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脾經與胃經(2 / 2)

草豆蔻辛燥,犯血忌,陰不足者遠之。

(二)溫胃與健胃:味辛,性溫,入胃、大腸二經。麵裹,煨透,去油,忌鐵。

溫中消食,止瀉止痢,心疼腹痛,辟穢殺蟲。

日華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泄氣耳。

肉果性溫,病患有火,瀉痢初起,皆不宜服。

(二)溫胃與健胃: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大、小腸、腎六經,下氣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嘔吐,霍亂與瀉痢均資,結滯與安胎並效。

芳香歸脾,辛能潤腎,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若腎虛氣不歸元,非此向導不濟,結滯需通,胎喜疏利,故鹹主之。

砂仁性燥,血虛火炎者,不可過用,孕婦食之太多,耗氣必致難產。

(三)降逆和胃止痛:味甘,性微寒,無毒。入胃經。又名竹二青。(刮去青皮,用第二層)疏逆氣,而嘔呃與噎膈皆平;清血熱,而吐衄與崩中鹹療。

竹種最多,惟大而味甘者為勝,必生長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損氣。

(三)降逆和胃止痛: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

溫中下氣、益腎歸元。利腸胃,止呃逆。

刀豆止呃,下氣歸元四字,足以盡之。

(三)降逆和胃止痛:一名天師栗、乃七葉樹之果實。味甘,性溫,無毒。

入脾、肺二經。

平胃通絡、理氣寬中。驅寒利膈,醫疳治蟲。脘腹脹滿、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見功。

此子須搗碎煎服。

(三)降逆和胃止痛:味辛,性溫,無毒。

咳逆反胃治之效,燥濕消腫投之靈。女人崩中帶下,丈夫尿血遺精。

即灶心黃土,去濕有專長。

(三)降逆和胃止痛: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經。幹薑為使。畏雄、附。紅,酢淬,水飛。

重可鎮虛逆,止嘔痞噫氣。寒能降虛陽,平眩暈耳鳴。吐衄崩中可用,腸風下血稱靈。

《傷寒論》治汗吐下後,心下痞鞭,噫氣者,用代赭旋複湯。《傷寒蘊要》以之與百合、滑石同行,治百合病複發。《普濟方》用之煮汁飲,治咽喉痛。臨症用於有上阻之感者有效,乃沉降之功也。

(四)健胃、消化:味甘、苦,性溫,無毒。

消食與麥芽同等,溫中乃穀偏長。

味甘氣和、具生化之性,故為消食健脾,開胃和中之要藥。

(四)健胃、消化:味甘、鹹,性溫,無毒。入胃經。炒黃去芒,留芽用。

熟腐五穀、消導而無停。營運三焦,宣通而不滯。療腹鳴與痰飲,亦催生而墜胎。

以穀消穀,有類從之義,無推蕩之峻,胃虛停穀食者宜之。然有積化積,無積消腎氣,墜胎。

(四)健胃、消化: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胃經。研細,炒黃,陳久者良。

健脾消穀,食停腹痛無虞。下氣行痰,泄痢胃翻有藉。暑期感冒,用之表裏均和,閃挫腰疼,過淬酒溫服。

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能損胎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