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 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規劃指南(試行)(2 / 3)

3.現狀調研階段:主要調查和分析園區以及周圍區域內當前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背景,現有行業和企業狀況,物流、水流和能流,廢物產生和處置,現有生態工業雛形,環境容量和環境標準,可能的廢物利用渠道,可能形成的產業鏈等。

4.規劃目標確定:針對園區建設的指標體係(見後文)中各類指標,提出園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目標應盡可能量化和易於考核。

5.方案設計階段,包括:

(1)總體框架設計:根據現狀分析結果,結合規劃目標,進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集成分析,從而給出園區的總體框架設計,包括主要的工業鏈、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的設計。

(2)產業發展規劃:主要行業的發展定位、產品規模、支持項目等。

(3)入園項目篩選和入園項目指南:篩選和提出最初的入園項目(包括工業項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由於園區一般是一種開放式結構,因而需對今後的入園項目製訂入園項目指南。

(4)政策設計:製訂相應的園區管理措施、鼓勵政策。

(5)支持係統設計:如企業孵化器、信息共享設施、廢物交換係統、教育培訓、研究和開發、環境管理體係、清潔生產審核等。

6.投資和效益分析:包括園區的投資預算,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分析。

四、園區的規劃方法和技術

1.對於各類生態工業園區,規劃方法的共同特點是:

(1)園區規劃應建立在傳統的城市和區域規劃、園區規劃和環境規劃方法的基礎上。傳統的規劃方法,如係統規劃法、數學規劃法、空間規劃技術(如GIS工具)等均能在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規劃中發揮作用。

(2)由於生態工業本身的特點,規劃中應納入清潔生產、生態效率、工業代謝、副產品交換、生態設計、生命周期分析、聯合培訓計劃、公眾參與等思想和相應的方法。

2.物質集成

物質集成主要是根據園區產業規劃,確定成員間上下遊關係,並根據物質供需方的要求,運用過程集成技術,調整物質流動的方向、數量和質量,完成工業生態網的構建。盡可能考慮資源(包括水、油和溶劑等)回收利用或梯級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物質資源的消耗。

物質集成可從三個層次來體現生態工業的思想:在企業內部,要實施清潔生產;在企業之間,將廢物作為潛在的原料或副產品相互利用,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優化園區內所有物質的使用和減少有毒物質的使用;在園區之外,充分利用物質需求信息,形成輻射區域,使園區在整個經濟循環中發揮鏈接作用,拓展物質和能量循環空間。

可以建立物資和廢物交換中心,負責各企業物資的交換和副產品與廢物的處置。

3.水係統集成

水係統集成是物質集成的特例。水係統的目標是節水,應考慮水的多用途使用策略。傳統上,將水的質量水平分成飲用水和廢水。近年來,在一些企業、賓館、學校、小區出現了所謂的“中水”(相當於工業上的循環水)回用概念。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中,可以將水細分成更多的等級,例如超純水(用於半導體芯片製造)、去離子水(用於生物或製藥工藝)、飲用水(用於廚房、餐廳、噴水池)、清洗水(用於清洗車輛、建築物)和灌溉水(用於草坪、灌木、樹木等景觀園藝)等。由於下一級使用的水質要求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級使用後的出水。例如目前許多企業采用的水循環利用係統,即“清水—第一次清循環水—第二次濁循環水”的循環過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間接冷卻水循環利用、封閉水循環等技術,都可以在生態工業園區中跨企業采用。

在水的多用途使用時,有時需要進行必要的水處理,以除去進水中的有害固體物質和液體物質,盡量提高水的純淨度。

處理後的水再回用於同一工段,或用於質量要求低一級的用水。水處理方法可根據不同的情形采用冷卻、分離、過濾、超濾、反滲透、消毒、沉澱、生物處理、濕地處理等工藝。水處理設施可作為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一部分,並且在經濟上自負盈虧。

4.能源集成

能源集成不僅要求園區內各企業尋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實現效率最大化,而且園區要實現總能源的優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資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在某些情況下,園區總能源消耗量甚至可能減少50%。一種途徑是能源的梯級利用。根據能量品位逐級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園區內根據不同行業、產品、工藝的用能質量需求,規劃和設計能源梯級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產業鏈中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種途徑是熱電聯產。我國的熱電聯產已經有40多年的曆史,在園區中,應因地製宜地利用工業鍋爐或改造中低壓凝汽機組為熱電聯產,向園區和社區供熱、供電,從而達到節約能源,改善環境,提高供熱質量的作用,同時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5.技術集成

關鍵技術種類的長期發展創新,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園區內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綠色管理是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途徑。為此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中,從產品設計開始,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的原則,依據生態設計的理念,引進和改進現有企業的生產工藝,應用高新技術、抗風險技術、園區內廢物使用和交換技術、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等以滿足生態工業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資源、極少產生廢物和汙染物的高新技術係統。

6.信息共享

配備完善的信息交換係統,或建立信息交換中心,是保持園區活力和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園區內各企業之間有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集成,必須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為前提,同時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是一個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這些信息包括園區有害及無害廢物的組成、廢物的流向和廢物的去向信息,相關生態鏈上產業(包括其輻射產業)的生產信息、市場發展信息、技術信息、法律法規信息、人才信息、相關工業生態其他領域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