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咳化痰: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脾、胃、大腸四經。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散結而消痰定喘。下氣以消食安胎。
李時珍曰∶“前胡主降,與柴胡上升者不同。氣降則痰亦降矣”。安胎化食,無非下氣之力耳。前胡去風痰,與半夏治濕痰、貝母治燥痰者各別也。
前胡治氣實風痰,凡陰虛火動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當禁之。前胡又為散風之品,故多用於感冒之初。
(一)治咳化痰:味苦、甘,性溫,有毒。入肺、大腸二經。惡黃芩、黃、葛根。泡去皮尖,焙。雙仁者勿用。
散上焦之風,除心下之熱,利胸中氣逆而喘嗽,潤大腸氣閉而難通。解錫毒有效,消狗肉如神。
杏仁性溫,散肺經風寒滯氣,殊效。
陰虛咳嗽者忌之。雙仁者,能殺人,有毒蓋指此耳。
(一)治咳化痰: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肺經。款冬花為使。惡遠誌。畏茵陳。洗淨,蜜水炒。
開泄肺鬱,宣通窒滯。散結行瘀,降逆止咳。寒飲盤踞,濁涎膠固。痰喘上氣,如水雞聲。
唾血溲少,用之鹹宜。
苦能下達,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為上品。雖入至高,善於下趨,使氣化及於州都而小便自利。
紫菀入血分,款冬入氣分。紫菀以化痰為主,款冬以止咳為主。
(一)治咳化痰:味辛,性溫,無毒。入肺經。杏仁為使。惡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連翹、甘草、黃芩。蜜水炒。
化痰則喘嗽無憂,清肺則癰痿有賴。
雪積冰堅,款花偏豔,想見其純陽之稟,故其主用,皆辛溫開豁也,卻不助火,可以久任。
此藥溫而不燥,乃溫潤之品。急症喉風之嗆咳而氣息不平者,可用射幹麻黃湯減細辛治之。久咳難止,可用蜜拌款冬,燃煙熏吸有效。
(一)治咳化痰:味苦,性平,無毒。入肺、胃二經。刷去背上毛,治胃病,薑汁塗炙。治肺病,蜜水塗炙。
走陽明則止嘔下氣,入太陰則定咳消痰。
長於降氣,氣降則火清痰順,但去毛不淨,射入肺中,作咳難療。
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者忌之。
(一)治咳化痰:一名金沸草。味鹹、甘,性微溫,無毒。入肺、大腸二經。去蒂,焙。
老痰堅硬,結氣留飲。風氣濕痹,利腸通脈。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氣不除,賴其辛散。
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著,借以溫通。
鹹能軟堅,故能祛老痰結積,風濕燥結之療,溫能解散,鹹可潤下也。
丹溪雲∶“走散之藥,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虛寒人禁之。”
(一)治咳化痰: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經。
肺寒咳嗽,傳屍骨蒸。殺蛔蟲寸白,除蠅虱蟯蚊。
與天門冬形相類,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門冬,但天門冬治肺熱,此治肺寒為別也。
脾胃虛人,須與補藥同用,恐其傷胃氣,又恐其滑腸也。
(二)潤肺:味甘,性寒,無毒。入肺、腎二經。地黃、貝母為使。
忌鯉魚。去心用。
定喘定嗽,肺痿肺癰,是潤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補陰之力歟。善殺三蟲,能通二便。
甘寒養陰,肺腎虛熱之要藥也。
天門冬性寒而滑,若脾虛而泄瀉、惡食者大非所宜。即有前證,亦勿輕投。
(二)潤肺:味辛、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濃樸為使。
畏秦艽。反烏頭。去心,糯米拌炒,米熟為度。
消痰潤肺,滌熱清心。喘咳紅痰要矣。心中鬱結神哉。
辛宜歸肺,苦宜歸心,大抵心清氣降,肺賴以寧,且潤而化痰,故多功於西方也。
汪機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治肺金燥痰,半夏治脾土濕痰,何可代也。脾為濕土,故喜燥;肺為燥金,故喜潤。若痰在脾經,誤用貝母之潤,投以所惡,反增病勢,故寒痰、濕痰、風痰、食積痰、腎虛水泛為痰,均非川貝所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