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將語調“活化”
語調是語音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以及語勢間歇等諸多因素配置與組合形成的,它寄身於語句,控製著語氣及語義的走勢,並隨語境變化而調節。語調是種複雜的修辭現象,尤其在漢語中,語調更對語句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由於它是微觀的、不容易覺察的,這就給感知語調、把握語調和描寫語調帶來了困難。
語調的組合與配置因素幾乎如音樂中各種音符構成的旋律那麼玄妙複雜。絕不是“平直調”、“降抑調”、“高升調”、“曲折調”四個“調式”可以說清楚的。
人們在回答問題時,為了表述準確而富於某種特殊感情,自然會調整自己的語調,或間歇,或曲折。作為節目主持人,如果比較自負,其語調調整自然會出現某種傲然的情緒,仿佛他站在一個高高的位置上一樣。所以,“活化”的語調是在不同的情意表達意識的驅動下流露出來的,是以表達者的主觀意向為樞軸的情感與認識的交錯,是“情控”與“意控”互為表裏、互相製約、互補互動的動態統一體,但是,其核心仍主要是一個“情”字,換句話說,情感活動在語音形態中的作用是最顯著的。
情感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核心,整合著表達者多方麵的精神因素,也體現著人的文化積澱、性格氣質、情趣愛好及先天稟賦。所以,語調是一種帶有“生命氣息”的語音,不是做作的,做作的語調打動不了人。所以,正確的表達心理和對表達內容的深刻理解,是語調修辭的前提。有些主持人惰於開拓,慣於保持原有的主持語調,這樣的主持態度是不可取的。他們普遍地有一種“高調意識”,隻要處於話筒前,馬上就會打著“高腔”、拿腔使調地一味“擠”情、“造”情、“煽”情。這樣的表達既缺乏內涵,又顯出矯揉造作的態勢,實不可取。俗話說:“情真才能換真情”節目主持人因情隨語動,語動而情出,這樣才能聲情並茂,感人至深。
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途徑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蓬勃發展的世紀,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市場競爭需要人才,人才競爭則急需口才。未來屬於開拓型人才,開拓型人才也須有傑出的口才。語言是思維的外延,口才則是語言的直接表現形式。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不僅可以促進思維的進步,還有助於語言運用的研究。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打開任何一本語言的書來看,卻隻看見‘工具’,‘人們’沒有了。語音啊,語法啊,詞彙啊,條分縷析,講得挺多,可都講的是這種工具的部件和結構,沒有講人們怎麼使用這種工具。”呂先生尖銳地指出了語言學研究忽視語言運用的缺點,而方興未艾的口才學便是研究口語表達如何運用語言取得最佳效果的學科。因此,它將使古老、枯燥的語言學煥發出迷人的青春。掌握了這門學科,也將使你的人生發生轉折。
網絡的發展並不能削弱語言交際的功能。正如語言學家張誌公先生所指出的,交際已經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小集體與小集體之間的交際,而是指全國範圍以至世界範圍的交際。在國際事務中,我們的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運用口頭語言的機會越來越多,口頭語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提高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已經遠遠不是為了個人之間交往的便利,而是時代的要求,現代化的要求。”口語表達的力量大到解決國際糾紛,如聯合國秘書長通過外交對話緩解巴以衝突,小到運用廣播表達藝術打開聽眾的心扉,撥動聽眾的心弦,改善彼此的關係。
現代的交流需要“高層次”的口語表達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用語規範,準確貼切。
適切語境,得體適度。
主題明確,內容集中。
思路清晰,連貫流暢。
生動形象,蘊藉深邃。
反應機敏,靈活應變。
世上沒有天生的演說家。口才往往是後天習得的,經過有效的方法培養訓練,才能取得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為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就得對自身修養進行綜合訓練。
一、博聞強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中的“米”,就是各種各樣的知識。廣博、嚴謹的知識結構是表達者妙語連珠、左右逢源的堅實底蘊。培根在他的《論學問》中說:“學問變化氣質。”除了必要的自然科學、政治思想理論、經濟、法律、曆史等知識外,還應學習心理學、邏輯學、文學、語言學,特別是語法修辭知識。正如培根所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