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風吹拂的時候,天地一片清新。
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佛教的知恩報恩思想與儒家的盡孝報恩王理念漸漸統一起來了,融為一體了。孝道與佛教的融合,使佛教思想更有自身的特性和生命力。明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憨山德清提出“知恩報恩,即是慈父之孝子矣。”他教導人“既秉如是行願,二六時中,念念諦思(《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八)。”民國時期是我國佛教的轉型時代。由“家天下”到了“公天下”。之後,有不少人論述了佛教報恩思想與愛國思想。新時代佛教報恩思想有了新的內涵。抗戰時,日本軍隊在中國橫行霸道,殘殺中國人民,許多人挺身而出,搶救祖國於危難之中。報國恩與報父母恩一樣重要。
禪宗以佛心為智,號稱佛心宗。清代竺峰法師這樣解析道:“以佛事為心,則盡孝報恩統在是矣。”竺峰法師為了佛心之孝是出了大力的,他的體會很深刻。他自從對比“握管心酸,筆舌難罄,賢昆玉(即竺峰名字)最(重視)之(《竺峰敏禪師》語錄卷之五)”。
佛教報恩思想走向成熟,主要體現於“報四恩”的體係形成了。所說的“報四恩”來源於佛教的平等思想。佛經說:“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說不能盡。二眾生恩者,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互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大自在。三十三田,常以其力,護持國界,山河大地盡屬國王。是故,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
惠能說:“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不自有。”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近代高僧太虛法師稱這種思想為“人間佛教”思想。由此,惠能把印度複交“眾生平等”的理想從遙遠的佛國拉回到人間。即使是罪惡很深的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
報恩思想與佛家所講的慈悲理念關係也很重要,慈能拔苦,悲能與樂,以慈悲的心情去善待所有人,相互施恩,各得其所,讓眾生都能快樂地生活。
報恩思想也很有現代意義。報國家恩就是愛國主義的體現。也是佛教對國家的最大貢獻。當今社會處在轉型期,人們的思想比較混亂,傳統思想美德常被消減,社會秩序和家庭倫理有時也處於混亂狀態,不和諧現象常見出現。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必須更強調知恩報恩思想,推廣報恩理念。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宣傳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扶持弱者、照顧孤寡老人、保護兒童、培養愛心等等好現象。大力宣揚這樣良好的社會現象,宣揚“知恩報恩”的思想是特別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