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有許多體態語言能讓人了解他人的思想,了解他所說的是否就是他的真實想法。舉幾個下屬和上司的例子。
?當上司拍拍你的肩後部時,表明他真誠地讚許你。上司友好地、坦率地看著你,甚至偶爾眨眼睛,則表明他同情你,對你評價比較高或他想鼓勵你,甚至準備請求你原諒他的過錯。上司說話時,不看著你,這是個壞跡象,他想用不重視來懲罰你,說明他不想評價你。上司用銳利的眼光目不轉睛地盯著你,則表明他在顯示自己的權力和優勢。如果上司拍拍你的肩前部時,或從上往下拍,則表明上司倨傲而又顯示寬容,這些動作表明他是支配者。
所以,在他人不言不語時,我們也要明白他們在暗示我們什麼。按照心理學和相關學科的分類,這些暗示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即日常所說的狹義的語言文字係統的暗示和自我暗示。當十個人都非常真實地重複一句話:“你有病,不正常,很厲害,需要去檢查。”結果會是什麼呢?你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有病。然後,真的去醫院檢查了,而且很可能就檢查出疾病。語言不僅對他人有暗示作用,還有自我暗示的作用。一個人如果故意對他人說心情不好,他見一個人就說“我心情不好,別碰我”,說得多了,他真的就心情不好了,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第二個層次是動作語言、表情語言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人們交流不光通過語言,還通過我們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和表情也是語言,叫做動作語言和表情語言。如果我對你揮拳頭,這個動作表明威脅。如果我對你鼓掌,表明對你歡迎和鼓勵。如果你在台上表演,大家的鼓掌是讚揚的暗示。
第三個層次是環境語言的暗示。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生活,大自然和社會文化融為一體,於是,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暗示。暗示無所不在,就像人類的影子,隻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就會有暗示的存在。
可見,語言的表達隻是一個很小的部分,而你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些無聲的“泄密者”,它們會把你內心真實的想法傳達給別人。比如和別人說話時,眼睛要注視著對方。老是低頭瞅地板或者瞄外麵的東西,會讓對方覺得你一直心不在焉,根本就沒聽進他說的話。也別總是玩弄自己的頭發,不停地點腳尖,或是手指下意識地敲桌子——這些動作都會告訴別人你非常緊張。
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在交流時正確地傳遞自己的意圖,就要注意以下幾點:懂得表達合適的表情,談話時要輕鬆自然,合適的話,記得要微笑。微笑表示友善禮貌,皺眉表示懷疑和不滿意。同時要善於使用眼神、目光。溝通過程中注意把握目光和眼神,即時給對方做出積極的回應。集中精神、積極熱情表示你對對方的關注和支持。
17.讓別人主動說出你想說的
“因勢利導”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和領兵作戰一樣,在談判中因勢利導同樣有著很大的作用。“勢”,就是對方思想發展的趨勢,“勢”是導的條件,隻有找到“勢”才能進行“導”。“導”是疏導,就是在談判中順著對方思維發展的趨勢,由淺入深地提出一係列問題,逐漸否定對方的觀點,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所謂誘導,就是有次序地、耐心地誘發、引導對方思考,讓人真正想通弄懂你的意思。周思來同誌說過:“與人說理,須使人心中點頭。”而誘導,正能幫你這個忙。誘導說理,心平氣和,步步引導,耐心商討,別人易於接受,易於“心中點頭”。如果在說服過程中,說服的一方特別強調自己的優點,企圖使自己占上風,對方反而會加強防範。所以應先點明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暫時使對方產生優越感,然後再提出相應的要求則對方會容易接受。登山之路,迂回曲折,多繞了一點路,卻能順利到達山頂;以誘導技巧說理,盡管多費一點口舌,但能使對方心悅誠服。這些口舌費得有價值。
阿裏森是美國一家電器公司的推銷員。一次,他到一家公司去推銷電機。這家公司前不久剛從阿裏森手中買過電機,由於使用不當,電機的溫度超過了正常的發熱指標,所以,這家公司的總工程師一看到他就不客氣地說:“阿裏森,你不想讓我多買你的電機嗎?”
阿裏森在仔細地了解了情況之後,發現總工程師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但他沒有強行辯解,而是決定以理服人,讓客戶自己改變態度。
於是他微笑著對這位總工程師說:“好吧,斯賓塞先生,我的意見和你的一樣,如果那電機發熱過高,別說再買,就是已買的也要退貨,是嗎?”
“是的!”總工程師作了肯定的回答。
“當然,電機是會發熱的。但是,你當然不希望它的溫度超過了全國電工協會規定的標準,是嗎?”對方又一次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得到了兩個肯定回答之後,阿裏森開始討論實質性的問題了。他問斯賓塞:“按標準,電機的溫度可比室溫高72F,是嗎?”
“是的,”斯賓塞說,“但是你們的電機卻比這個指標高出許多,簡直讓人無法用手摸。難道這不是事實嗎?”
阿裏森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問道:“貴公司車間的溫度是多少?”斯賓塞想了一下,說:“大約是75F。”阿裏森聽了,點點頭,恍然大悟地說:“這就對了,車間的溫度是75F,加上應有的72F,一共是140F左右。請問,要是你把手放進140F的熱水裏,會不會把手燙傷呢?”對方不情願地點點頭。
阿裏森趁熱打鐵地說:“那麼,你以後就不要用手去摸電機了。放心,那熱度是正常的。”就這樣,阿裏森提出了一係列的問題,使對方在一連串的“是”的回答中,不知不覺地否定了自己原來的觀點,消除了疑慮。最後,阿裏森在這場談判中不僅取得了成功,而且還順帶做成了一筆生意。
從則談判案例我們不難看出,談判者謀略的出發點在於巧布迷陣,借以給對手指示某種虛假的動向或暗示的信息,使之具有一定的誘惑力,其目的就在於搜索到對方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掌握談判的主動權,達到“請君入甕”的目的。
一個領導走進辦公室時,看到幾個人正在為昨夜的女排比賽議論紛紛。麵對這一意外情況,這位領導沒有命令大家停止議論,而是興致勃勃地加入了討論,談起了自己的感想,二三分鍾後,大家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一轉:“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它證明了中國人的偉大,但是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建設上還很落後,被人瞧不起,我們也要有女排這種拚搏精神,把我們的科學技術、經濟建設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