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思想家們從曆史的血的記憶中醒來,懂得“權變”的重要性。中國傳統儒家對於孝道十分重視。在孝悌觀念勢力極其強勁的漢代,幾乎每個皇帝的諡號,都冠上一個“孝”字。
佛教要在中國生存、傳播和發展,就得在印度佛教的教義中找出和中國傳統觀儒家孝道相契合的倫理思想觀點。中國佛教徒,從印度佛教的勸人為善、眾生平等的倫理觀念入手,闡明印度佛教倫理思想和儒家傳統倫理思想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如出家人可以勸說父母誠心行善修身,成就佛果,實現“巨孝”等。
中國佛教第一本講孝道的經典是《父母恩難報經》。這是後漢時期(約公元189年間)安世高翻譯進來的。如果沒有這部經的翻譯,中國的儒家無疑是要要抵製佛教的。
在佛教浩如煙海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
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守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梵網》等經典裏,都特別談到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如何去保護國家的問題。國家有難,所有佛教徒都要舉行法會,讀誦經典,參與護國救災工作。
愛國家,維護國家安定與世界和平,其實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
早晨,人們聽到中國僧眾做功課時高唱道:“三塗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沾因,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
說實在的,佛的孝順是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的。
佛經上對釋迦牟尼佛的故事有記載:
佛要出家了,父親不批準,說:“出家可以,先結婚生了孩子再說吧。”
他順從了。父說娶一個老婆不行,要娶兩個。他也照辦了。父親要他為家裏生兒子傳宗接代,他也順服。到最後,他按父親的要求都做到了,才能出家,到各地尋訪明師,探求人生真諦。
後來,佛的父親過世了,佛親自回來舉喪,一定要親自把自己的父親放入棺木中入殮,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三人,一起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己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都是孝的表現和擴大。佛出生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由姨媽一手帶大。後來姨媽想出家,佛不答應,因為顧慮到女性出家,宗教團體內容會發生問題,恐怕影響佛法在世間的傳布。阿難一再請求說:“姨媽在你很小的時候,養育了你,你就允許她出家修道吧!”佛這才答應了。佛得道後,也曾為報答母親懷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那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為忉利天主,但是佛還是特別為她宣講了令人感動的“地藏經”,這就是是佛寶貴的孝道。
佛教在中國曆史上之所以受到民眾的喜愛並接受,是因為佛教重視孝道。我國佛教第一本講孝道的經典《父母恩難報經》是在後漢時期(約西元189年間)安世高翻譯進來的。如果不翻譯這部經,中國知識分子或許會起來抗拒的。當他們看到了《父母恩難報經》後才知道佛教是講報恩、講孝道的。這種講孝道的經典和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是同路的,二者結合起來是很自然的事。
佛教是孝與報恩理念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無論是《佛說孝子經》還是《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都是強調父母養育之恩。有一些佛教經典詳細說明父母養育子女是十分艱難困苦的,指出子女要做的事是讓父母聞法得戒,修習三昧,成就無上智慧,最後才獲得解脫。這才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報答,是真正的孝。
平時我們所說的孝敬父母,多在生活上的照顧,精神上的慰藉,讓父母生活得更好。而佛教多在精神層麵的關懷,讓他們“聞法得戒”、“成就天上智慧”,讓他們在最後獲得解脫。
從西晉初期(約西元265年)起,中國佛教都在每年七月半時誦念“盂蘭盆經”。盂蘭盆的“盂蘭”兩字,願意叫解倒懸,即解救倒佛說盂蘭盆經懸的痛苦。
《盂蘭盆經》講的是佛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親墮落地獄,受極大苦,十分難過。他要下地獄救母親,但因業力問題,地獄門無法破,隻好回來求佛幫忙。佛對他說,你有孝心這是很好的,但是真正做了壞事的人,誰也幫不了的。罪惡就是罪惡,善與惡同金錢、地位和權勢是毫無關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隨意可以了結的。為此,佛隻得教目連尊者舉行盂蘭盆會,廣修一切供養,借重其他出家人,特別是一些精進用功辦道的修行的人,由他們眾多的福德功勳和深厚的業力由懺悔而得解脫。
佛祖為目連開了盂蘭盆會幽明兩利的方便法門。
在印度,夏天雨多,天氣悶熱,佛祖規定弟子們在一起安居,集中專心修道。七月半,當天朗氣清的時候,天氣漸漸涼了,就可以解夏了。這樣的天氣,可以到外麵活動了。就在這一天舉行了盂蘭盆會,供佛齋僧,超冥濟幽。這是佛典記載的傳統意識。這天法會活動,佛教徒是很重視這個傳統儀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