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脾經與胃經(1 / 2)

(九)澀大腸:(見補氣)(九)澀大腸: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脾經。畏惡同白術。產茅山者佳。泔浸,蒸曬。

燥濕消痰,發汗解鬱。除山嵐瘴氣,弭災診惡疾。

蒼術為濕家要劑,痰與氣俱化,辛溫快氣,汗與鬱並解。芳氣辟邪,得天地之正氣者歟。

蒼術與白術,功用相似,補中遜之,燥性過之,無濕者便不敢用,況於燥證乎。

(九)澀大腸:味甘,性寒,無毒。入脾經。

健脾消水腫,益氣充肌膚。

楮實,雖能消水健脾,然脾胃虛寒者勿用。

(九)澀大腸:味甘,性平,入脾經。

水腫初起,飲之可消,雖藥味平常,而奏功甚妙。

農村用之治浮腫有效,蓋健脾行水之功也。

(九)澀大腸: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脾、腎三經。去殼,鹽水炒,研細。

溫中進食,補腎扶脾。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

辛能開散,使鬱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古人進食,必先益誌,為其於土中益火故耳。

益智,功專補火,如血燥有熱,及因熱而遺濁者,不可誤入也。

(九)澀大腸: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腎三經。忌見火。畏鬱金。去丁蓋。雞舌香,是其別名。

母丁香乃其大者。

溫脾胃而嘔呃可瘳,理壅滯而脹滿宜療。腹痛能止,口臭堪去。齒除疳,痘發白灰。

脾為倉廩之官,傷於飲食生冷,留而不去,則為壅脹,或為嘔呃,暖脾胃而行滯氣,則脹嘔俱瘳也。

丁香辛熱而燥,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九)澀大腸:味辛,性熱,無毒。入肺、脾二經。去挺,醋浸一宿,焙幹,刮去皮,粟子令淨。

溫脾除嘔逆,定瀉理心疼。鼻淵牙痛,俱作外用。

古方用此,百中之一,以其辛熱耗散,能動脾肺之火,多用損目也。

(二)溫胃與健胃:味苦辛,性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幹薑為使。

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色紫味辛者良,刮去粗皮,切片,薑汁炒。

辛能散風邪,溫可解寒氣,下氣消痰,去實滿而寬膨,溫胃和中,調胸腹而止痛,吐利交資,驚煩共主。

溫熱之性,長於散結去滿,溫胃暖脾,故主食停痰滯,脹痛吐利等證,然但可施於元氣未虛、邪氣方盛,或客寒犯胃,濕氣侵脾,若脾虛之人,雖有如上諸證,切勿沾唇。或一時未見其害,而清純衝和之氣,潛傷耗矣。可不謹諸。李東垣雲∶“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益氣,故散實滿”。

(二)溫胃與健胃: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二經。去衣,微焙。

溫中除吐逆,開胃消飲食,瘧證宜投,目翳莫缺。

味辛氣溫,為寬中去滯之需。翳膜遮睛,亦滯氣也。

豆蔻辛溫,火升作嘔,因熱腹痛者,禁之。

(二)溫胃與健胃: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去膜,微炒。

散寒止心腹之痛,下氣驅逆滿之,開胃而理霍亂吐瀉,攻堅而破噎膈症瘕。

辛能破滯,香能達脾,溫能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