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逝去了,但好東西會記上史冊或留在民間的。如宋代重視儒家倫理,報四恩思想在宋代得到很大發展。在政治上強調了尊卑有序,四恩思想對於統治者管理國家有幫助,有利於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佛教強調“種福田”,並說父母是最大的“福田”。同時也把孝敬父母內心清淨,外當盡孝作為佛教徒的當然義務與責任。佛教戒律規定,“佛言:從今聽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又雲:我聽五處縱極破戒,應供養所謂父母、親教師(受業和尚也)、軌範師,及病人。又雲:出家人,於父母應供養供給……若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內,應取其半,濟其父母”(《彌沙塞律》)。
這便是孝敬父母與報恩理念的結合,也是佛教在中國有較大空間的原因所在。
再說宋代專製統治時代,特別突出了報國主恩的思想。宋代主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加天下製度。《薩遮經》雲:“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西域記》雲:“又佛法付囑國王大臣故,常須係心祝願也。”在宋朝,佛教界與國家政權的關係密切了。君王是人王,而“人王為一切眾生安樂之本”。(《釋氏要覽》)王力也保護佛教,沒有國王,就沒有佛法的傳播。愛國愛教做到了一致性。
報國恩的理由是什麼呢?
因為國家對於眾生是有恩德的。
有國才有家,才有生存之所啊。沒有國家的保護,沒有社會的關愛互助,人們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國不存,衣食則不存,所以國家對人民有養育之恩。
國有保護之恩。國法、典章製度,維持社會秩序,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讓人們安居樂業。
國家能統領全國人民時刻保衛領土完整,不受外敵侵犯,讓人民安樂,休養生息,修行辦道。
中國近代史,主權受到西方侵犯,國土受到外敵踐踏,戰爭四起,國不成國,災疫橫行,民不聊生。在這種悲慘的社會裏,連基本生存條件都沒有,何以弘法利生,修行辦道呢?因此,佛教徒都十分珍惜政治清明的國家,擁護國家便是愛國,也就是報國恩了。
《般若經》、《法華經》、《菩薩本行經》和《華嚴經》等最初佛教經典,提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佛教的理想國家是生命呢?就是莊嚴國土: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自然條件極其美好,政治清明,沒有戰爭、文明富強、莊嚴美麗的樂園。佛教在追求佛國“、“淨土”的同時,也勉勵菩薩們建立人間淨土,如《菩薩本行經》雲:“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淨國土,教化眾生,皆由精進而得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