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得意時,人們常常高興、開懷;人生失意時,人們常常沮喪、消沉。得與失,相輔相成,有得必有失。有時失去是一種痛苦,有時失去也是一種幸福;走過了青春歲月,才能收獲成熟……不必因“得”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因失而鬱鬱寡歡。在得失麵前,最需要的是守住一顆冷靜的心。漫步人生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寵辱不驚,笑看風雲,從而收獲一份淡定與豁達。
1.跳出成功的光環看自己
冷靜是成功的“試金石”,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沒有人不歡迎成功的到來,但是成功之時也是最危險之時。這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人生最關鍵處往往隻有幾步,稍一不慎重就會走岔了路。人生一世最得意之事莫過於功成名就,這是至關重要的岔口。”
這是因為,人性中有這樣一種弱點:一旦在某一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各種榮譽、鮮花和掌聲包圍,心就容易變得浮躁起來,激動起來,變得飄飄然,甚至忘了自己是誰,以至於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想來,人生遺憾之事,莫過於此。
所以說,我們在平時要保持一個冷靜理智的心態,成功時更要如此。讓心靜下來一點,跳出成功的“軀殼”看自己,我們會發現這點成功微不足道,不是我們得意忘形的資本。隻是,這一點很少有人做到。
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關羽是三國時期響當當的大英雄,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從溫酒斬華雄初露鋒芒,到後來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斬文醜名震天下,最後到了單刀赴會的盛名頂峰。
麵對這些勝利,關羽無比地陶醉、無比地自信,可惜這種無限膨脹的自信使他變成了一個不理性的人物,他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比如,在劉備冊封五虎將的消息傳到荊州,關羽雖貴為五虎將之首,但是當他看到降將馬超也在五虎將之列時,竟然拒絕領銜。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擴大,呂布已經死了,關羽更是認為其他人不過是鼠輩、匹夫、小兒,自負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在這種心態的引導下,關羽不顧劉備諸葛亮的再三囑咐,也不聽謀士馬良正確而中肯的建議,僅以少量弱兵留守荊州,“東吳鼠輩不足懼也”,放鬆了對荊州的守衛,結果導致荊州失守,敗走麥城,最後被擒殺。
毋庸置疑,關羽一生大小征戰百餘次,大多攻無不破,戰無不勝,他可謂是生活在鮮花和掌聲中的英雄,可惜的是他的心不再平靜,迷失了方向,陷入得意忘形的狀態,太大意,太驕傲了,走入人生敗局不可避免。
成功就仿佛登高者登上山巔之時,倘若自以為了不起而得意忘形,把持不住自己,昏頭昏腦,一腳踏下去就可能墜入萬丈深淵,而且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越成功的人,越需要心靈的平衡和寂靜,學會跳出軀殼看自己。
那些在成功之時,能夠保持自製,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的人,多能認識到這些成功微不足道,進而正確地判斷局勢,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此,便是恒久和堅實的,也是支持走向成功之路最大的力量。
1666年初,艾薩克·牛頓創立了三大運動定律,有人讚譽他是力學之父、力學泰鬥。在如此巨大的成就麵前,牛頓卻沒有絲毫的得意忘形,自高自大,他說:“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常常為發現一塊比尋常更美麗的卵石或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麵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不知。”
正是意識到還有浩如煙海的真理尚未了解,牛頓才從不滿足地追尋真理,他是繼續埋頭於科學之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又發現了萬有引力,甚至還在光學及微積分的研究上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並於1687年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鑒於這些特殊的貢獻,牛頓得到了國際性的認可,被稱為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但是牛頓依然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不了起,而是說,“如果說我能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從牛頓這些廣為人知、意味深長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偉大科學家在成功麵前沉著冷靜、毫不驕傲自大的姿態,這也生動地道出了牛頓為永恒真理而鬥爭、獲得巨大成就的奧秘所在。
冷靜是成功的“試金石”,是成功的必要因素。當手捧花環、萬人簇擁的時候,跳出成功的“軀殼”,冷靜地看待自己,越成功越要冷靜,這將有力地促使我們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最終取得無人能及的輝煌。
2.放低姿態,活出真彩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小河流的領袖,是因為它們善於處在一切溪流的下遊
一個人在工作上或在其它方麵取得成就,迫不急待想讓他人知道,這是人之常情。但這種急於體現自我價值、想被他人承認的心態,很可能會導致心理上的自我抬高,引人走向失敗,最終毀了我們自己。
一個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主持釋圓大師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走南闖北十幾年,至今沒有找到一個令我滿意的老師。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有的畫技甚至還不如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