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旁敲——如何圓場說話而不傷人情(1 / 3)

善聽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是最奧妙的人際關係操縱術。諳於世故之人大都擅長話裏有話,一語雙關;精明之人無須多言直語,即讓你心裏明明白白。不管說話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機,聽話者必須弄明白他旁敲側擊中的真實意圖,方能應對恰當。

15.用不經意的話暗示別人

“弦外之音”有時會是很好的表達方式,因為言者未曾明言,便可不承擔明言的責任;言者未做結論,便無強加於人之嫌;然而言者所要表達的關鍵內容卻盡為聞者所知,其目的已然達到。

不滿常常發生,但是如何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確實是不太容易。話裏藏話、旁敲側擊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樓上住的小青年加夜班回來,總是搞出很大聲響。樓下居住的老頭總是被吵醒,可又不好意思當麵提出來。後有一天他同小青年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有個老頭晚上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鞋子“噔噔”兩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習慣地甩掉鞋子,剛甩了一隻,猛然想起樓下老人的話,便輕輕脫下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小夥子悟出了笑話是有所指的。

乍聽是個很好笑的笑話,但是老人家卻通過這個笑話暗示出了自己的不滿。這樣表達不滿,讓人更容易接受。

A與B是一對好朋友,彼此都視對方為知己。有一次,本單位的青年C對A說:“我總覺得B這小子為人有點太認真了,簡直到了頑固的地步,你說是不是?”A一聽C的話頓生反感,心想:你這小子在背地裏貶損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發作,於是假裝一本正經地說:“C,我先問你,我在背後和你議論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會不會和我反目為仇?”C一聽這話,臉“刷”地一紅,不吭聲了。這裏A就使用了委婉點撥的技巧。麵對C的發問,他沒有直接回答“是”還是“不是”,而是話題一轉,給對方出了個難題,而這個難題又正好能起到點撥對方的作用,既暗示了“B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會和你合夥議論他的”,又隱含了對C背後議論、貶損B的不滿。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的表達並不是不可以取的,有時候,“弦外之音”有時會是很好的表達方式,即是言者未曾明言,便可不承擔明言的責任;言者未做結論,便無強加於人之嫌;然而言者所要表達的關鍵內容卻盡為聞者所知,其目的已然達到。中國古代曆史上,撥弄“弦外之音”者大有人在。

唐玄宗在位期間,曾發生了一場廢立太子之爭。受寵的武惠妃極力構陷太子李成,企圖以自己的親生兒子取而代之。唐玄宗聽信了讒言,召集宰相們朝議,打算廢掉太子。正直的宰相張九齡,從穩定政局和維護禮法的角度出發,公開反對更儲,並明確表示:“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召。”同時在位的奸相李林甫,卻另有一番表現。他當眾“無所言”,不發表任何意見,退朝之後卻暗地裏通過宦官轉告玄宗說:“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此番話雖然沒有直接針對立儲問題做出明確的表態,但其所暗示的弦外之音卻是十分明顯的:既間接表明了李林甫迎合玄宗和武惠紀讚同廢掉太子的態度,同時又影射攻擊了政敵張九齡“幹預”君主的“家事”。

在工作、學習、社會交際中,處處都有暗示的語言在傳送信息。暗示代替直言,常常效果更佳。

一位顧客坐在一家高級餐館的桌旁,把餐巾係在脖子上。餐館經理很反感,叫來一個女服務員說:“你讓這位紳士懂得,在我們餐館裏,那樣做是不允許的,但話要說得盡量委婉些。”女服務員來到那位顧客的桌旁,很有禮貌地問:“先生,你是刮胡子,還是理發?”話音一落,顧客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禮,趕快取下了餐巾。

這樣詼諧的辦法自然能解開種種尷尬。而對待高高在上的人,不妨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某局長的千金小徐和本單位的小朱談戀愛時總是顯示出某種優越感。因為小朱是農家子弟,大學畢業分在局裏做科員,沒有什麼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朱家做客,對小朱家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總是流露出看不順眼的情緒,並不時在小朱耳邊嘀嘀咕咕。吃過晚飯她還把小姑子叫喚得團團轉,又是叫燒水又是讓拿擦腳布什麼的。小朱看在眼裏很不是滋味。他借機笑著對妹妹說:“要當師傅先學徒弟嘛!你現在加緊培訓一下也好,等將來你嫁到別人家裏,也好擺起師傅的架子來。”小朱這麼一說,小徐當時似乎聽出了什麼,過後不得不在小朱麵前承認自己有些過分。小朱不失時機地用“要當師傅先學徒弟”的俗話來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衝突。

處理是與非,很多時候是一念間的把握。一個小小的暗示就會讓人領悟到你的意思,又何必大動幹戈地怒言相對呢?所以,善於運用一語雙關,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既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又不至於讓情況變得過於尷尬。

16.你不說話,別人也會懂得

交流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但是有時候,無聲勝有聲的交流更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表情,一個場景,或者一種氛圍都能讓人心領神會。有時出於某種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確表達,巧設交際場景,便可出奇製勝,實現目的。

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的人想必對於其中的空城計應該都印象深刻。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正是巧妙地運用場景傳達出了特定的信息,從而輕鬆製敵。當時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當時就在西城中,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兒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守軍。在這危機關頭,他果斷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由二十餘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然後親自登上城樓,焚香操琴。生性多疑的司馬懿見到這種情況也不敢貿然出兵,最後隻得鳴金收兵。諸葛亮不戰而勝正是因為他巧妙地利用情景傳達出了特定的信息,迷惑了敵方。

人在交際活動中,有些事不便詳說,此時隻要恰當設計並突出某種交際情景,便會意義全出,實現交際的目的。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當專機抵達北京時,尼克鬆特意要求警衛人員把守機艙,然後自己隻身走下飛機的舷梯走向當時來迎接的周恩來。兩人的手長時間地緊握在一起,當時在場的記者趕緊拍下了這一珍貴的曆史鏡頭。此時無聲勝有聲。兩國領導人緊握在一起的雙手已經充分地表達了所有該表達的信息。“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日內瓦會議期間以來中美雙方的心理鴻溝就這樣填平了。一次握手,代替了萬千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