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連環計(1 / 3)

“原文”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①,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②。

按: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③,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④,嚐引敵與戰,且前且卻⑤,至於數四⑥。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複前搏戰,佯敗走⑦。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之,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注釋”

①自累:自我牽製。②在師中吉,承天寵也:語出《易經》卦師(卦名講釋見前第二十六計注)。意思是說:軍中的主帥英明正確,就像有天神救助一般,能取得勝利。③龐統(公元179—214):三國時劉備的謀士,字士元,初與諸葛亮齊名。④畢再遇:宋朝兗州人,字德卿,有謀略,精通軍事,是抗金名將。⑤且前且卻:一會兒前進,一會兒退卻。指引敵出洞。⑥數四:許多次。⑦佯:假裝。

“譯文”

敵軍兵力強大,不能和他們硬拚。應采取策略,使他們互相牽製,以削弱他們的力量,打擊他們的氣勢。《易經》上說:“將帥指揮巧妙得當,用兵如神,就能勝利。”

按語:三國時龐統詐降曹操,慫恿曹操把船艦用鐵索連結起來,然後縱火焚燒,使曹操的船隻無法脫身。連環計就是先讓敵人自我鉗製,使行動遲滯,然後再謀攻擊的策略。前一計使敵人自我鉗製,後一計進攻敵人,兩計結合使用,任何強敵都能摧毀。如宋代的畢再遇,常常誘敵來戰,他忽而前進,忽而後退,就這樣三番五次將敵人纏住。到天色將暗時,他把預先準備好的煮熟的香豆撒在敵軍前進的路上,又前往挑逗敵人出戰,一會兒,又假裝撤退。敵人照常乘勝追擊,誰知此時他們的戰馬已饑餓極了,一聞到香豆,都隻顧搶著吃,任你怎樣用鞭子抽打,也不肯前進。這時,畢再遇卻展開兵力,回頭猛撲敵人,因而大獲全勝。這也是連環計的運用。

“講解”

連環計,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攻不破。此計正文的意思是如果敵方力量強大,就不要硬拚,要用計使其自相鉗製,借以削弱敵方的戰鬥力。巧妙地運用謀略,就如有天神相助。此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鉗製,背上包袱,使其行動不能自由。這樣,就給圍殲敵人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們應從更高層次上去理解這“使其自累”幾個字。兩個以上的計策連用稱連環計,有時用計不能隻看數量,而要重視用計的質量,“使敵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戰略上讓敵人背上包袱,使敵人自己牽製自己,讓敵人戰線拉長,兵力分散,為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創造有利條件。這也是“連環計”在謀略思想上的反映。“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必有數計以襄(輔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計務實施。運巧必防損,立謀慮中變。”意思是說,用計重在有效果,一計不成,又出多計,在情況變化時,要相應再出計,這樣才會使對方防不勝防。戰場形勢複雜多變,對敵作戰時,如何使用計謀,是每個優秀指揮員的本領。而雙方指揮員都是有經驗的老手,隻用一計,往往容易被對方識破。而一計套一計,計計連環,作用就會大得多。

“舉一反三”

◎故事一曹操平定馬、韓之亂

公元211年,馬超、韓遂舉兵反叛曹操,殺奔關中重鎮潼關。7月,曹操領兵前來平叛。

曹操屯兵潼關附近後,做出一副強攻的架式,暗地裏派大將徐晃、朱靈趁夜偷渡蒲阪津,在西河紮起營寨。然後,曹操引兵渡河北上,占據渭口,並多設疑兵,把兵力偷偷運過河集結於渭地。在表麵上,曹操令士兵挖掘甬道,設置鹿砦,做出防守的樣子。馬超多次挑戰未能成功,又不敢輕易發動進攻,不得不講和。曹操聽從賈詡之言,假裝同意了馬超的求和條件。