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從語速角度上說,可分為急式與緩式兩種。急式的語速很快,話語結構緊湊,常見於體育解說、文娛節目的主持;緩式節奏話語結構比較鬆散,常見於廣播談話節目。
但是,把口語類型這樣區分是很不準確的,因為統一的節奏不會顯得非常刻板,節目主持人也不可能隻用一種節奏說話。我們應當把握表述內容的“內韻”,以此作為確定節奏的依據。
我們必須認識到,所謂“無緩不顯疾,無抑不顯揚”,語流主線的時隱時現正是體現了表達者的情感,這種對比度通常就顯示出語言的節奏。其實語言節奏的構成因素很多,例如,語速的快慢、語氣的輕重、表達中重音與輕聲的設置、緊句與鬆句的搭配、在對話中“熱接”(接對緊湊)與“冷接”(接對有間歇)的組合,等等,這樣構成的語言節奏,既從容不迫地構築一種語境氛圍,又可以留給受眾理解體味的餘地。必要時,說話高屋建瓴,有百川歸海的氣勢;有時也可以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娓娓道來顯得心平氣和;有時節奏很快,既表達某種情感,也調動受眾的聽覺亢奮……但現在有些節目主持人缺乏運用節奏進行積極修辭的主動意識,很難讓人聽出信息輸出疏密度的調節,很難抓住受眾。
我們還必須看到節目主持人的語音修辭,無論是發聲共鳴、歸音吐字,還是語調、重音、停頓、節奏,都是自然狀態下的修辭行為,不帶有刻意性。筆者1992年讀到曾誌華女士的一篇參評論文,她認為“質樸是主持人口語的一大特點,生活中自然地說話時,聲音最放鬆,語調最自然。主持人應該借鑒生活中自然說話的調子,在話筒前可以像平時說話那樣……”10年前曾誌華就有了這樣的傳播語言觀念,是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是她孜孜不倦追求的結果。
(3)把停頓“活化”
把停頓活化是強製使語流進行合理的停頓。是語言因素中語音的一種特殊形式——零語音形式,它是話語表述單位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節目主持人說話是不可能停頓的。如果不講究信賴,觀眾就會認為自己是在被愚弄,主持人的本意也許僅僅是想語流順暢,但往往弄巧成拙。所以,精當而適度的口語停頓不僅是主持人個人文化品格的體現,也是對聽眾的熱誠負責的表現。
但是,目前一些主持人有一個頑固的觀念,即認為,既然主持節目就必須“說個不停”,讓話語填塞所有的播出空間,這才算得上是“善於言辭”的節目主持人。
這其實是不了解口語“停頓”修辭手段的妙旨。
停頓的形式有很多種:主動停頓與被動停頓是基於感情與說話人說話時所處交談位置而分,積極停頓與消極停頓則因各個心理因素而異。而在主持人節目中,由主持人心理緊張,思路混亂等導致的停頓,不具備正麵的修辭價值。我們從功能修辭學的角度研究口語停頓,可以這樣粗略地進行分類:
①作為現場調控的手段。例如:控場性停頓、交流性停頓、反饋性停頓、應變性停頓等。
②調節口語信息的輸出功率。例如:提示性停頓、強調性停頓、過渡性停頓、區分性停頓等。
③為營造節目良好的氣氛。例如:期待性停頓、回味性停頓、情韻性停頓、幽默性停頓或以“語氣段落”的形式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修辭效果的婉曲性停頓等。
恰如其分的停頓能產生非凡的效果,這是語言本身難以達到的。一個高明的節目主持人,必須潛心研究口語停頓這個修辭手段,以使自己的表達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