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走為上(1 / 2)

“原文”

全師避敵①。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按:敵勢全勝③,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④,度金兵至者日眾⑤,難與爭鋒⑥。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⑦,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可謂善走者矣!⑧

“注釋”

①全師避敵:全:保全。保全軍隊,避開強敵。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意思是說:根據情況,以退為進,這是合乎正常的用兵法則的。

③勢:勢必,肯定。④對壘:對陣,相攻。⑤度(duó):猜測,估計。日眾:一天比一天多。⑥爭鋒:正麵決戰。⑦豫:同“預”,事先,早就做好準備。⑧走:逃跑,這裏是撤退的意思。

“譯文”

保全軍隊,避開強敵。《易經》上說:“根據情況,以退為進,這是合乎正常的用兵法則的。”

按語:敵方兵力占絕對優勢,我方不能戰勝它,眼前隻有三條路可供選擇:投降、講和、撤退。如果是投降,那就等於全軍覆滅;如果是講和,那就是半敗;如果選擇撤退,那就算不得失敗。沒有失敗就是走向勝利的大轉折。例如宋代的畢再遇與金兵對陣,眼看金軍的援兵一天比一天多,很難與他們展開決戰。於是,畢再遇選擇一個晚上偷偷地撤營走了。但旗幟照樣飄揚在原先的陣地上,且事先把一些活羊捆綁起來,倒懸在木架上,讓它們的前肢落在鼓上。活羊不堪久吊,奮力亂踏,把戰鼓踏得咚咚作響。金兵聽了以為是宋軍在擂鼓,所以不知道他們早已撤走。相持了好幾天,等到發覺,前麵是一座空營。想追趕畢再遇的軍隊,但他們早已走遠了。

“講解”

“三十六計,走為上”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當然,它的意思不是說三十六計中,“走”是最好的策略。“走為上計”是劣軍之計。當自己處於劣勢時,全身而退是上策。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進。古代的軍事家們都非常重視安全撤退的問題,如《孫子兵法》中談到:“不勝速走,退還務速。”意思是兩軍對陣,一時不能取勝,則應立即撤退。撤退的速度要快。《孫子兵法》還說道:“退而不可追者,速不可及也。”意思是:撤退時速度很快,那麼敵人就追不上,自然也就沒有危險了。“走為上”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打仗是很費錢的事,長期的對抗會消耗大量的國家資源,一則會引起內亂,二則會給鄰國趁虛攻入的機會。後果非常嚴重。所以,兵家特別強調:打仗要速戰速決,不能速決則及時撤退。何時走?怎樣走?這裏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按語中講的畢再遇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

“舉一反三”

◎故事一劉邦赴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鹹陽後要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範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下酒宴,說是為劉邦慶功,其實是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劉邦深知赴鴻門宴凶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立即招來殺身之禍。赴宴是肯定的。經過一番周密細致的準備後,劉邦便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以及衛士來到鴻門赴宴。

入席後,劉邦故作委屈地向項羽訴苦說:“自秦末起義以來,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浴血奮戰於黃河以北地區,我作戰於黃河以南地區,但沒料到自己先攻進函穀關,打敗了秦軍。現有壞人散布流言,使將軍對我發生了誤會。望將軍對於這些別有用心的話三思而後行!”這番話說得項羽心軟了。範增見項羽動搖了殺劉邦的決心,便找來項莊,囑咐他借席間舞劍助興的時機殺掉劉邦。沒想到的是,西楚霸王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項伯此時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難以下手。原來,項伯早就被劉邦籠絡了。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噲入帳。樊噲仗劍持盾推開項羽的數十名侍衛,闖進帳中,目視項羽,怒發衝冠。項羽賜他一碗酒和一條豬腿,樊噲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後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赤膽忠心,指責項羽聽信流言蜚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殺劉邦的決心更加動搖了。此時,張良暗示劉邦起身離席。於是,劉邦借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在樊噲的護衛下,劉邦立即上馬抄小路逃走了。張良估計二人已走遠,才回帳向項羽辭謝道:“沛公不勝酒量,不能親自向大王辭行,特地讓我帶來白璧一雙、玉鬥一雙奉獻給大王和範將軍。”項羽問:“劉邦現在何處?”張良答道:“他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心中恐懼,現已返回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