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真正在心底裏緊記恩從何來,恩在何處,讓恩永藏心中。
六祖在傳法中多用心、本心、自心和性、本性、自性等語,例如在《六祖壇經》上用了識心“、“識自本心,是見本性、“真如本性”、“性本清淨”等等。就報恩而言,必須要“淨心”。六祖在《壇經》中說“人性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觀心論》認為心有兩種心,即淨心和染心。文明主張淨心去“知恩”,染心是無法知恩的。
譬如,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隻要真心實意去重視並理解孝道,才能以實際行動去行孝。養有跪乳之德,烏鴉有反哺之恩,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不是所有人對於孝的本質精神都心知肚明,並以“淨心”摯誠行孝的。以“淨心”去理解孝道,才能盡心行孝。
蓮池大師雲:“人之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往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佛教強調克盡行孝,應當做到三點:
一是對父母要長期不斷地奉養,讓他一生不缺這缺那。供養父母不能隻憑一時的情緒,時養時停。佛在《增壹阿含經》說:“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心地觀經》也說:“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應當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持久的報恩之心是很重要的。佛教還提倡不僅要報現世恩,還要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對父母的追思和感恩。
二是行孝必須含實質性。父母實際上有許多實際問題要解決。年輕時父母養育子女不辭勞苦,耗盡心血;年老了,不能靠勞動養育自己。這時子女行孝專心奉養父母就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情。要讓父母衣食沒有匱乏,生老病死有所依靠。《六方禮經》說:“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當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於時做飯食;三不增父母憂;四當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當恐懼求醫治之。”物質生活的保障是必要的,心靈的撫慰,精神的安樂也是極為需要的。《不思議光經》中說:“飲食得寶,未足能報父母,引導令向正法,便為報二親。”《父母恩重難報經》對於如何報恩是有提示的:“若父母無信,教令信;五戒,與戒教授;不聞,使聞教授;慳貧,教會好施。”
三是孝心須具有全麵性。孝順不限於自己的親人,應從親人做起,擴大到社會更廣泛的人群。社會大眾及其父母都應受到恩澤。一切有情的煩惱都應成為盡孝之列。《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若佛自,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愛生。”從這點看來,孝親的含義很渾很廣,報恩應當想得更廣闊和深遠一些。
在佛教關於孝道思想的實踐中,知父母恩是相當重要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中土關於報恩盡孝的主要經典。這部經典敘述了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十種恩德:(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幹就濕恩;(六)哺乳養育恩;(七)澆灌不淨恩;(八)遠行憶念恩;(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憫恩。知恩者尤其知道的是:懷胎守護的艱難困苦,臨盆經曆了生與死的體驗,正所謂親情血濃於水。作為母親,咽苦吐甘、回幹就濕、哺乳養育和洗濯不淨是她們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所經受的艱辛,知心要知父母心。知恩更要盡報,不得間斷和馬虎。《佛說恩重難報經》和《佛說孝子經》等經典明確指出,報父母恩不但要衣食供養,使他們得到安寧和快樂,而且要幫助父母度過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回。
《佛說孝子經》上說:“能令二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是抱重恩。”用法雨滋潤父母心田,讓父母聞法生信,直登九品。《本事經》是這樣勸說大眾的:“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慳貧,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
如果能引導父母聞法得戒,修習三味,成就無上菩提,最後獲得解脫,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這才是真正報答了父母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