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貪欲無止境的現象,它來自一個典故。
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窮人。他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好維持生計。一年寒冬,象在後山上看到一條凍僵了的蛇,於是便將蛇帶回家,放到屋子裏最暖和的地方。
沒多久,蛇醒過來了。為了感謝象的救命之恩,它願意幫他實現任何願望。象一時間簡直若獲至寶。一段時間過去了,象隻是要求每天能有簡單的衣食,蛇都一一滿足了他。後來,國王生了一種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為藥引,承諾如若誰能夠找到蛇眼,就會得到高官厚祿以作為獎賞。
得知這一情況後,象立刻想到了自己救過的那條蛇,於是他找到蛇,並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沒想到,蛇竟然毫不猶豫地取下自己的一隻眼睛給了象。然後,象把它獻給了國王。國王的病果然好了起來,象因此得到了承諾的高官和厚祿,生活錦衣玉食,簡直是從“地獄”升到了“天堂”。
不久,國王最喜愛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醫說需要蛇肝才能醫好。於是,國王再次下旨,承諾能找到蛇肝者將被招為駙馬,象又去找蛇。蛇張開嘴,讓象拿著刀子爬進去割下一塊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羨慕的駙馬。
有一天,國王對象說,蛇肝真是個好東西,如果平時也能夠常常吃到一點,說不定還能夠強身健體呢。為了討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還是張開嘴,讓象爬了進去。這一次,象想多割一些,結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過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悶死在了蛇的肚子裏,再也沒有出來。
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總是希望將這些東西歸為己有,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裏的欲望,那麼那些欲望就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所以當我們被欲望困擾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自己太過貪心了,要時常告誡自己絕不能“欲壑難填”,陷入欲望的溝壑當中,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應該做到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知足常樂,實際上是要我們在欲望和現實之間找一個和諧的平衡點,讓自己的內心可以安然地淡定下來。
同樣是半杯水,貪婪的人會認為“真倒黴!本來就夠渴的了,好容易看到點兒水,還隻剩一半。”;而知足的人做法正好相反,他會微笑著告訴自己:“真是太好啦,杯子裏還有一半水呢,渴了我還有半杯水可喝。”
所以,快樂是與富貴、貧窮無關的,關鍵取決於我們內心是否滿足。“知足者貧窮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對現有的收獲倍加珍惜,對目前的成果盡情享受,內心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會感到快樂。
蘇格拉底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很狹小的小屋裏,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整天樂嗬嗬的。有一個人問:“那麼多人擠在一起,你有什麼可樂的?”蘇格拉底說:“我們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相繼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一個人安靜,我可以認真地讀書,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搬進了一座七層大樓裏,他住最底層。底層的環境很差,上麵的人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破鞋子、臭襪子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但蘇格拉底還是很快樂。那人又問原因,蘇格拉底回答:“住一樓出入很方便,而且還可以在空地上種花草……這些樂趣呀,數也數不盡!”
過了一年,七樓頂層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便於蘇格拉底調換了房間,蘇格拉底每天仍然是快快樂樂的。那人揶揄地問:“住七層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啊?”蘇格拉底說:“是啊!沒有人在頭頂幹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每天上下樓幾次,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字不傷眼睛……”
知足是根、常樂是果,知足彌深,常樂的果才會豐碩而甜美。知足常樂,在煩躁與喧囂中,會過濾一種壓抑與深沉,沉澱一種默契與親善,澄清一種本真與回歸,久而久之,步伐輕盈,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