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附錄(下)(2 / 3)

(7)解熱──《經心錄》漏蘆湯用白薇,注雲∶“如無,則用知母”。《衛生寶鑒》地仙丹用青蒿,注雲,“如無,則用竹葉。”

(8)止血──《傷寒蘊要》及《醫碥》生地黃湯,均用生藕自然汁,無藕則用刺薊汁,再無則用刺薊末。

(9)活血──《千金方》之遠誌湯;茯苓湯;白芷圓;內補當歸湯;及《外台秘要》

引深師溫脾丸,均以川芎代當歸。

(10)退黃──《醫宗金鑒》於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下注雲∶“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11)下氣──《壽親養老書》雲∶“如無烏藥,用濃樸亦得”。《蘭台軌範》引局方藿香正氣散注雲∶“大腹皮換檳榔亦可”。

(12)溫中──《肘後方》治心腹痛方雲∶“無桂,用幹薑亦佳”。

(13)通下──《經心錄》漏蘆湯雲∶“無大黃用芒硝。”

(14)利水──《千金方》甘草圓有澤瀉,注雲∶“無澤瀉,以白術代之”。

(15)溫腎──《活人事證》十柔圓有蓯蓉,注雲∶“無以鹿茸代之”。

(16)調經──《婦人明理方》謂“丹參一味,主治與四物相同”。

(17)外用治湯火傷──《聖惠方》治湯火所灼方用柳白皮,注雲∶“用柏白皮亦佳”。

8.代用其一兩種功效前一類,是治療功效,大致相若的,即某某可代某某。這一類,是僅代其一兩種功效的,如茯苓代人參定心則可,代其它功能即不適宜。具體材料,仍分數類列下。

(1)定心──《千金翼方》淡竹茹湯(亦見千金,但敘述較略),注雲∶“若有人參,內一兩,若無人參內茯苓一兩半,亦佳,人參茯苓,皆治心煩悶及心驚悸,安定精神,有即為良”

(2)除煩──《廣濟方》血氣煩悶方用生藕,注雲∶“竹瀝亦得”。

(3)發血中之表──張文仲療晚發傷寒方用地黃,注雲∶“無地黃,用豉一升”。

《溫病條辨》謂生地能發血中之表,此用豆豉,亦代其發表也。

(4)止血兼化瘀──《千金方》白芷圓注雲∶“無續斷,以大薊根代之”。

大薊根僅代續斷之止血化瘀作用,其它不能代也。

(5)下氣──《聖濟總錄》小兒吐逆丁香湯,用花桑葉,注雲∶“如無,則以枇杷葉代”。

(6)宣中──《朱氏集驗方》仙茅散,注雲∶“無仙茅,則以好蒼術代之”。

(7)牙疼──魏氏薑黃散,注雲∶“偶無薑黃,檢本草雲∶川芎亦治牙疼,遂以代之”。

(8)解毒──《千金方》傷寒木香湯,內有犀角,注雲∶“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9.應急的變通使用(1)──《聖濟總錄》蘇合香丸注雲∶“倉猝求人參不得,隻白湯亦佳”。

(2)──同上、治傷寒狂躁大安丸注雲∶“如緩急無地黃汁,新水化下”。

(3)──魏氏中風木香附子湯注雲∶“附子炮去皮臍,若急中,不炮”。

(4)──《肘後方》救猝死方破白犬以覆心上,注雲∶“無白犬,小雞亦佳”。

10.降格以求、甚至缺之亦可(1)地道問題──《朱氏集驗方》木瓜敗毒散注雲∶“無宣瓜,尋常木瓜亦可。”

(2)品種問題──《千金方》治黃膽方,用小麥苗,搗絞取汁。注雲∶“無小麥苗,野麥苗亦得”。範注雲∶“用小麥勝也”。

(3)大小──《廣濟方》下乳汁用栝蔞,須青色大者,注雲∶“若無大者,用小者兩枚。”

又《聖濟總錄》香港腳木瓜丸用木瓜大者一枚,注雲∶“小者兩枚亦可”。

(4)顏色──《廣濟方》下乳汁用栝蔞,須青色大者。又注雲∶“無青色者,黃色者亦好”。

(5)觸類旁通──《衛生家寶》紫金丹中用鹿脊骨,注雲∶“以羊脊骨代之亦得”。《直指方》吐血地黃煎用鹿膠,注雲∶“無鹿膠,以透明阿膠代用”。《方氏家藏方》王醫師麝香“如無鹿角膠,蜜和亦得。”

(6)廢物利用──《肘後方》治霍亂方注雲∶“無新藥,煮滓亦得”。

(7)缺之亦可──《幼幼新書》引嬰孺黃散,注雲∶“若無黃,可缺也”。《濟生方》

五香連軺湯注雲∶“桑寄生,無真者,寧缺之”。《施氏續易簡方》丁附湯,注雲∶“急切,無丁香亦得”。又《肘後方》治水病方亦雲∶“無蘇合,可缺之也”。

11.結語以上就已有材料,分為十類。古人有言,“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觀於上引種種,可悉變通使用,亦是一門學問,靈活而不呆板,辨證而不機械,若能通盤掌握,豁然於胸,自可隨機應變。中醫診療之特點,在於辯症論治,理、法、方、藥,自有其規矩繩墨,然法有定而方藥無定,立法既準,使用何藥,可以廣為選擇,所以不憚辭費而廣征博引者,意在多所啟發,廣我思路,俾臨症使用時之靈活變通耳。若不加變化,目其為固定不移,認為某某等於某某,恐終將行之鮮效,則又非演述者落筆之本意也。

從上引材料裏,可以反映出,祖國的藥用資源,是極其廣泛的。過去的醫務工作者,在向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是有其豐富經驗的。就所錄各條來看,有很多代用之品,並未載於本草書。溫習此項材料,可以廣開思路,對於擴大藥源並充分的利用原有藥材來說,會有一些參考意義。近年來,各地民間貢獻出許多單方草藥,編纂了許多草藥方書,在群眾的防病治病方麵,在城鄉的保建醫療方麵,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煎藥水火之應用:李時珍雲∶“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觀夫茶味之美惡,飯味之甘,皆係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餘家對於煎藥之水火,特加注意,雖不必拘泥,然在可能範圍內講究之,則能增加藥效。故於本草征要之末,特附水、火二項,以備臨症之參考。

1.煎藥用水(1)天水雨水即天上落雨之水,揚州俗稱之為天落水。又可細分數種∶春水∶即立春以後落雨而得。虞搏《醫學正傳》謂“立春節雨水,可以煮中氣不足,清氣不升之藥。”李時珍謂其“可煎發散及補中益氣藥。”

潦水∶潦,《說文》雨水大貌。《曲禮》有“水潦降”之說。韓退之詩“潢潦無根源。”

李時珍謂“降注雨水謂之潦,又淫雨謂之潦。”實即是指大雨與久雨所得之水。餘家則以伏天豪雨之水稱為潦水。但梅雨(亦作黴雨)之水則不取(芒種後逢壬為入梅,小暑後逢壬為出梅。)《傷寒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用潦水成煎。無已謂“其味薄不助濕氣而利熱。”

李時珍則謂其“甘平無毒(宜)煎調脾胃去濕熱之藥。”

液雨水∶李時珍雲∶“立冬後十日為入液,至小雪為出液,得雨謂之液雨,亦曰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