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見好就收,莫貪心
花在半開半閉時最迷人,酒在慢品微醉時最美味
關於貪婪之心,那些擁有較大名利、較多金錢、較高地位的人似乎更應該引以為戒。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穩如泰山,要清醒地認識到“福兮禍之所伏”,也許你已經坐在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隻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拿破侖·波拿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他一生大小征戰百餘次,大多攻無不破,戰無不勝,被稱為“奇跡創造者”,後來因為一次又一次的貪婪,他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毀了自己的名譽,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拿破侖成名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期間他積極投入這場革命,曾先後出征意大利、埃及、英、俄、奧等國,憑借著非凡的軍事才能與勇氣一再創造軍事上的輝煌,極大地震撼了歐洲各國的王室。在短短幾年內,由一個默默無聞的炮兵上尉躍升為一個率領十數萬大軍的將領,被推舉為法蘭西共和國終身執政。
麵對這些輝煌的勝利,拿破侖的欲望無限膨脹,他不滿足於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他開始大肆瓜分歐洲領土,一心想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這種貪婪對權力的貪婪,使他變成了一個不理性,甚至是荒謬的人物,用他的話來講:“我不知道什麼是極限,隻向往一個世界帝國,世界要求我來統治它。”
對於拿破侖的侵略行徑,歐洲列強當然不會善罷幹休。從1806年到1810年,共有三次反法同盟組成,隨均告瓦解,但反抗總是不斷。直到1812年6月,拿破侖率領60萬大軍逼進莫斯科,在天寒地凍及俄國正規軍與遊擊隊不斷騷擾下徹底瓦解了,他隻率2萬7千殘兵敗將退回巴黎,留下“滑鐵盧”的敗績。
拿破侖一生最大的悲哀是“滑鐵盧”敗績,而這正是源於他極大的貪婪之心,他攻城略地無數,卻從未滿足,也不知止境,沒有危機意識,有的隻是衝擊意識,結果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戰爭賭徒。
試想,如果拿破侖真的當上全世界的皇帝,想必他也不會有所滿足和快樂,因為他給自己製造了一個從未戰勝過的敵人,即無盡的欲望。欲望越多,心中就充滿了矛盾、憂愁、焦躁和不安,心靈上也因此承受巨大的壓力,以至於活得很累。
所以說,在功名利祿麵前我們要學著靜下心來,嚐到甜頭就適可而止,千萬不要貪得無厭。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即奉勸人們要收斂意欲,見好就好,不要貪婪權位名利。
控製心中的貪欲,功成身退,見好就收,這並不是自甘消沉,自我毀滅,而是全身遠禍的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它能更徹底、更有效地保住你的既得利益,也能幫助你獲得更多人的尊重和支持。
越國大夫範蠡就是其中最成功的典型。
當年範蠡輔助勾踐二十多年,在越國被吳國滅了之後,是他提出降吳複國的計策,並和越王勾踐一起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幫勾踐回國,並於公元前473年一舉消滅了吳國,使越國成為了南方的霸主。
當勾踐複國之後,範蠡知道勾踐是一個能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見好就收,急流勇退,毅然棄官離去,後改名陶朱公,生產發家,經商致富,終成一代商聖。李白的“明朝散發弄扁舟”中說的便是範蠡。
與之相反,士大夫文種認為國家大局已定,自己為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接下來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於是不肯聽取範蠡歸隱養老的規勸,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勾踐進諫對大臣們論功行賞,結果被勾踐賜劍自刎。
“福兮禍之所伏”,範蠡的高人之處在於他意識到了這一點,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不貪圖榮華富貴,結果得以保命修身,成為後人稱頌千年的英雄。試想,如果他貪戀高位,貪圖錢財,那麼恐怕下場合文種一樣悲慘。
莫被貪心控製,凡事適可而止,不急不貪乃是生命持續快樂的真諦。俗話說“花半開酒半醉”,意思即說花在半開半閉時是最迷人的,酒在慢品微醉時是最美味的,過於貪婪反而享受不到真正的樂趣。
麵對名利、金錢、物質的迷惑,靜下心來,放下貪心,見好就收,造就一片心靈的淨區,調整好自己的位置。這是何等的曠達超然!而唯有這種寧靜淡泊的心態,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提升,才能有效的保護自己。
3.人生有時需要放手
握緊拳頭,你的手裏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當追求身外之物時,我們很多人總是太過於貪心,不加選擇地瘋狂斂取,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東西: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