平和、順其自然的心態。朱元璋在晚年,雖然錦衣玉食,享盡人間富貴,卻遠沒有少年時每餐隻吃一種食物來得幸福。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懂得知足,少一些欲望,這樣,無論在何時何地便可以享受到幸福了。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將自己的生活方式規定得太過煩瑣,女士要用高級的包包,要用名貴香水,要穿高檔服裝……男士要穿名牌,要開跑車,要戴高級的手表……孩子要上貴族學校,要用最新款的手機……這些被人們稱之為“品位”的東西,其實是心靈的一種枷鎖。它將人們從幸福的生活中剝離出來,投入到生活的固定的程式中成為一個超豪華的奴隸。這樣的生活,又哪有快樂和幸福可言?當人們開始沉溺於這種物質生活的品質,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愉悅時,就真正與幸福分道揚鑣了。所以說,幸福=無欲無求+順其自然,如果你想得到幸福,就該舍棄那些該舍棄的枷鎖了。

當然了,這裏所說的無欲無求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說人隻有做到不刻意追求自己的欲望,本本分分地活著,每天保持一顆平常心,並且微笑地麵對每一天。

5.知足者常樂,貪婪者常苦

內心知足,生活常樂。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最大的罪惡沒有大過於放縱欲望的了,最大的禍患沒有大過於不知滿足的了;最大的過失也沒有大過於貪得無厭的了。所以,內心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會感到快樂。

我們知道,羈絆心靈的是內心的欲望,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所以才有了不快樂。如果人們知足於當下所擁有的,就等於削減了內心的欲望。但是,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總是得到一些之後,還想得到更多,最終讓自己失去快樂。

從前有一位國王,擁有榮華富貴,照理,他應該滿足,應該過得快樂,但事實是他內心過得並不快樂。國王自己也十分納悶,為什麼他對自己的生活還十分不滿意,為什麼不能快樂起來呢?

有一天,國王很早就起床了,他隨意在王宮四處轉悠。國王無意間走到禦膳房時,聽到裏麵一個廚子在快樂地哼著小曲,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

國王甚是奇怪,問那個廚子為何如此快樂?廚子答道:“我家裏有一間草屋,肚子裏不缺暖食,家裏有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這樣美滿的生活,你說我能不快樂嗎?”

聽到這裏,國王就明白了。隨後,國王就與朝中的宰相討論這個廚子的快樂,宰相說:“陛下,我認為這個廚子還沒有成為‘99一族’。”

國王驚訝地問道:“何謂‘99一族’呢?”

宰相答道:“你隻要做這樣一件事情就可以確切地明白什麼是‘99一族’了。準備一個包袱,在裏麵放進去99枚金幣,然後把這個包袱放在那個廚子的家門口,您很快就可以明白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