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祖一生踐行報恩(2 / 2)

六祖惠能於唐儀風二年(公元677年)從廣州法性寺到韶州寶林寺,在這裏弘法30多年,得法弟子有43人,後來便形成了河北臨濟、湖南溈仰、江西曹洞、廣東雲門、南京法眼等五個宗支並七個法係,稱為“一花五葉”,或“五家七宗”。

六祖殿內供奉著六祖真身,是該寺最珍貴的佛教聖物,殿前有楹聯:“衣缽真傳明心見性,菩提無樹落葉歸根。”

釋如禪的《〈六祖壇經〉研究》序記載著許多六祖回到故鄉的故事。他說六祖的人生軌跡畫出了以個大大的“圓”:“六祖惠能新興降生、黃梅求法、東山密授、隱遁潛行、法性啟幡、曹溪卓錫、國恩圓寂,他的一生正好完滿地在自己的故鄉,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圓’!”他求法、弘法半個多世紀之後,於公元713年9月,回歸新州國恩寺,一直到公元713年8月圓寂,再也不曾離開。之前,他老人家也心係國恩,情寄法脈。

《曆代法寶記》記載:至景雲二年,命弟子立楷,令新州龍山造塔。至先天元年,問塔成否?答:成。其年九月,從曹溪僧立楷、智海等問和尚:已後誰人得法承後,傳信袈裟?……

六祖自黃梅南返以後,一直在辛勤地報恩。筆者作如下概括:

父母墳前行禮拜,默念父母如山恩;

新興龍山植佛荔,甜果歲歲潤人心;

報恩塔裏存孝悌,塔寫春秋日日新;

高座開壇說佛語,平民成佛有知音;

“壇經”萬字留千古,法音三味啟良民;

大乘佛教再改造,人格完善立精神;

鄉親法裔仰六祖,法源趕路洗世塵;

自性覺悟重超越,頓悟瑰寶永濟群。

明朝詩人陳獻章詩曰:

何處龍山吊古墳,忽信佳句到黃雲。

始知飛是西方我,報答人間父母恩。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新興縣知縣劉衍民詩曰:

宗風直掃梵天塵,智策傳燈屬法親。

自信有情來下種,本來無物卻非貧。

藤蘿古塔封遺碣,瀑布靈岩浣化身。

參取三生緣底事,慈航首度拂衣人。

新興縣民間流傳著六祖不少誠報眾恩的故事。

傳說新興縣龍山溫泉與六祖有關。新興常遇大旱,使龍山山區的百姓缺水缺糧,生活貧困不堪。六祖扮苦行僧下鄉了解民情,為缺水而憂慮萬分。

一天,他用那支錫杖敲擊地麵,口中念念有詞:“溫泉水噴出來,快為百姓解災!”於是,溫泉水湧出來了。從此,人民有溫泉洗澡飲用了。還可以用溫泉治風濕痛和皮膚病呢!

為了家鄉龍山一帶百姓生活美好,豐衣足食,六祖作一偈曰:

任從天下亂,此地永無休。

任從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果然,龍山上下年年好年景,老百姓在風調雨順中過著平靜而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