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物有情

閱讀

作者:熊寥

雖然資料庫裏有上萬個菜譜,作為家庭廚藝的倡導人,任芸麗還是選擇了10種樸素到街角菜場隨處可見的食材,在《吃情十物》裏講述了60個簡單到“傻瓜”的烹飪方法。她解釋說,“這本書不隻是教大家做飯的,裏麵包含了很多我個人的生活故事,希望能成為一本有關烹飪的家庭文化書。”

每個人都有關於食物的記憶,更何況是如此普通的雞蛋、牛奶和豬肉。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一本“70後的小時候”。比如當時住在城市裏的人還自己養雞;小朋友隻有生病的時候才有特權可以吃上一碗西紅柿雞蛋麵;天還黑漆漆的時候,朦朧中聽見送奶工來了,一整三輪車的玻璃奶瓶在輕微地磕碰。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食物,每道菜肴背後也會有家庭記憶,食物不隻是果腹,也是傳達感情的載體。

任芸麗念書時學的是美術,但卻對做飯一直很感興趣。小的時候吃魚皮花生,不夠吃就想自己做,還偷偷實驗過。爸爸雖然做的是與機械相關的工作,但很愛做飯,這也讓她耳濡目染,“我們家當時每天的早餐都不一樣,用小石磨磨豆漿,炸油條,包小餛飩,各種各樣的,出了什麼新花樣,家裏就有人做。小時候就知道,對吃不能太含糊,這和經濟無關,和家庭用的心思有關。後來才知道,我爺爺還真跟名廚學過,當年還會做西餐!”

在為這本書挑選菜式時,任芸麗選的都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菜款。其中三分之二的菜是她經常做的菜式,其餘的菜她也都做過,確保低門檻、按步驟做就可以成功,同時所有地域的人也都能接受。英文裏也有所謂comfort food(心靈美食)的說法,香港美食作家歐陽應霽認為,任芸麗的這些菜譜很“舒服”,“能夠讓五湖四海各色人等,在離家千裏的荒茫路上,在粗拙窄小的亦勉強稱之為家的宿舍裏,或是真正在充滿成長回憶的很久沒回去的自家老宅裏,吃到用最簡單的食材、最樸素的烹調方法,甚至是最倉促的時間限製下完成的一道菜,貼心,暖胃,感情豐富的吃來還幾乎要掉淚—這就是我們都最需要的,最基本的,最舒服的食物。”

整本書中最簡單的一道菜,或許就是糖拌西紅柿,任芸麗表示,“這道菜確實很簡單,但也是寫西紅柿繞不過去的菜,簡直是童年中的極品甜點。但也是長大了之後才發現,外麵餐廳都是不剝皮的,做得很粗糙。而在家裏,都會把外皮先燙沒了,切得很整齊,一道簡單的菜裏,包含了家人多少心思啊。”而緊接著的那道番茄炒蛋,任芸麗寫的是自家菜譜,她也補充道,不同的家庭竟有那麼多不同的做法和味道,令人不得不感歎媽媽們的創造力。最難的可能還是甜品,比如雙皮奶,如果凝固不上可就失敗了。

任芸麗是《貝太廚房》的主編,也在《廚房新煮藝》節目中教大家做飯。在她看來,烹飪其實有點像藝術創作,並不是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工作,而是要看狀態和心情來決定是否下廚。“不想做就到外麵吃好了,為什麼要讓自己那麼辛苦呢?”

對於一些都市人來說,廚房已經變成了擺設,沒時間往往是一大理由。任芸麗建議可以提前規劃,同時有幾樣實用的工具。比如可以同時用來煮飯和蒸菜的蒸鍋、能夠定時工作的電高壓鍋,這些都可以幫助節省時間。任芸麗現在基本上隻有周末才有時間做飯,但平時晚上也能擠出時間來做點小東西,比如一大鍋的鹵蛋,送給朋友也是情意滿滿又實惠的禮物。在整個做飯的過程中,她最享受的就是備菜的時候,聽著音樂,擇菜、切菜、梳理心情,同時期待著成品之後的樣子,腦中浮現菜肴做好後,家人朋友大快朵頤的幸福狀態。最討厭的呢?“當然是洗碗了!”

貧嘴高曉鬆

撰文 | 本刊記者 熊寥

高曉鬆又火了。眨眼之間,幾乎沒有人再說他入獄的事兒了,這回他是因為每期成本不到一集六線電視劇製作費的清談節目《曉說》,事業簡直煥發了第二春。一鼓作氣,他在年底出了同名文集,一物兩賣,再寫首歌拍個電影估計就能做產業鏈了。

之前總有人說,為什麼中國就沒有奧普拉?掰著指頭算,楊瀾、李靜、陳魯豫,好像都差那麼一點兒,現在好了,高曉鬆橫空出世,成了頭一號的脫口秀主持人,據說開創了中國第一檔全自由發揮的知識類名人脫口秀。《曉說》這本書也就變成了中國首部明星脫口秀演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