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主持人語言的誤區與克服(7)(2 / 3)

二、修身養性

“演說者要使人信服,須具有三種品質,這三種都不需要證明的幫助,它們是見識、美德和好意。”我國古人雲:“有德不敵。”無德則不能使人心悅誠服。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思想情操與氣節的修養,為了真理和正義而鬥爭;要光明磊落、實事求是;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周恩來總理的口才是中外聞名的,他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崇高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有人評價周總理時這樣說:“周恩來的敏捷機智大大超過我所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領袖。這是中國獨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紀以來的曆史發展和中國文明的結晶。他待人謙虛,沉著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

三、寵辱不驚

在個人的綜合素質中,心理素質所起的作用無疑是第一位的。穩定的心理素質是進行口才實踐時必備的條件。它不僅是順利進行口語表達的前提,也是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證。以下幾個方麵對心理素質產生重大的影響:

1思維清楚

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思維扮演著無法替代的角色。要想說得有條有理、清晰得體、邏輯嚴密,必須具備很強的認識、判斷事物的思維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思路清晰,才能表達清楚;思想深刻,才能曉人以理;思維敏捷,才能應變自如。我們隻是博聞強識是不夠的,還應多思多想,思考使人聯想,能相對地提高人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人的感知過程是通過眼、耳、鼻、舌、身等的自然功能來進行的,屬無聲語言,而人的感覺轉化成思維,其外發的形式則要靠有聲語言來傳遞。語言是思維的產物,對思維能力的訓練能大大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

2觀察敏銳入微

要善於從平時的普通生活中觀察思考,獲取典型材料,並從中分析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在口語表達現場要善於捕捉交際對象的表情、態勢,從中觀察其情緒反應、文化素養、情感趨向、心理變化、合作態度,等等,並迅速做出判斷,審時度勢,采取相應措施,努力調整,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3時刻有飽滿的自信力

自信可以使人充滿必勝的意誌和為之而努力的無窮力量。卡耐基說:“你害怕當眾說話並不是特例。”這是普遍現象,“大學裏的調查指出,演說課中80%~90%的學生都會感受到上台的恐懼。”他說,這主要是因為你不習慣當眾說話。通過充分的準備和練習,“隻要有成功的演說經驗做後盾,當眾說話就可以不再是種痛苦,而是一種快樂。”語言學家、《演講與口才》雜誌的顧問張誌公先生常常講自己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說話的故事。他是獨生子,膽小怕羞,不會說話。幸而上小學時,老師有意鍛煉他的說話能力,選他當班長,讓他參加演講比賽,取得名次後又鼓勵他演話劇。慢慢地誌公先生膽子大了,建立了自信心,成了口語表達藝術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4良好的記憶力

科學研究表明,人對大腦的利用還不到兩成,還有很大的開發餘地,口語表達豐富的知識都來源於日常的積累。苦練記憶功,掌握更充分的材料,運用起來就會遊刃有餘。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被人譽為“天才演說家”。他的口才並非先天賦予的,而是苦練而成。每次演講前,他總是精心寫好演講稿,然後背熟,並對著鏡子練手勢動作。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曾在書中寫道:“1952年在共和黨大會上,我第一次見到了丘吉爾的兒子倫道夫,我對他說:‘你父親的精彩即席演講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倫道夫笑笑說:‘這些講話也應該是好的,他花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來寫作並且背熟它們。’”隻有勤學苦練,大量背誦,積累名篇佳作,不斷豐富、充實你的“詞庫”,才能在現場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使表達大放異彩。這種“死記硬背”的笨方法使很多人成功,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