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祖一生踐行報恩(1 / 2)

回報父母恩的思想,貫穿了惠能的一生。如果說惠能小時候挑柴賣柴養母,是孝順母親的一種樸素的思想,那麼他對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作了最傑出的發展而創立禪宗之後,又回歸故裏,則是報恩的聖潔升華。

葉落歸根,這是真理,也是情理。

《六祖壇經》中記載說:“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眾門人問道:“大師從此走了,早晚能回來看我們嗎?”

惠能說:“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葉落歸根,這是自然規律。作為大師的惠能,他能遵循這自然規律,很自然地尋求歸宿於故裏,的確難能可貴。

惠能歸故裏早已有計劃。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大師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仍令倍工。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建報恩塔也好,歸新州也好,都是惠能事先計劃好的。為了達到回歸故裏的目的,惠能事前已做了周密的部署。

國恩寺屹立著,看雲去雲回。六祖永遠走不遠啊!

惠能最後歸故裏的曆史形象,不會消隱。它顯示了濃烈的世俗色彩。

自始至終,六祖都強調人本主義。傳統的佛教總是以宣傳佛本位的,而六祖則是強調活生生的人為本位。學佛修身,強調的是發揮人類自身的能動作用。六祖的入世主張十分明顯,他的禪學注重入世,主張功德自度和度人,這是六祖禪宗的重要特點,這也是與儒家思想注重入世是一致的。

此外,惠能強調頓悟,正所謂“一悟至佛”,這使平凡老百姓也得以修行。這是六祖以下層人民為本的體現。他出身於中國邊陲流放地,是漢人與土著的混血兒。以卑賤的樵夫身份,向傳統觀念挑戰,下賤人也能在當世成佛。明萬曆年間,號稱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的憨山德清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盧公起於樵斧間,是以佛法也自唐始盛,其根植於新州,暢於法性,浚於曹溪,散於海內,是知文化由中國漸被嶺表,而禪道實自嶺表達於中國“,這就說明了唐代嶺南尤其是新州在嶺南乃至整個中國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成就。

惠能回歸新州了,曆朝曆代學者在這方麵做過文章。明朝新興縣知縣王民順在重刻《壇經》的跋中說,“龍山為禪宗第一禪林,世人宗師教於天下者,不若南華之為盛,但不若龍山之為真。師起家於新興而歸禪於龍山。”若言禪宗,不涉龍山,“猶如飲水者不知其源,拔木者不知其本矣!”

這就是龍山為報恩地的有力佐證。

到了清朝,陳在謙在《重刻〈壇經〉跋》中說:“《壇經》為六祖談道之書,猶吾儒之《論語》、《孟子》也。六祖自受黃梅衣缽,披薙於河林,開山寶林而歸根於龍山,龍山為六祖故居,先人墳墓在焉,唐敇曰:“‘國恩寺’,龍山者地名也,六祖之於龍山猶孔子之於闕裏,孟氏之於鄒嶧也。”

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說得很有激情:“有禪有文化,無禪無文化,中華禪文化已成為人類寶貴財富,造福兆民,光輝千秋。溯其源頭,端在曹溪,而曹溪之發祥於歸宿又在新興之龍山,蓋為六祖之誕生與圓寂地也,偉哉,惠能!大哉,曹溪!大哉,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