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一道永遠都填不平的溝壑,不斷膨脹的欲望最終會吞噬了你的心靈。若想過得輕鬆快樂,就要無欲無求,知足常樂。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求一種簡單的幸福,你會發現,快樂和幸福原來是如此的簡單,它一直就在你身邊,隻是你從未發現。
1.心靈,別讓貪念羈絆了
在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為心中存有太多的雜念,這些雜念時時刻刻束縛著我們的內心,同時也束縛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試想:如果我們的內心一直處於十分平靜的狀態,雜念和煩惱自然也就無安身之地,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地排除外物的誘惑,才能將事情進展得更為順利。
但是,生活中卻有很少的人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世間總有不盡的誘惑在纏繞著我們,束縛著我們的內心,最終也不能將事情進展得更為順利。然後,再生出煩惱,再將事情弄糟……如此地惡性循環,於是抱怨、憤怒、嫉恨等一些負麵的情緒就繼而不斷地纏繞著你,你的生活自然也沒有什麼快樂而言了。當你真正靜下心來細細思考的時候,就會明白,其實幹擾你的並非是外界環境,而是那顆不安的心。
從前有一戶窮苦人家,住在深山中。
有一天,母親要求16歲的兒子到山下去打些油回來。在離開之前,母親就遞給兒子一個大碗,並不時地囑托他:“你一定要小心,我們最近經濟真的很緊張,你絕對不能把油給灑出來。”
兒子小心地應和著,很長時間才來到山下母親指定的店裏買油,兒子心想:下山一次太不容易了,不如多打點回去,隻要自己走路小心點,一定會安然地把油端回家中的。於是,他就讓油店夥計把他的碗全部都裝滿了油。兒子就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步地走在山路上,不敢左顧右盼。十分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廟門口村裏的時候,由於內心的緊張沒有看前行的路,一下子踩進了一個小坑中。雖然沒有摔倒,但碗裏的油卻灑掉了三分之一。兒子十分懊惱,而且緊張得手都開始發抖,無法將碗端穩。回到家裏後,油卻灑掉了一半。母親看到裝油的碗時,感到有些生氣,對兒子不客氣地說:“不是說好讓你小心點嗎?為何還是灑了這麼多油,白白浪費了那麼多錢!”兒子心中十分難過。
這時候,爸爸聽到了,聞聲來了解情況。隨後,他就不停地安慰兒子,並私下裏對兒子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你隻要買些油回來,隻裝一半就可以了,並且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周圍的人與事,並且回來後跟我報告。”
兒子又勉強下山了,但是他這次心中不再緊張,因為他想隻有半碗油,無論如何也灑不掉的,於是心情極為輕鬆。也就在回家的途中,他也才發現路上的風景真的很美。遠方翠綠的山峰,又有農夫在田中唱歌。一會兒,又看到路旁邊的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玩得十分開心,而且還有一群小狗臥在那兒曬太陽。兒子就這樣一邊走一邊看風景,不知不覺地就回到了家中。當兒子把油交給父親時,才發現碗裏的油裝得好好的,一滴都沒有損失掉。
一切煩惱皆由心生,就像這位打油的兒子一樣,第一次由於油裝得太多,所以心存顧慮,做事縮手縮腳,放不開,最後反而將油弄灑了。到後來,由於油裝得少,所以才放下了心中的顧慮,輕鬆地完成了任務。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有太多的貪念,這樣才不至於生出太多的煩惱,來束縛我們的快樂生活。
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和憂慮皆是由於我們內心感受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投射而已,如果我們能夠日日更新、時時自省,就會擺脫世俗的困擾,清除心靈的塵埃。智慧的人是能夠體悟到萬物皆空的道理的,這種萬物皆空並不是消極悲觀的虛無,而是沒有執著,沒有牽掛,坦蕩磊落,廣大自在的一種心境。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物欲橫流看作是鏡中花水中月,便會覺得世間也沒有什麼可求可戀,你的心靈和人生也就沒有了所謂的障礙、痛苦和煩惱,你的心靈也就能夠達到一種完美清淨的境界。
有一剛出家的佛門弟子,平時十分刻苦,終日打坐,想成為禪僧。
他的師父發現後,便問道:“你為何要終日打坐?”
弟子答道:“我要成為禪僧。”
師父聽罷,微微一笑,說:“你打坐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禪僧嗎?”
弟子回答道:“是的。您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說,打坐可以守住最容易迷失的心,可以以清淨之心來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終將可以成為禪僧嗎?”
師父說:“你錯了,你心中帶有欲望去打坐,如何才能以清淨之心來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呢?你這樣打坐隻是在折騰自己的身體,根本不會成為禪僧。”
弟子越聽越糊塗,迷惑地望著師父。師父這樣說道:“要成為禪僧並不是讓你整日像木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心情要達到一種極度的寧靜狀態。你帶著目的去參禪打坐,內心隻會散亂,我們的心靈本來就是清淨安寧的,你受到了外界的這些物象的迷惑與困擾,便會如同明鏡上麵蒙上了灰塵一樣,最終不僅不能成為禪僧,而且還會在不知不覺中愚昧地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