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報恩聖地的新興龍山六祖惠能的故鄉,相傳報四恩的故事很多。作為六祖惠能的弘法聖地南華寺,禪宗的影響也極其廣闊深遠。
劉正剛教授在《清代四川的六祖崇拜考述》一文中記述:由於六祖出生於廣東,又主要是在廣東創教和弘法,影響甚大,在廣東百姓心目中,六祖已不僅是一位宗教領袖,而且是廣東引以為豪的鄉賢,是廣東人的精神領袖。對於移居海外的廣東人,他成為思鄉思親的精神寄托。清代大量廣東人移居四川,移居四川的廣東人特別重視鄉情,在較多粵仁聚居之處建立的聚會場所,多取名為“南華宮。“南華宮”即六祖惠能弘法聖地南華寺,內供六祖肉身。據清朝嘉慶21年刊行的《四川通誌》記載,四川當時有126個相當今天縣行政區,建有南華宮的有86個,占總數的67%。可見,六祖的影響何等廣泛深遠。
據南華寺釋傳正法師介紹,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都有禪宗教門派人來南華寺認歸“祖庭”。海外也有不少自認“分庭”禪宗支脈,前來接根認祖,其中來自香港、澳門、台灣等尤多,韓國、泰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柬埔寨、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美國都有。佛教創始國印度,不僅派和尚來參拜,而且還在印度本土建有南華禪寺,大量弘揚惠能禪宗學。
新出版的《新編曹溪通誌》中,已故著名佛學大師趙樸初居士有序言曰:“曹溪始以溪聞於世,繼以寺名於世,終以六祖惠能及南宗祖庭而流傳於世。六祖以一個樵夫而悟道,下下人有上上智,窮道源,遊性海,承心印,開法流。其《施法壇經》即為銳根利器,指出自身解脫之道,示一起直入之法,亦複為鈍根淺機,廣開方便參學之門,引明心見性之路,惠能南宗與神秀北宗同為禪宗二大巨流,如黃河長江之縱橫大地而彙入大海。北持漸修,南主頓悟。前者築堤以向上,後者登封而造極,相互依存,圓融無礙,故中國佛教之特質在於禪教,而其道則在圓通也。從此,印度尼連禪河水通過曹溪融入黃河、長江巨流,使中華文化拓展嶄新境域,法乳滋潤華夏、扶桑,波及全球,有禪有文化,無禪無文化,中華禪文化已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造福兆民,光輝千秋。溯其源頭,端在曹溪。”
趙樸初大師高度概括了六祖創立禪宗南宗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禪宗南宗的影響是全國性和世界性的。六祖惠能所倡導的知恩報恩思想在海內外有極其廣泛的影響。
事實上,六祖惠能憑借自己的大智慧,讓頓教在全國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最出眾的弟子有43人。直到弟子法海編纂了《壇經》,頓教法門有了自己的經典,弟子神會北上弘揚頓教,並開辟南禪陣地,以後五六弟子開創的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在各地立下了根基,惠能禪宗才真正取得了全國的地位。
大學者陳寅恪先生曾指出:“天竺教傳入中國時,而吾國文化史已達甚高程度,故必須加以改造,以蘄合吾民族政治、社會傳統之特性。”惠能善於改造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如把世俗的善惡觀念和儒家的忠、孝、義和忍讓之道融入佛經。由此使更多民眾樂於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曹溪禪門網絡遍布五大洲,估測全球禪門四眾約有十五億人。
南華寺住持釋傳正認為“六祖禪宗已產生世界影響”。這是2002年南華寺1500周年“思想者論壇”上釋傳正法師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