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丁堡前沿劇展 沒有錢的人更容易走進劇場(1 / 2)

愛丁堡前沿劇展 沒有錢的人更容易走進劇場

藝術

作者:張瑩瑩

愛丁堡前沿劇展帶來了幾場好戲:《安德魯和多莉尼》讓人又哭又笑,《教室也瘋狂》叫人捧腹不已……

但也許最令觀眾驚歎的是它的票價:花100元就可以坐在第四排的最正中。策展人水晶、製作人袁鴻說,

他們想看看,沒有廣告預算、極少媒體宣傳,隻憑戲本身的力量,能走多遠。

來自愛丁堡藝穗節

去年八月,愛丁堡藝穗節開幕,水晶和袁鴻接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到愛丁堡去看戲。那是愛丁堡最熱鬧的日子,大街上滿是藝術家和旅行者,三四千個作品、數萬場演出正在發生。在那裏,袁鴻12天看了48場戲,他遇到一個來自巴西的藝術家行程更周密:12天看了96場。

從英國回來,水晶覺得應該把愛丁堡的戲帶到中國來。考慮到單獨一出戲不足以讓觀眾感受到愛丁堡的氛圍,她想辦一個不太一樣的活動,讓大家看到愛丁堡藝穗節的豐富性。2012年秋天,首場《安德魯和多莉尼》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之所以把這次劇展最多的活動放在上海,袁鴻稱這是因為上海的戲劇基本是成熟而真實的,氛圍並不比北京差。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上海大劇院為劇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上海大劇院此次為劇展開放了許多空間,包括新聞中心、展覽場地等等,場租也是友情價。但在北京,他們很難找到一個類似的場地,可以同時有大、小劇場及展覽、活動場地。這次劇展在北京的一家劇場演出時,演員的化妝間和觀眾區隻隔一道布簾,當袁鴻向劇場反映這些問題時,對方的態度是“我們就這樣”,以至於他隻能在附近的酒店為演員們單開了一個房間來換衣化妝。

戲劇使人相遇

好在這些都沒有影響演出的效果。開幕戲劇《安德魯和多莉尼》是一出默劇,由三個演員、七個麵具完成。靈感來源於法國作家安德烈·高茲的小書《致D》,講述了一對夫妻一生的日常相伴,這出戲感動了很多人。在北京演出的最後一場,劇展發起了一個活動,“寫給陌生人的一封信”,觀眾帶來一封自己寫的信,再帶走一封。“給陌生人一種傾訴和祝福,誘發了很多故事。”水晶說,“這就是戲劇的魅力:讓人們相遇。”

劇展中的《教室也瘋狂》是香港導演鄭樹榮的作品,它是一出形體喜劇,在今年愛丁堡戲劇節中進入最優作品前一百位,這是華語劇場難得佳績。來自英國的《看著我倒下》采用的是街頭表演的形式,這個劇團頭一次來中國,心中有很多惶惑,戲中還要用到火,他們很擔心條件所限,最終的效果不如預想。水晶和袁鴻做了許多工作,在演出前還努力勸說一部分觀眾離開自己的座位,站著觀看並參與到演出中來。演出後觀眾對這個戲的評價分野很大,但水晶覺得這正是自己該做的事:這種形式新、成本小的戲,一般的商業演出不會引進,劇團也不會自發前來,隻有民間戲劇人憑借自己的眼光和資源,讓中國觀眾看到形式更豐富的戲。

“因為是劇展,我們可以有更多元的視角來挑戲。如果隻能帶一部戲,肯定會選擇偏正常的、容易賣的,但劇展給了我們空間,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戲,脫離以前的局限。”

劇展中也有許多衍生活動,且全部免費開放。“愛丁堡戲劇節海報展”展示了曆年戲劇節的海報及劇目海報;“表演工作坊”邀請劇組講述表演經驗,並進行小範圍的表演訓練;“放映單元”把一些無法參與展演的戲通過影像放映出來。

少宣傳,低票價

水晶和袁鴻的團隊常駐人員並不多,這次劇展更多用到了朋友和誌願者的力量。最忠實的誌願者非湯唯莫屬,劇展在南京進行時,她自己花錢買了100張票送給當地大學生劇團的成員;在杭州,她買票請自己的同學、老師、親戚來看,還出席了媒體見麵會,講述了幾年前和袁鴻一起在愛丁堡看戲的經曆,總之,湯唯用各種方式盡量幫助水晶和袁鴻推廣這個劇展。

更多的誌願者也在劇展中被培養起來,同時水晶和袁鴻也多了許多為國外藝術家服務的經驗。此次劇展也有遺憾,《教室也瘋狂》演出時,鄭樹榮導演沒有跟全程,導致戲的水平有所波動。“國外的劇團可能有一部戲在演出另一部戲在準備,但絕不會有兩部戲同時進行。鄭樹榮是個很認真的導演,但那段時間他同時有四部戲在做。我常常跟年輕的編導說,盡量一段時間就做這一件事,不要做出來就扔出去。有些人覺得戲很容易,像金士傑老師說的,‘便宜’,進劇場便宜,上台也便宜,但戲是要花工夫的,要緊張,不能‘便宜’。”袁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