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不避關山苦,學問乃須度百秋。
誰知此地卻回還,淚不沾衣不覺斑。
願身死作中華鬼,來生得見五台山。
這偈表達了這位梵僧對中國佛教的無比敬仰愛戴之情,也說明中國佛教經過六祖的改造完善融儒家要義於一體所取得的成功。這位梵僧的確體會到了這點,並為能到中國求佛,稱來世還來五台山學法而深感慰藉。
六祖惠能的偉大和受人尊重,有許多經典著作記載著。
六祖惠能出身地新興(過去稱新州)的聖潔和令人向往,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事實。
聖地名聲遠揚,自有其原因,這就是六祖惠能作為中國禪宗創造者使然。人傑地靈,六祖惠能的出身地,惠風和暢,風調雨順,永遠和諧安定團結等等都有許多記載和傳說。報恩聖地向外輻射,在中國佛教史上,形成了絢麗神奇的風景線。
千餘年前,在新興一帶流行的六祖遺偈是這樣的:“任從天下亂,此地永無亂,任從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當然,曆史上新興這一佛教聖地,也經曆了風風雨雨,但作為報恩聖地,它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是惠風和暢,讓人敬畏不已。
蘇增慰先生的《新興龍山國恩寺沿革》一文詳細記錄了國恩寺的曆史,讓人們既看到龍山的惠風和暢,風調雨順,也看到其風吹雨打的景象,有興有衰,自自然然。
文章描述了唐宋初創時期的概貌:
山巒峻峭,稱為“袈裟嶺”,嶺上的三高峰,群眾命之為“三寶頂”,海拔164米,如龍遊下的山脈稱“龍山”。“那裏氣候溫和,樹木蔥蘢,環境清幽”。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母子慧眼獨具,從龍山前二裏隔了盧溪河的夏盧村(原是唐時索盧縣城址,六祖之父盧行瑫貶謫留居地)移居龍山麓,以打柴為生。明代詩僧心如大師撰聯曰:
百城煙水無雙地
六代風幡自一天
此詩立意高遠,氣勢磅礴,禪音天上來,恰如其分地表述了龍山寶地氣宇不凡,乃開創禪宗的聖地。這裏是惠能大師圓寂之地國恩寺,也是他的門徒法海禪師輯錄惠能大師所講授成《六祖壇經》的處所,是嶺南第一禪宗聖域,與六祖出家剃發之廣州光孝寺,畢生弘法之韶關南華寺,為禪宗頓教三大祖庭。
原來六祖惠能於公元683年在故居建的“報恩寺”,於公元707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宗敇賜改寺額為“國恩寺”,是為國恩寺建寺命名之始,隔了八年,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帶門徒回國恩寺住持,同年八月初三於寺圓寂,至今已近一千三百年。
初創時有六祖惠能的佛光返照,晨鍾暮鼓,香火鼎盛,梵音不絕。
寺內報恩塔何時建的呢?
據《法寶壇經》的記載“是師於太極元年歲次壬子(公元712年)七月命門徒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興工,次年(公元713年)夏末落成”。三百年後,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次已酉(公元1009年)三月重建(有近年出土塔碑銘可證)。迄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重修,過了一百五十年,至元至正十七(公元1357年),作為一次修葺。經明清兩代,到民國年間還殘存第一層塔身。
明清的鼎盛時期是怎樣呢?
唐宗有僧眾數百,香客施舍寺田達一千八百畝,成為嶺南一大叢林。
南宋紹興年間重修,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再修葺。
之後約四十年(公元1446—1479年)間,國恩寺式微,劉芳《新興縣誌》記載說“棟宇傾斜僅庇風雨,香煙燈炷不絕於線,未有振之者,寺有田一千八百畝,多為豪豬所噬,餘粢不得入於寺,以故緇錫少聚。”明正統十三和十四年(公元1448—1449年)寺住持正照主持重修。知縣鄭轂和典史鄭昕,先捐俸錢為倡,覓工修葺及潤飾佛像,並調縣城龍山夏院兩寺僧九人到寺,整理寺產,供養僧眾,恢複道場。但寺田仍被豪強侵奪,嘉靖終年僅存香燈米七石,又以大工盡賣,寺將傾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