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硬件要軟,軟件要硬(1 / 1)

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特色”,但我感覺全運會恰恰缺乏這種特色。全運會是一個濃縮版、地方版、迷你版的“奧運會”。雖然參賽者是清一色的中國人,但除了武術,所有項目都是奧運會、冬奧會項目。近20年來,全運會設項時刻與奧運會保持同步。

全運會原來也是“中國運動會”,而不是“中國奧運會”,設項中不僅包括奧運項目,也包括水平較高、有一定群眾基礎的非奧運項目,如航模、跳傘、圍棋、中國象棋等。從1997年八運會起,全運會設項完全與奧運會接軌,把非奧項目全部請出全運會。

與奧運會接軌,集中有限力量尋求突破,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大提高了我國奧運項目的競爭力,使中國軍團在最近幾屆奧運會金牌總數上呈“準幾何級數”增長,收效明顯。因此,這項改革當初雖然使非奧項目覺得失落和惶恐,總體上非議不大。

但這項改革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弊端:凡是奧運項目,即使國內群眾基礎差、水平低,也能安身於全運會,獲得國家和地方體育財政的“輸血”;凡是非奧項目,哪怕競技水平和受歡迎程度高,也隻能被排斥於主流體係之外,盛衰由己。

世界上恐怕沒有其他國家的競技體育布局會完全“奧運化”。美國人看重奧運金牌,但更看重自己的職業體育、特色體育,美式橄欖球一直是美國的“國球”之一,他們的職業棒球、NBA起先也與奧運會關聯度不大。板球一直是非奧項目,但南亞國家仍樂此不疲。韓國人更精,他們沒有因為跆拳道是非奧項目而將其排斥於主流體係之外,相反卻在國內大力推廣,在全球大力宣傳,最終使跆拳道成為韓國體育文化在全球的一麵旗幟。

因此,如果全運會像現在這樣全盤“奧運化”,國際奧委會加什麼項目,中國就大力開展什麼項目,不管是否成本昂貴、是否水土不服。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麵亦步亦趨,不僅處處被動,而且與中國作為經濟、文化、體育大國的地位不相稱。長此以往,我們永遠不能占領體育文化製高點。更重要的是把“奧運金牌總數”作為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中國體育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

近些年來,職業體育極大地衝擊著全運會的格局。在籃球、足球項目中,有國家隊衝擊世界杯、亞洲杯、亞運會的形式和俱樂部參加亞洲和國內頂級聯賽的形式。這兩種形式並存是國際慣例,即便在歐美體壇,國家隊與俱樂部賽事也時常發生衝突,但似乎缺一不可。而全運會卻比國際慣例多出一個“省隊賽事”的概念,各省到了全運會前招兵買馬,遼寧男籃引進了巴特爾和為首鋼俱樂部效力的遼寧人吉喆,而北京隊則幹脆把奧神隊拉了進來,這種為全運會臨時拚湊的“短命球隊”究竟有何存在意義?

像李娜那樣的職業選手,全運會與她的職業賽事發生了巨大的衝突,此時放棄或敷衍全運會便成為必然的選擇。

我認為,全運會設項應該減少一些中國老百姓不喜歡、群眾基礎不好、競技水平較低的奧運項目,同時把足球、籃球等職業賽事開展較好的項目請出全運會。這樣,一方麵是扶持國內職業聯賽;另一方麵,全運會改革也能達到“瘦身”、“節儉”的目的,而不是通過降低比賽標準、服務標準的方式來實現“節儉”。

全運會以前辦得太鋪張,節儉是大勢所趨。但作為媒體一員,我很擔心“和尚念歪了經”,該花的錢不花,不該花的錢還是花了。

辦大型比賽有國際標準。這種“標準化手冊”甚至作為經驗,被國際奧委會4年一次傳承給下一屆奧運會舉辦城市。全運會不必照搬奧運會,但必須達到一定的辦賽標準和服務標準。交通、住宿、通訊等生活設施的安排應避免奢華和浪費,但賽事標準必須遵守。換句話說,硬件可以“軟”一些,而軟件必須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