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中國關於報恩盡孝的主要經典。這部經典主要是敘述母親撫養孩子的十重恩德。十重恩德是:一是懷胎守護恩;二是臨產受苦恩;三是生子忘憂恩;四是咽苦吐甘恩;五是回幹就濕恩;六是哺乳養育恩;七是洗濯不淨恩;八是遠行憶念恩;九是深加體恤恩;十是究竟憐憫恩。這十重恩德既有論述對父親守護、養育之恩,又有對母恩的全麵闡釋。
母親對孩子的成長花費了大量的心血,真是嘔心瀝血,血濃於水。懷胎,為小生命的堅守,是母親恩功中最重要的部分;臨盆經曆了生死考驗。在漫長的哺育中,母親咽苦吐甘,精心哺育,是每個子女所不能遺忘的。孩子在身邊時體貼關懷,成長了,遠行了,父母還日夜牽掛著。這些恩德,是每個人都要經曆過的。因此,《盂蘭盆經》意義很深。
目連涅槃受眾生的看重。目連,這位釋迦牟尼最初的侍從是佛的大弟子,為了把母親救出餓鬼道,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運天廣修布施供養,以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救母脫離苦海,由此就有了中國的中元節。在此節日裏懷念古人並寄以美好的祝願。唐朝道世寫了《法苑珠林》,其中專門寫了《忠孝篇》、《不孝篇》、《報恩篇》,這樣便融合了儒佛兩道。它以二十四孝中的人物為倫理題材講說佛家孝道,宣揚為人忠孝廣得厚報,對於世俗的孝道觀念是讚許的。道世說,出家以後,因為精心修道,最後得到了解脫的佛果,所以可以報答父母的恩德。因為得到佛果以後,自己才能幫助父母及無數眾生從輪回苦海之中解脫,這樣才真正做到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的恩德。
儒家經典規定了一係列孝道規範和行為準則。例如父母在世時,子女要尊敬和奉養父母;父母生病了,要盡心侍疾;父母去世時,為要送葬、承誌、追念父母和祖先。儒家一向崇尚親老,子女養之;親病,子女侍之;親死,子女葬之。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這種美德世代傳承。
而中國佛教有自己的“大孝準則”:以敬、德報父母恩,更要以道報父母恩,理與行同修,才能達到真正的大孝。
儒家學說,如孟子所說的仁,實質是事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智的實質是明了並守信的信念,禮的實質是調節和修養這兩個方麵。而中國的佛教所說的孝道是怎樣的呢?佛教的孝道思想超出了俗世血緣鏈條,宣揚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可能是你前世或七世父母,因而中國佛教主張“戒殺”,這也是行孝的重要方麵。
印光大師說:“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他以智慧強調:佛家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倫與儒家的克己複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盡倫盡性”的倫理道德和思想是相通的。它們各顯其美,相輔相成。儒家孝道主張趨善避惡,做到“尊敬”、奉養“、“侍疾”、“承誌”、“玄身”、“諫諍”、“送葬”、“追念”;而佛主張心存善念,認為心惡的人絕不能往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