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肺經及大腸經(2 / 3)

(三)止咳平喘:味甘,性平,無毒。入肺經。甘草湯泡,去須,焙。

療喉間喘呼欲絕,寬胸中氣滿難舒。

感秋之氣,得土之味,清肺有神,喉中作水雞聲音,服之立愈。

白前,性無補益,肺實邪壅者宜之,否則忌也。

(三)止咳平喘:味辛,性寒,無毒。入肺經。榆皮為使。酒炒。

疏肺下氣,喘逆安平,消痰利水,理脹通經。耳中積水,用之甚靈。

十劑雲∶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但性利,不可混服。有甜苦二種,甜者力稍緩也。

(三)止咳平喘:味甘,性寒,無毒。入肺經。續斷、桂心、麻子為使。

刮去粗皮,蜜水炙。有涎出,不可去也。

瀉肺金之有餘,止喘定嗽。疏小腸之閉滯,逐水寬膨。降氣散瘀血,止渴消燥痰。

瀉肺降氣,是其職專,利便去水者,兼瀉子之法也。

桑白皮瀉火,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勿服。桑椹子∶雖能補血,脾胃虛滑者勿服。

(三)止咳平喘:味苦,性寒,無毒。入肺經。焙清金有平咳之能,滌痰有定喘之效。

體性輕揚,有功於至高之髒,根名青木香,塗諸毒熱腫。

肺虛挾寒者,畏之如螫。

(四)補肺平喘:味甘,性溫,入肺、腎二經。

補肺益腎,止血化痰。氣短喘咳可止,已入虛損可還。能健腰膝軟弱,可轉憔悴之顏。

此物乃陰陽雙補之品,性溫而潤,既補肺陰,又納腎陽;益上焦之陰,補下焦之陽。乃虛損勞劫不可或少之品也。

(四)補肺平喘:味鹹,性平。入肺、腎二經。去眼、頭、足,洗去鱗內不淨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補肺潤腎,益精助陽。治消渴而通淋。療肺痿而定喘。

李瀕湖雲∶“補肺止渴,效若人參。扶羸益精,功同羊肉。”嗽由風邪者不宜用。

(五)斂肺:(見外治)(六)潤大腸、降氣: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大腸三經胃牡蠣、白薇、茯苓。絹包,置沸湯中,至冷取出,懸井中一夜,勿著水,曝幹。新瓦上去殼。

潤五髒,通大腸。宣風利關節,催生療產難。

滑利下行,走而不守。陳士良雲∶“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事。婦人多食,即發帶疾”。

(六)潤大腸、降氣:味苦,性寒,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胸中痹痛,古有良方,伍薤白白酒,加半夏尤良。傷寒誤下結胸,則用小陷胸湯。除上焦之熱,使痰氣下降。利咽喉,通大腸。

此物能通大便,與浙貝母同行,其效更著。小兒痰滯重者,雖大便仍通,加用於清化方中,頗有良效。

栝蔞皮∶寬中利氣,清熱化痰。

栝蔞仁∶潤燥滌痰,滑腸通便。

(六)潤大腸、降氣:味酸,性平,無毒。入脾、大腸二經。湯浸去皮,研如膏。

潤達幽門,而關格有轉輸之妙。宣通水腑,而腫脹無壅遏之嗟。

性專降下,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然下後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乃治標救急之藥服。

(六)潤大腸、降氣:(見食療)(六)潤大腸、降氣: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

丹溪雲∶“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六)潤大腸、降氣: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

丹溪雲∶“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六)潤大腸、降氣: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