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主持人語言的誤區與克服(7)(3 / 3)

5大膽神奇的想像力

我國古代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隻有調動了奇思妙想,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然後,才可能做到“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法國評論家讓·保羅說:“想像力使一切片段的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無限的、無所不包的宇宙變得完整。”想像力好像“點金術”,可以使你的演講如虎添翼,騰飛起來,將你的演講水平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四、化險為夷

口語表達過程中經常有人因為某些因素影響思路和表達效果,破壞事件的整體性。要使表達整體充滿魅力、和諧統一,表達者必須具備隨機應變、機敏靈活的反應能力,有恰當地處置意外變化的良好心理承受能力。這就是在具體交流情境中,當出現突發的不利因素時,能臨場不亂,有效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及技能,成功地應變,免於尷尬,“化險為夷”。我們可以從戲曲藝術家的圓場藝術中得到啟發和借鑒。據說,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臨場不亂的應變能力很強。一次,他飾《黃金台》中的田單,忙中出錯,出場後才發現忘了戴烏紗帽。台下觀眾正在詫異,他早已靈機一動,想出對策,不慌不忙地念了一句:“國事亂如麻,忘了戴烏紗。”這句引子不但擺脫了窘境,而且還針砭了時弊,取得了良好的現場效果。

又如彈唱名家馬如飛一次在彈唱《珍珠塔》時,不慎把“丫環移步出了房”唱成“丫環移步出了窗”,引來聽眾哄堂大笑。馬如飛知道出錯,但毫不慌張,鎮靜自如地補唱一句:“到陽台去曬衣裳。”補唱得天衣無縫,為自己贏得了讚譽。

五、堅持不懈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古今中外那些能言善辯的人都是通過數年、數十年甚至一生的艱苦奮鬥才有了一朝的成功。真正的口才藝術,需要磨煉,需要積累。我國現代學者、詩人聞一多先生也是有名的演講家。他1919年在清華學校學習時,就從不間斷演講練習,他在日記中常警告自己:“近來演講課練習又漸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後。”又寫道:“演說果有進步,當蓋求精致。”在北京天寒地凍的一個月裏,他“夜至涼亭練演說三遍”,回宿舍又“溫演說五遍”。古希臘著名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發音不清,說話氣短,還有愛聳肩的毛病。可是,當時在雅典要想當一名演說家必須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姿勢優美、富有辯才,尤其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開始他演說極不成功,甚至被觀眾哄下了台。他並沒被失敗嘲笑打倒。他刻苦讀書,虛心向著名演員請教朗誦方法。為了克服口吃,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誦,迎著呼嘯的大風講話;為了克服氣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邊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邊不停地吟詩;為了改掉聳肩的毛病,他每次練習演講時在上方掛兩柄劍,劍尖正對自己的雙肩,迫使自己改掉不必要的動作。

他還剃了陰陽頭,以便不外出遊走,安心在家對著鏡子練習演講。他這樣苦練後,終於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大演講家。我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體育節目現場直播員宋世雄,他的口才是眾所周知的。可是,他小時候曾經被父母懷疑是啞巴。5歲之前,一直不會開口說話。後來,他為苦練口才付出了世人所不知曉的辛苦。中學時,他就經常練“繞口令”,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一練就是上百遍。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經驗時,他說:“基礎表達能力應該隨時注意鍛煉。比如,我們走進某個會場,就可以練習描述這個會場的場麵,房間是什麼樣的,桌椅是怎樣安放的,與會的人員的表情各是什麼樣的,等等。我那時沒事,常常跑到街頭巷尾,望著過往的車輛、行人、街邊的建築,嘴裏念念有詞,練習基本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有時很枯燥,但沒有這個枯燥的過程是很難提高的。”他就是付出了“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的艱辛勞動,才從美國廣播電視體育節目主持人協會總董事長朱拉斯西歐手中接過了“1995年最佳國際廣播電視體育主持人獎”的獎杯,隻有他自己最清楚這個獎杯那切實而沉重的分量,當時的他必定深刻地體會到了磨難之後的幸福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